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作者曾经是一名内科医生,后转而成为精神科的资深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经接手过许多从其他科室转来的疑难病例,他们明明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症状,却查不出生理方面的原因,这究竟是为什么?直到作者从心理角度抽丝剥茧,真正理解这些患者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关注他们得了什么“病”,一切才豁然开朗。 这本书站在生理与心理的交叉地带,通过丰富的案例故事,讲述了人们的心理如何对健康产生巨大而未被重视的影响,从而提醒我们:人不是一部由复杂零件构成的机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决定健康的关键一环。 作者不仅是一位一流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位极其敏锐、富于同理心、真正有天赋、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用这本书提醒我们: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医生,应该更多地关注人;作为患者,也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如何过好生活,不要受困于某个症状或检查报告单上的某个数字。这本书充满洞察,发人深省,让大众看到通往健康的真正路径,也帮助医生始终把“人”放在“病”的前面,更好地治病救人。
很好的一本科普读物,病痛,很多时候并不只是身体的病痛,而可能是心理的病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不只决定了他的症状,也决定了他一生中健康问题的恢复效果如何。
传统观念里,我们习惯将疾病简单划分为身体疾病或心理疾病,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在这本书面前被彻底打破。所有疾病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身心原因。身体与心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紧密相连。就像生活中常见的焦虑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引发肠胃不适、失眠等身体症状;反之,身体的慢性疼痛也容易导致心理上的抑郁、烦躁。其中“反向诊疗”理念,不再是医生单方面询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去探询“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这一转变意义深远。我们不能再片面地看待疾病,而应将人视为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去理解病症。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摒弃旧有的狭隘观念。患者不应过度纠结于症状与检查报告的数字,而要关注自己如何更好地生活;医生则要始终把“人”放在“病”之前,从身心两方面综合考量,给予患者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治疗。只有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拥抱生活。
这是一本真正医者,才能写出的书!很感动,你们才是“医生”,医者医病并给予人康复并且赢得幸福,好好生活的希望!我可以这样解释“医生”一词吗!中医认为,病:就是人的身体失去了某种平衡,而医病就是找回这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