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关于大屠杀的书稿被拒后,作家亨利收到一封神秘来信,地址把他引入一个标本店。标本师和他同名,嶙峋枯槁,技艺高超,但情感封闭、沉默寡言,数十年都在写同一部剧本,主人公是名为“维吉尔”的吼猴和名为“碧翠丝”的驴。“维吉尔与碧翠丝——带领我穿越地狱的向导。”标本师这样称呼。 剧本抽丝剥茧地展开,动物们在生死悬崖边缘徘徊,日夜对话,间或沉默。亨利被它们的命运所牵动,现实中发生的事也让他忧心忡忡--一向温驯的狗抑郁不安,最终发病把宠物猫咬死。“诺沃利普基大街68号”“‘恐怖们’的手势”……剧本中的词汇像谜团一样,搅动翻腾着他的思绪一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疑虑,亨利逐渐接近真相,以及遇到标本师后命定般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结局。
读完以后再从头回溯一遍,确实理解了黑暗和惊悚何在,但这并不是目的,特定类型的杀戮本身的过程及其造成的震惊才是。不过,如今读完这本书,很难再对特定的人群产生特定的同情了[闭嘴],因为感受更深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驴和吼猴,而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另一方,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罢了… 另外,这里面的妻子和儿子这俩角色纯属多余,无非是一种日常化的背景设置,因此也很透明[发呆]。把对文学事业的追求作为驱动力其实就足够了,只是这样代入角色会慢一些,但也会使人更专注于情节
结尾的“游戏”用诘问的方式将整个情节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一口气吊在半空直接被从源头折断,作者真是好手段。 艺术手段和本源的讨论一再被提及,作者的表达方式在书里被编辑责问然后否认。对标拥有天赋的写作者和读者都被人操纵,极端迁就市场和读者的反推看得人真的很生气。前篇对虚构和非虚构的讨论深得我心:内核是种子,而表达形式是被不同人摘取的果实。对写作者而言,态度真诚远高于其他一切。数据会改变、“真理”会更新、历史会被解构、故事会被重塑,而只有真诚才会让作者“我手写我心”,这种贴近的表达当下才最难得。 后篇用一个剧本绕回主题(写作形式还是挺妙的),借动物的壳从剧本中诉说“恐怖们”,偏偏让人投射到现实,然后背脊发凉。文字剥落伪饰的外壳让痛苦得以展现,但也仅仅只是展现,因为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感受到被包裹住的窒息—像诉说者、像叙述者,像被伤害后被剥离“安全感”的作者。写得有点过于巧妙,所以反而有点伪饰感。但表达无法展现全部,但我们还是要尽力表达的努力感受到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事实和虚构的混合体,我们的真实身体之上编织着故事。” PS.有个点我很喜欢。大部分刽子手的阻离只会以自我意图为中心,不要总试图解构“漠然”并自我投射那么多的滤镜和解释。语言和文字作为“表达方式”总带着伪饰,不要因为相信伪饰而失去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就像男主失去了伊拉兹马斯、门德尔松还有自己的一部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