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历史上,能劫持多巴胺能系统的东西绝不只有毒品,另外两个常见的是赌博和色情。除此之外,更“日常”的烟酒糖茶,也是劫持多巴胺能系统的东西。我还能举出更多例子,比如购物癖、窃物癖、电子游戏,甚至直播打赏等,凡是对人无益又容易上瘾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因为它们可以轻松劫持多巴胺能系统。劫持的方式也一样:加强欲望回路,削弱控制回路,甚至让控制回路失效或者直接消失。
若非深入探究,恐怕没有人会认为“永远在线”也是一种“毒”。可实际上,它对多巴胺能系统的劫持,从程度上来看绝不亚于毒品,从广度上来看早已远超毒品。
移动互联网兴起得极快。2010年初,国际电信联盟曾表示,五年内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会多于传统互联网用户。到2014年1月,美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2010年3月,小米公司成立,赶上了移动互联网起步的风口。到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大关——要知道,根据2022年民政部的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约14.11亿。从2013年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起,流量的价格就越来越低,从最初大家想尽办法“蹭Wi-Fi”,到再也没人在意手机流量的价格,不过几年而已。
突然之间,人类长出了一个“器官”——手机。一个有着约100平方厘米屏幕的移动智能设备“永远在线”,把每个人和世界——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连接起来。至少是在“感觉上”连接了起来。
人们发现,自己几乎再也不会丢手机了。非智能手机时代可不是这样,那时候虽然手机更贵,但丢手机远比现在常见。现在,永远在线的智能手机几乎不可能丢,因为你几乎时时刻刻都拿着手机,或者正在查看手机。
根据加州大学格洛丽亚·马克教授的研究,一个人面对同一块屏幕的平均专注时长,2004年时是2.5分钟,2012年降低到75秒,2023年是47秒。我们取高于平均数的2分钟作为专注时长,按照每人每天清醒时间16小时计,姑且忽略手机以外的其他屏显设备,这就相当于我们每天要点亮近500次手机屏幕!
人类的大脑有神奇的内化能力:无论是什么,只要你用得足够多、足够久,大脑就会把它“理解为”或“等同于”身体的“器官”。至于你用得少的器官,即便长在你身上,大脑也可以对它们不闻不顾。这就是为什么画家手里的笔、足球运动员脚下的球,对他们的大脑来说更像真实的器官。普通人也有类似的体验,比如一辆车开上一段时间,那方向盘就会被大脑“内化”为你的一个器官,操控起来得心应手。
手机,这个永远在线的设备,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早就是我们的器官了。你有可能把一个器官弄丢吗?很难。
从手机用户的视角来看,“永远在线”触发了一种人类固有的焦虑:害怕错失机会(Fear of missing opportunity,简称“FOMO”)。永远在线,就不错过任何机会,多巴胺能系统就这样被轻易劫持了。FOMO如此强大,又如此隐蔽,以致人们会不知不觉拿起手机,在不知道“这有什么危害”,也压根儿没想过“应该怎样防范”的情况下,做一番99.9%并不产生真正收获的查看。
“永远在线”之所以触发FOMO,根源在于一个思维漏洞:
误以为“更新的”是“更重要的”。
事实上,这个判断偶尔正确,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判断是错误的,甚至谬以千里。越年轻的人受它的影响越大。人过了五十岁,多少能够反应过来:这半辈子看到的绝大多数新闻,实际上都跟自己没啥大关系——除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问题是,没有谁能在年轻时就对这个事实如此笃定。
从外部看,人们“永远在线”的局面使一个新兴市场繁荣起来,叫“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把大量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就能赚到大规模的金钱。这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移动互联网造就的极致规模确实前所未见。于是,各路人马出动,挤入这一前所未见的巨量市场,游戏平台、弱关系社交网络、强关系社交网络、新闻聚合平台、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纷纷横空出世,力争在那不到100平方厘米的屏幕上占据一个图标的位置。
衡量移动互联网产品人气的指标,不再只是传统的用户数量,另一个指标更重要:用户人均使用时长。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人均月使用时长为165.9小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人们的使用时长还会持续增加;不出意外的话,年轻人(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代)在这些应用上耗费的时间不仅更长,还长得多。
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显然不属于那些用户——他们除免费付出注意力外,没有其他收益,赚到钱的肯定是别人。让我们看一组数据(金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这肯定不是什么平等的交换或公平的生意,因为用户处于多巴胺能系统被劫持的状态。但凡预先知道了原理及后果,不大可能会有人心甘情愿地、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注意力。
游戏公司,正在研究如何设计进阶系统从而让用户欲罢不能;媒体,正在更多地报道坏消息以刺激点击率和点击量;各种平台,都加上了社交属性,并根据用户行为调整相应的算法,以确保用户看到的是自己喜闻乐见的。私下里,那些产品设计者都懒得伪装,他们不把自己的工作叫“设计”,而是用一个更露骨的词形容——“挖坑”:
我们今天挖了个大坑!绝对是万人坑!深不见底!这个月的奖金就靠它了!
——我没有胡编乱造,也不是道听途说。我见过他们,听过他们怎么说话,知道他们怎么做事、怎么想事、有多兴高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