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摄大乘论释
嘉宇文化
|
玄奘
8.5万字
宗教
内容简介: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
目录
11章
查看目录
免费
版权信息
免费
摄大乘论释卷第一
免费
摄大乘论释卷第二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其他书籍
《金刚经》六译集成(全六册)
6.0分
鸠摩罗什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之中,《金刚经》始终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是般若系经典的纲领之作。以佛陀与须菩提的问答展开,核心思想为“诸法空相”,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导修行者破除我相、法相执着,以“无所住”之心行菩萨道。自东晋而至唐朝,先后有鸠摩罗什、留支(菩提流支)、真谛、达摩笈多、玄奘、义净等六位大师,着手翻译本经,各译本流传于世,皆具特色。其中,鸠摩罗什译本语言优美流畅,流传最广;玄奘译本则高度忠实梵本原文。此套“集成”顾名思义,乃是全部六种译本的大汇总,供读者反复吟诵,潜心思索,相信终有一日可豁然顿悟。
宗教
点校本:称赞大乘功德经
6.0分
玄奘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经中,薄伽梵身处法界藏诸佛所行众宝庄严大功德殿,众多声闻众、大菩萨及无量大众环绕。 菩萨德严华以女相示现,向佛请教菩萨恶友之相,佛指出乐声闻、独觉乘者对新学菩萨而言堪称恶友,因其志意下劣,仅求自证涅槃,会阻碍菩萨发菩提心,新学菩萨应远离。 同时,佛阐述了诽谤大乘者将遭受地狱等诸般剧苦,历经饿鬼、畜生道,罪障渐消后,或遇佛而重闻大乘、发菩提心。 此外,对“大乘”之名详细释义,称其功德殊胜、包罗万象。此经能助修行者明晰修行方向,坚定大乘信仰,远离恶缘,积累善业。
宗教
点校本: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
6.0分
玄奘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佛对舍利子说,为怜悯一切有情众生,将宣说受持七佛名号的殊胜功德。经中,佛介绍了东方离垢众德庄严世界的轮遍照吉祥如来等五佛,以及南方寂静珠世界的超无边迹如来、最上香世界的妙香王如来。众生听闻这些佛名,能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流转之苦、远离忧苦、心寂静等;受持佛名,可在多劫中受妙乐、具威德、心常在定;建立佛形像并供养赞叹,能常值佛、速证菩提、度无量众。此经旨在告知众生,七佛名号由本愿大悲所成,受持供养能获诸多利益安乐,引导众生通过持名修行积累功德,趋向解脱。
宗教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6.0分
玄奘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此经中,佛陀应曼殊室利菩萨启请,于毘舍离国乐音树下,为众开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的殊胜功德。药师如来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二大愿,如以光明照耀众生,使其皆具相好;让众生受用无尽,远离匮乏;助修行者持戒清净;使病苦者身心安乐、眷属资具丰足;帮女人转女成男等,涵盖众生生活、修行、解脱等诸多方面。此外,经中还描绘了净琉璃世界的庄严,有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萨辅佐。众生听闻药师佛名号、受持此经,可得护佑,消灾免难、增福添慧,乃至往生净琉璃世界,速证菩提。
宗教
大唐西域记
6.0分
玄奘
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他从长安出发,取道新疆,经阿富汗而至北印度,至摩揭陁国的那烂陀寺,深造五年;继而漫游四方,和印度各地的学者辩论,无人能敌;最后翻越帕米尔高原,从塔里木盆地归国。这一西行求法的壮举,总计历时十七年,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受到朝野的隆重欢迎。唐太宗决定设立译经院,支持玄奘弘法,并敦促他将一路上的见闻整理出来。 玄奘因口述《大唐西域记》十余万字,由弟子辩机加以编撰,介绍国境西南一百三十八国的大略情况、山川风物和信仰传说,文字简洁、优美、生动,读来如临其境。此外,其中所保存的印度史料和佛教史料,更是备受相关各国的重视,譬如印度的重要史迹王舍城和那烂陀寺,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才得以定位、发掘出的。
出版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第一辑)缘起经
6.0分
玄奘
《中国古代文化阅读》辑以的庞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文学
显扬圣教论
6.0分
玄奘
《显扬圣教论》为无著菩萨所造,是显扬《瑜伽师地论》要义最重要的论著,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也是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玄奘法师于弘福寺译成此论。
宗教
摄大乘论释论
6.0分
玄奘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婆伽婆前善入大乘菩萨。为显扬大乘大体故说。所谓为大乘故。诸佛世尊有十种胜相胜语。
宗教
摄大乘论释b
6.0分
玄奘
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
宗教
成唯识论(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瑜伽师地论(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广百论本(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大唐西域记(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咒五首(精品公版)
6.0分
玄奘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文学
佛说佛地经
6.0分
玄奘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宗教
药师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9.3分
玄奘
大乘佛教经典。经中所说的药师佛居住教化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国土。那里的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所以称琉璃世界。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本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不但能够满世间诸愿,死后亦可往生净琉璃世界或极乐世界,速证菩提。
医学
解深密经
6.0分
玄奘
三时瑜伽之根本经典。一般经典谈到阿赖耶识,唯独《解深密经》提出“阿陀那识”,其差别就在于前者执取善恶业,而后者执取修行中的善境界。两者都是能执取,但所执不一样。所以未悟行者的心识称阿赖耶识,开悟的登地菩萨,其心识称为阿陀那识。因学习佛法得菩提智慧,所以能以菩提智,不执取各种善的境界,这样就能破阿陀那识之执取性。
宗教
大唐西域记
6.0分
(唐)玄奘
本书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穿越沙碛,历尽艰辛,至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入北印度。他在印度各地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巡礼佛教六大圣地。贞观四年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五年。随后,又遍访印度各地,于贞观十四年重回那烂陀寺。他研习大小乘学说,成为当地学问最高的佛学家。曾在戒日王主持下,经过辩论战胜五天竺大小乘所有论敌,被称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他携带搜集到的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以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回国。玄奘历时十多年的西行求法,行程五万里,堪称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 回国后,玄奘还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口述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由协助译经的辩机笔录,在贞观二十年完成《大唐西域记》的写作。全书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的城邦、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历史
加载更多
同类好书
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9.1分
般剌密谛
著名佛教经典。本经中提到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并指出各种对治之方,若依据此经,则末法众生可于此正法得正知正见,而不被邪魔外道所诳惑。
佛教
大圆满前行
9.0分
华智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
《大圆满前行》是数百年来了解佛法的经典之作,由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华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其窍诀式的教言,完全基于经验,简单而直接,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最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1. 懂得并修行《大圆满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华。 2. 《大圆满前行》是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 3.本书改变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无数人通过学习它、修持它,身心发生了极大改变。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4.索达吉堪布一生中翻译过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亲自写序的,只有两本,《大圆满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5. 法王晋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讲一遍《大圆满前行》; 顶果钦哲法王不论去哪里,总会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每天读上几页,一生从不间断; 堪布阿琼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师的要求,把《大圆满前行》完整地背诵下来; …… 大成就者们对本书都如此珍惜,其殊胜与重要可见一斑。
佛教
点校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经)
8.9分
三藏法师玄奘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简称《大般若经》。本经是佛教历史上一部极重要的汇编作品,共收录十六部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即十六会,由玄奘法师从印度携回三套梵本,殷勤省覆,审慎周详,亲自翻译而成。经中宣称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无二,这作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被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则是阐明诸法“性空幻有”之理。性空,指佛所说的一切法(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幻有,指一切法虽然自性空,但并非虚无,假有的现象仍存在。由此理解世俗认识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真理,觉悟解脱。
佛教
加入书架
免费试读
全本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