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我们常常一起感动,一起愤怒,我们会同时爱一个人,也会同时讨厌一个人。 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的思想、观念、对现实的感知,都直接或间接被社会所同步。每个人就像身处一个巨大的蜂巢,共享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观点。 这就是蜂巢思维。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由我们所选择的群体讲述的故事塑造的。我们感知的内容,并不仅仅取决于独立的经历,还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群体。我们会下意识寻找和自己有共同品味、信仰、文化或者兴趣的群体,并乐于通过这些来定义自己。 微博、微信、脸书、推特,这些社交媒体扩大了这种群体的关联,既让个体能积极构建共识、带领群体共生,也让个体更易陷入两极分化或阴谋论的包围,带来致命后果。 因此,当我们只与自己选择的群体交往时,当我们所在的群体固化了我们的世界观,失去了和其他不同的群体交流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又该怎么办?
人们如果觉得自己的某个观点能够得到广泛赞同和欢迎,就会积极表达出来,从而使得这类观点在更大范围内得以表达和扩散;然而,如果人们发觉自己的某个观点可能引起争议,那么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由于长期无人表达,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一种普遍认知,即没有人持有这种观点。
先说说这本书,目录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但以秋开始,再依次冬、春、夏四季,每一季里面都有几章内容。至于为何作者这么做?有可能作者在秋季开始写的起头吧!?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蜂巢思维”,我头次听到是AI领域里的词。可看完这本书基本有新的认知。 这本书的出发方向有两大类:一是宗教及政党;二是种族及社交组织。不过大致方向还是一个:人即是一个个体,又属于一个集体。 那么,“蜂巢思维”又是指什么?蜂巢是众多六边形形成的,一个小六边形的每一条边都影响着一个六边形。就此在群体思维里,也是如此。一个人的思维在群体里起着“蜂巢效应”式地传播和被效仿。 在“蜂巢思维”里,作者研究的是超社会性、群体性的去宏观地描述思维与情感;从而在集体的角度出发,判断何为真实、何为适当、何为正常、何为重要等信息。 在文中的各方面、领域、故事等举例里,存在消极和积极。但作者却是站在积极方面去抨击消极的结论、想法、情感等。 消极部分是作者在写到异教、政治极化、阴谋论的章节出现较多,内容多少有非人性化。反之,积极部分,便是作者在不断地纠正人的思维,也是向人们去证明何为真假、何为适当、何为正常、何为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