内容简介:【如果你常常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羞耻,一定要读《在轮下》!诺奖得主黑塞成长小说。你是否要不断迎合父母老师的期望,是否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持续做一个完美的人,而你不过是个达到极限的孩子】 《在轮下》是黑塞创作生涯早期的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天才少年汉斯·吉本拉特在严苛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压力下逐渐走向悲剧故事。汉斯出身德国小城,天资过人,在家人和老师的期待下刻苦学习,通过州试考入著名的毛尔布隆学院。他牺牲了童年的一切娱乐,只为满足父亲和教师的期望,成为“模范学生”。汉斯结识了叛逆不羁的赫尔曼·海尔纳,后者崇尚自由,蔑视僵化的教育体制。海尔纳因反抗学校规则被开除,而汉斯在精神压抑和学业压力下逐渐身心俱疲,成绩下滑。汉斯因神经衰弱被迫退学,回到家乡后沦为工厂学徒,遭受社会冷眼,最终走向悲剧。
令人惊讶的一本书,在跨越年代,跨越国界后,它如此精准地描绘了我自己学习历程,活在他人强塞的目标和竞争中,自我压抑,情感压抑,想过紫砂,最后“迫不得已”休学,复学后又莫名其妙躺在家里,混乱的“青春期”。或许我与汉斯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最后我接受了心理咨询,懂得了叩问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在乎的。大体情况为何如此相像?利用我浅薄的学识,个人觉得是虽然我们的国家成立较晚,得以吸收无需阵痛便了解的开明思想,但是制度也许走在前面,可人们的思想却无法飞跃,该走的路总还要艰难跋涉过,比如教育,比如男女平等。清晨惊醒,困倦着读完又沉沉睡去,感谢书籍。
有人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则用童年治愈一生。”汉斯无疑是不幸的,可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天才,他在幼年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智慧和出色的学习能力。也正是他的幸运造就了他的不幸。太多人不想让他浪费他的天赋,在童年本该属于孩童玩耍和感受世界的时间,汉斯被堆成山的书籍,补课占据。他们抹杀汉斯的童心,用期望筑成墙隔绝他与自然的交流,用言语将他和同学划分为不同层次的人,小小的汉斯被迫与除了学业外的所有隔离。他为州试成绩焦虑,因为考试成绩不敢面对一切,父亲,老校长,牧师。他还是个孩子,却已经背负了那么多人的期盼,他不敢失败,因为没有人给他失败的机会,他每每因为成绩焦虑而去问长辈,长辈却总是没有给出“失败也不会怎样”的回答,于是汉斯越来越害怕失败的后果。直到发布成绩,第二名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而汉斯已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问自己“如果能拿到第一就更好了”。这次的假期本该是个放松的好机会,可依旧有补课,他们用善解人意的话说出让汉斯无法拒绝的要求。这也让我想到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是十分普遍。“超前教育”,学校和家长对于超前性教育的追求,让教育成为一种工具化的竞技。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滋养心灵和启迪智慧,而是一场必须获胜的比赛。再说说汉斯进入神学校后吧,这里的教育更像是照着模子培养学生,他们并非从学生本人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而是从国家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在这里不要个性,一切的特立独行都是错误,而学校最好管教学生的手段就是制造羞耻感,以此来压迫学生让他们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这种手段即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但不可否认的确是最有用的一种方法。赫尔曼海纳尔是反抗这种教育模式的“刺头”,他拥有独立而富足的精神世界,所以即使被这样对待依旧能坚持自我,保持自我意识的独立;而汉斯却没有这样的魄力,由于他精神世界本就贫瘠,他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是抛开他的一切天赋,只是因为他是汉斯而支持鼓励他的人),并且也可以这样说他的前半生是如同提线木偶一样活着的,所以他很容易就会屈服于此。汉斯的死,对他也是一种解脱。他的生命太过单薄,前半生一直在单一的价值体系中活着,而一旦他脱离了那种体系,他就无所适从了。学习成绩不该成为评判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生活也不只是有学习,应该跳脱出这个怪异的体系多去体验和尝试,不断发展生命的宽度,生命才会变得更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