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这是一部4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最终塑造了中国的呢?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任督二脉”是大运河打通的吗? 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其强调了两种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演进,最后融合成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华历史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民族和未来。
听到逻辑思维有提到这本书,找来看了一下。翻了一下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有点颠覆过去的认知:1.中国上古时代并非中原文化一枝独秀,而是初期满天星斗(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到后来月明星稀的二里头文化……2.草原上的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中亚西亚地区兴起二点雅利安人冲入印度,导致当地游牧民族东逃,迫使跟东边的羌人、戎人、周人向东逃跑,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商人冲突,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伐纣(这个脑洞够大,突破了中国疆域,站在广阔亚欧平原立场看待过去孤立的历史事件)3.夹缝中的长城地带文明:比如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证明了中原文明之外还存在其他文明,草原上也并非只有落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4.中国古代的四类政权:一元化政权、二元化政权、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和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总之,这本书挺有吸引力的,很多观点脑洞很大,但又用了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作为证据。虽然有些观点有大胆猜想的嫌疑,但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确实有助于扭转传统的大汉民族主义视角。或者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不是要否定华夏的视角,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辉煌灿烂,已无须赘言。本书也不是完全从草原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中华历史,因为从任何单一区域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古代中国,都只是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本书尝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华夏与草原的历史演进,探查不同区域文明的历史细节,展现各区域文明之间生动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