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贸易和工业同时启动的“贸工技”路径

观察和研究城市发展动力转换的节点,可以据此划分城市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动力转换的节点是划分城市发展阶段的标志。由于复杂原因的综合作用,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动力会有较大程度的差异。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深圳开始发展的20年是“野蛮生长”的20年,是要素驱动的20年。

这个阶段的深圳,其经济成长样式与东亚早期经济起飞阶段的“贸易—工业—技术”(简称“贸工技”)的路径相似。不过,深圳即便是经济特区,它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中国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民间鲜有市场主体,政府要做培育市场主体的工作。“贸工技”有两条并行的形成路径。

1.第一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政府致力于开发工业区,做“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和加工贸易同步发展。

在建立特区的初期,深圳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努力建设工业区,最开始是要在工业区引进稀缺的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人才要素。从蛇口工业区(见专栏2-1)到上步工业区、八卦岭工业区(见专栏2-2),再到莲花工业区等,吸引境外资本和内资到深圳办工业,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的工业,主要是为“三来一补”服务的加工制造业(见专栏2-3)。

◎专栏2-1

蛇口工业区

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区。在深圳的发展史上,蛇口工业区地位特殊,其意义和价值极其重要。

1979年元旦刚过,一纸提议在深圳蛇口开办工业区的报告,就送到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手中。报告的创意者袁庚,时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主持全面工作。

开办工业区早有先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注意到了中国台湾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引进外资的做法,但在那个时候,这个设想不可能实现。

袁庚带着一张地图来见李先念,说:“我们想请中央大力支持,在宝安县的蛇口划出一块地段,作为招商局工业区用地。”李先念看着这幅香港地图,拿起黑色铅笔在地图上南头半岛的根部用力画了两根线条,并在地图上宝安县南头半岛一带,再用红色铅笔重重地画了一个圆弧,笑着说:“给你一块地也可以,就给你这个半岛吧。”袁庚没敢要李先念给他的半个岛,仅要了南头半岛的一角,2.14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袁庚的谨慎有他的考虑,也是那一代人的行事风格。

“1979年7月12日,深圳湾的蛇口炮声隆隆,大地晃动,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打通五湾、六湾间通道,此举被媒体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第一声‘开山炮’,更有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在荒坡先行开发的一平方千米的工业区,兴办了23家工厂,开通了国际微波和直通香港的货运码头。其后,又吸引境外资本兴办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小城。

1984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考察期间来到了蛇口工业区。袁庚在向邓小平汇报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这句口号成为20世纪80年代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后来,蛇口人又竖立另一块标语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两句口号,一段历史,永远被人们铭记。在20世纪80年代,蛇口工业区被誉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蛇口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也就在这次考察期间,邓小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资料来源:谢国平.中国传奇:从特区到自贸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专栏2-2

八卦岭工业区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一无资金,二无人才。就在这个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将目光投向创办工业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是开发建设工业区的基本目标。

1982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文成立“深圳市工业发展服务公司”(简称“工发公司”)和“深圳市八卦岭工业区基建工程指挥部”(简称“八卦岭指挥部”)。工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和服务工业区,加快引进境外资本办企业。第一期开发上步工业区0.28平方千米,第二期开发八卦岭工业区1.08平方千米,后续开发莲塘工业区等多个工业区。这批在荒山野岭中打造出来的工业区,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早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卦岭指挥部总指挥尚志安,当时在广州已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但被特区建设所吸引,仅凭借来的1万元开办费,带领七个拓荒者住竹棚、吃泡面,创造了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工业区、促进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经济的第一个神话,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工业区开发建设,发挥了试验区和窗口的辐射作用。在八卦岭这片热土上,也走出了创维、平安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八卦岭工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高度重视把握特区开放型企业发展方向,把重心放在发展外向型企业上。八卦岭工业区积极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很快吸引了一批来自香港等地的著名企业和当时国内十分紧缺的工程机械、液晶显示器生产线等项目。说起深圳经济特区,当年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流传国内外:“三天一层楼”,这句话后来成为“深圳速度”的具体演绎。但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深圳还有一句来自当时八卦岭工业区招商引资的话:“三天办一个企业”。

工业区对于深圳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吸引境外资本、发展工业、扩大出口和赚取外汇外,对于增加就业和收入,积累资金和资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人们已经看不见当年八卦岭工业区的踪影。它从纯粹的工业区转型发展,成为多产业、多业态集聚的产业园区。这个更新升级、华丽转身的过程,正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

资料来源:何良.八卦岭:追梦驿站[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3.

◎专栏2-3

“三来一补”为深圳带来“第一桶金”

“三来一补”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等,由中方提供工地、厂房、劳动力,按照外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装配,全部产品外销,中方收取加工费的一种贸易方式。同时,“三来一补”的形式下也发展了深圳最早的加工制造业。

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的“三来一补”贸易起步于1978年。1978年7月,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采取先办厂、后承接外商加工装配业务的“来料加工”方式,试行“三来一补”。根据国务院的指示,1978年10月,广东省外贸局发布通知,同意宝安、珠海、东莞等县、市的外贸单位,依托地缘优势和生产基础,会同当地计划和工业部门,直接办理对港澳地区的加工装配业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赋予广东省“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彼时的宝安县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三来一补”贸易,对后来深圳经济的起步和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9年9月,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进一步规范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三来一补”业务在国家层面上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确认。此后,深圳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的步伐大大加快。

资料显示,1993~1994年,“三来一补”贸易在深圳的发展到达顶峰阶段,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数量约占全省的1/3,累计实际利用境外资本约占全省的48%,出口总额、就业人数、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在特区经济发展初期,“三来一补”贸易为深圳带来了“第一桶金”,是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也表明了深圳在全省外向型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深圳市档案馆相关资料整理。

2.第二条路径

在政府和国有企业推动工业区建设,利用境外资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深圳民间还有第二条路径,即通过贸易代理,完成原始积累或在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走向加工制造业,积聚实力后,再投入技术研发的“贸工技”路径。

这条路径的典型代表就是任正非和华为。华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年,任正非在深圳南油集团做贸易时受骗。也就在这一年年初,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18号文件《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此后提及华为的创业史,任正非感叹道:“如果没有18号文件,我们就不会创办华为。” 在创业初期,华为主要从事贸易代理业务,特别是电子元器件和用户交换机的代理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发现内地对用户交换机有巨大的需求,从而开始专注于这一领域。同时,通过贸易代理业务,华为积累了资金和经验,逐渐转向自主研发,开发出自己的交换机产品,并在通信设备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一转变标志着华为从贸易代理、加工制造到技术创新的转型。

做贸易代理,在当时的深圳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创业形式。它在助力创业者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孕育了深圳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1987年18号文件发布后,深圳出现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的热潮。在深圳市场化的发展环境中,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主投资和自主创新的发展传统,华为等一批科技型头部企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生态中成长起来的。做贸易代理这类“草根创业”,在其他地方更多的是自生自灭,难有做强做大的可能,但在深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华为这样的传奇。这个传奇是深圳特有的创新和产业生态带来的结果。

简言之,因为地理位置毗邻香港,早期移民深圳的创业者利用香港自由港政策(其中之一,凡进出口商品,除少数品类,均不收关税)做贸易代理,赚取佣金,做大的创业者赚到了“第一桶金”,其中的成功者投身工业,做加工制造。要在制造业做大做强,技术研发是题中应有之义。“贸工技”逻辑的以下三个阶段大致就是这样形成的。

(1)贸易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特区通过建设工业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形成了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模式。这一阶段,深圳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劳作,产品以出口为主。

(2)工业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开始从粗放的加工贸易向工业化转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纺织、机械产业等,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的工业发展格局。在这一阶段,深圳的制造业体系逐步构建,工业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3)技术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深圳的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圳还积极培育本土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一阶段,深圳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增强,产业创新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客观地说,深圳经济特区最初20年的经济发展确实遵循了贸易—工业—技术路径:通过加工贸易积累了资本和技术基础,随后逐步向工业化转型,最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不断经历转型和升级。深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理解和评价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时,需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AxIP4okgjDOfzcSXa2YRogWEHh6nY4Q9fkVPB/8Xww24dbc7pSAvF8M6j/7qZh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