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当然需要生产资料。
那么请问:生产资料究竟都包括什么?它们又从何而来?
首先,生产需要材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更关键的是另外一个东西:需求。
你必须生产出能卖出去的商品和服务。也就是说,有人需要,甚至整个社会都需要,才会有人买,否则你做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多好都没用。
没有人要,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钱。
还有一个格外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生产资料是时间,没有不需要花时间的生产。哪怕在原始社会,男人们出去打猎也需要花时间。当然,那时需要花的时间相对短暂、零散。后来人类开始畜牧养殖、开田种地,生产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更持续、更集中的时间。
畜牧业中,常规来讲,鸡蛋孵化需要21天,鸭蛋孵化需要21天,猪出栏需要5~7个月,牛出栏需要12个月;农业,从种子种到地里到长成收割,玉米需要70~100天,大豆需要80~120天,小麦需要110~150天,水稻需要120~150天,棉花需要150~180天。
任何家禽家畜,包括鸡鸭猪牛,都不可能马上出生、马上长大;任何农作物,无论是玉米、大豆,还是小麦、水稻、棉花,都不可能今天种下去,明天长出来,后天就能收割。
毫无疑问且无可争辩的是,时间不可压缩,时间不可跨越;且时间从来都不可或缺。
然而,经济学家往往不会把时间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在他们眼里,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劳动力、企业家才能、资本,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四要素”。也许,经济学家如此忽视时间的原因,与会计师相同——在会计师眼里,时间好像不应该,也没必要,甚至没办法在资产负债表里存在。会计师在计算支出的时候,没想过要把时间支出放进去;计算成本的时候,没想过要把时间成本放进去。
对于时间,民众更不在乎。表面上来看,时间从来都是免费的。既然免费,当然可以不在乎,当然也不应该计入成本;深层次来看,时间不可控,这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人们倾向于认为“我不能控制的就不是我的,既然不是我的,当然只能不在乎”。
人们在理解概念的时候经常犯这种错误:用事物的某一特征替代这个事物的概念。“属于我”的一个常见特征的确是“我可以控制”,但仅仅“我能否控制”这一条属性,不足以替代“属于我”这个概念。
这就好像,人能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人”这个概念的一个基础属性,或叫常见特征。可是,能直立行走的不一定是人,不能直立行走的也不一定不是人。再比如,你经常无法控制你的生活,但仅因为有时候它“无法控制”,所以它就不再是“你的生活”了吗?
所以,“时间不受我控制”这个事实并不等同于“时间不属于我”。
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另外一个重要事实: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经济学家都得承认“有限的就需要经济”。正是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才有“经济”(动词)和“经济学”(名词),才要研究怎样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钱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经济。我的疑问在于,时间也是有限的,为啥就不用经济了呢?
不谈学术,仅从个人体验来讲,时间也许的确不受任何人控制,但我的时间事实上可以被我自己控制,即便我不能改变它的速度、方向,起码我能决定我到底用它去做什么。比如,是用它生产呢,还是用它消费呢?如果是生产的话,我还能决定到底用它生产什么才更划算。
人们长期且普遍地不把时间当作生产资料,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因为如此一来,人们宝贵的注意力就只能被事实上无关紧要的事情吸引,以至于完全没办法做到穿透表象看到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