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文明,其实建立在大脑内部,而不是外部。人类文明实际上建立在大脑皮层(即前额叶皮层)之上,至于我们所见外部世界的一切人类创造物,都只是它们的展现方式而已。人类文明真正的起点和终点、真正的用处和效益,本质上都发生在人类的大脑中。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作为人类,我们穷尽一生,一切有意义的作为都不过是在建设自己的大脑皮层。那么,动力从何而来?你当然可以用“理想”“梦想”来描述它,然而,从脑科学家的角度望过去,我们的动力来源,却是跟理想、梦想全无关系的物理器官之间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多巴胺能系统。
多巴胺是一种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化学物质,很难1想象,它在人类建设文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类大脑中大约只有二十万分之一的脑细胞,会分泌多巴胺及与它相关的一些化学物质,包括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等,它们共同构成多巴胺能系统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这些脑细胞集中在中脑黑质区(Substantia nigra, SN)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这两个区域都是我们大脑内部的物理器官。这些物理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被称作 多巴胺能系统 ——正是这个系统对运动行为的调节作用促成了人类所谓的动机,进而引发复杂的感受、思考,甚至重大的决策。
20世纪50年代末,多巴胺这种物质刚被发现的时候,曾被科学家们错误地认为发现了一种
快乐物质
。因为当那些大脑里装了电极的小老鼠受到轻微电流刺激时,它们大脑中的这类物质就开始分泌,导致小老鼠看上去很爽,进而渴求更多的刺激,以致对其他活动都失去了兴趣,甚至都懒得交配,不吃不喝地一直爽,最后筋疲力尽而死——看上去,它们像是“爽”死的
。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大众媒体依然习惯将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等物质一并称为快乐物质。说实话,这也怪不得大众媒体,因为其本职工作就是“贩卖二手知识”。
我们没可能在短短几十分钟内把自己变成脑科学家,所以,我将在这里用最简单的说法解释关于多巴胺的几个重要事实,以及多巴胺失调症的起因与解决方案。
第一个事实是:
多巴胺引发的是想要满足欲望的冲动——至于快感,那是其他化学物质引发的,与多巴胺无关。
第二个事实是:
导致多巴胺分泌(或者大量分泌)的原因是,对上一次愉悦的预测误差的记忆。
这里稍作解释。我们的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着预测,当一个“预测误差”(“误差”是预测之外可能存在的奖赏,如好消息或更好之事的发生)发生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如果这个误差是愉悦的,大脑就会记住这一愉悦的误差,以后遇到类似局面时,就会产生对这种愉悦的期待。
所以,引发多巴胺分泌的,不完全是所谓的欲望——这是大众媒体里广为流传的高级误解。比如你饿了,就会产生吃饭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并不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因为“到点吃饭”“吃饱不饿”无论如何都无法产生“愉悦的预测误差”。
换言之,直接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其实是“惊喜的可能”。
英文中有个公认的优美词汇是“Serendipity”,可译作“意外的好运”。德语中有个独特词汇是“Vorfreude”,意思是“对快乐的期待”。关于多巴胺的机制,可以这样表述:
多巴胺是由“对惊喜的记忆”触发的。进而,“对惊喜的期待”会引发一定的冲动(或称欲望)。
欲望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而不是多巴胺分泌的原因。在前文提及的著名实验里,那些大脑里被插入电极的老鼠即便不吃不喝,也要不停地按下按钮。最后导致它们累死的,并不是快感,而是那个电极恰好直接触发了多巴胺分泌,进而让老鼠产生冲动,以致它们只能不停地按,顾不得其他事情。
由冲动产生的欲望被满足,都会产生快感。但快感不是多巴胺的效果——多巴胺产生的是欲望,欲望获得满足后的快感与多巴胺无关。后来,研究人员才发现,快感是由另外三种化学物质——内啡肽、催产素、血清素共同导致的。至于多巴胺,我们可以称之为引发冲动的物质,总之称其为“快乐物质”错得离谱。
冲动产生的欲望被满足之后所产生的快感,存在两个问题:
●快感消失得越来越快,即持续时间越来越短;
●体验(即爽感)递减,直至归零。
所以,老鼠第一次按下按钮时最爽,但随着它们不停地按下按钮,不停对相同区域进行电击,它们获得的爽感不仅消失得快,还消失得越来越快,程度也不断降低,直至为零。老鼠是不是爽死的?几十年后的今天,答案很清楚了,它们不是爽死的,而是累死的—— 它们的多巴胺能系统被劫持了 。原本,快感减少的同时,多巴胺的分泌也应该相对受到抑制,可外界却提供了一个直接执行冲动,并有瞬间满足欲望的可能性,于是它们不断按下那个按钮。
小老鼠当然不知道,按钮引发的电击会快速放大它们的冲动和欲望——那只不过是一种物理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而已——即便是在快感已经逐步消失的情况下。
这个实验其实非常残忍,因为老鼠在最终被累死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不爽,还一直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