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逻辑思维有提到这本书,找来看了一下。翻了一下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有点颠覆过去的认知:1.中国上古时代并非中原文化一枝独秀,而是初期满天星斗(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到后来月明星稀的二里头文化……2.草原上的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中亚西亚地区兴起二点雅利安人冲入印度,导致当地游牧民族东逃,迫使跟东边的羌人、戎人、周人向东逃跑,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商人冲突,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伐纣(这个脑洞够大,突破了中国疆域,站在广阔亚欧平原立场看待过去孤立的历史事件)3.夹缝中的长城地带文明:比如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证明了中原文明之外还存在其他文明,草原上也并非只有落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4.中国古代的四类政权:一元化政权、二元化政权、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和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总之,这本书挺有吸引力的,很多观点脑洞很大,但又用了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作为证据。虽然有些观点有大胆猜想的嫌疑,但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确实有助于扭转传统的大汉民族主义视角。或者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不是要否定华夏的视角,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辉煌灿烂,已无须赘言。本书也不是完全从草原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中华历史,因为从任何单一区域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古代中国,都只是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本书尝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华夏与草原的历史演进,探查不同区域文明的历史细节,展现各区域文明之间生动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
这本书的角度比较全面,用词表述也轻松幽默易懂,描述草与禾直接的政权转换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方国开始到后来的清统一,清晰地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中华文明线。我喜欢!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
从粮食安全,人口比例和物流便捷的角度,阐述了中华历代王朝的更替
一个新视角。历史人物是不会说话的,难免会有些臆测
总体不错,建议配插图,这样地理位置更清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若能提供更详实的佐证更好!
听到逻辑思维有提到这本书,找来看了一下。翻了一下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个月时间看完了。有点颠覆过去的认知:1.中国上古时代并非中原文化一枝独秀,而是初期满天星斗(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良渚文化)到后来月明星稀的二里头文化……2.草原上的个多米诺骨牌效应:中亚西亚地区兴起二点雅利安人冲入印度,导致当地游牧民族东逃,迫使跟东边的羌人、戎人、周人向东逃跑,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商人冲突,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伐纣(这个脑洞够大,突破了中国疆域,站在广阔亚欧平原立场看待过去孤立的历史事件)3.夹缝中的长城地带文明:比如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证明了中原文明之外还存在其他文明,草原上也并非只有落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4.中国古代的四类政权:一元化政权、二元化政权、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和以草原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总之,这本书挺有吸引力的,很多观点脑洞很大,但又用了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作为证据。虽然有些观点有大胆猜想的嫌疑,但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确实有助于扭转传统的大汉民族主义视角。或者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不是要否定华夏的视角,华夏文明数千年来的辉煌灿烂,已无须赘言。本书也不是完全从草原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中华历史,因为从任何单一区域文明的角度来解读古代中国,都只是对作为整体的中华文明的管中窥豹、盲人摸象。本书尝试以更为广阔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华夏与草原的历史演进,探查不同区域文明的历史细节,展现各区域文明之间生动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长达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
这本书的角度比较全面,用词表述也轻松幽默易懂,描述草与禾直接的政权转换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方国开始到后来的清统一,清晰地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中华文明线。我喜欢!
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
从粮食安全,人口比例和物流便捷的角度,阐述了中华历代王朝的更替
一个新视角。历史人物是不会说话的,难免会有些臆测
总体不错,建议配插图,这样地理位置更清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若能提供更详实的佐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