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斤长大了,长成了一个能够为这个家庭分忧解难的大人。
长大了的六斤,开始观察外边的世界,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困窘和无助。如果只是和父辈一样,凭借对苦难的坚韧和刚强,是不能过上自己所期望的生活的。
现在的社会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人们习惯去忍受,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在寻求变通,许多人开始走出家门、走入社会,寻求发展的机遇,寻求改变生活的机遇,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机遇。
但是对于从来都没有踏入过社会的六斤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和艰辛的。他没有现成的模式去参照,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他最好的建议让他走捷径,他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安西县城的半边天空,但是匆匆行走在路上的六斤可没有心情欣赏这美丽的晚霞,他离开大洼山已经一个星期了,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去干的活。从城中心来到郊区,跑了一大圈,就是没有找到务工的地方,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来到城里找活干,要找一份适合自己去干的活很不容易。
一天都没好好地吃东西了,不经意间,六斤来到了一家餐馆面前,才发现肚子已经咕咕地叫个不停了,从家里出来带的钱已经快花完了,但人是铁、饭是钢啊,一顿不吃饿得慌。
六斤想,不如先到这饭馆里吃一顿,再慢慢想办法找活干吧。
这是一家简单的餐馆,可能因为在郊区的缘故,顾客也是稀稀落落的,即使到了饭点,也没有多少食客前来光顾。
六斤打量了一下餐馆,里边倒也是干净利落,布置得头头是道,好像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
见餐馆来了客人,女店主赶紧从后厨走了出来,招呼刚刚落座的六斤。
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在餐馆里跑来跑去,追着一个花皮球,见到来了客人,抱了皮球绕到后堂去了。
老板娘询问六斤要吃点什么,六斤记得餐厅的门口挂着“家常面馆”的招牌,就说:“来一碗面吧,最好把量加得大一点。”
不一会儿,六斤的面上来了,果然就和六斤说的一样,吃得六斤肚儿都撑圆了。这是他离开大洼山以来,吃得最扎实的一顿饭,这几天消耗的体力好像都被补充回来了。
面吃完了,六斤付完了面钱,刚要抬腿走人,就见一辆小三轮拉了几袋面粉卸在了面馆的门前,女店主结完了账,准备把这几袋面粉搬到后堂去。
六斤见状,就问女店主:“你搬得动吗?”
“搬得动!”女店主说得有些勉为其难。
六斤看出了女店主的窘迫,想着自己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二话不说,袖管一卷,就把几袋面粉搬到了后堂。
窗外的斜阳正好洒进餐馆,照在六斤微微渗出的汗珠上,照在老板娘浅笑的酒窝上,照在小女孩调皮的身影上,可爱的身影在墙面上晃来晃去,仿佛那灯影戏曲儿一般。
这短暂的美好同时被六斤和细心的女店主捕捉到了,他们相视着浅浅地一笑。
六斤搬完了面粉,女店主又赶紧准备给他倒水。
六斤笑笑说:“不喝了,以后再来吃饭,给我管饱一碗面就好了。”
“你要吃,以后就常来吃。”女店主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
说完话,六斤就走了。
望着六斤远去的背影,女店主久久地站在门口,不知是在看着远去的六斤,还是在等待餐馆的顾客。
夕阳渐渐地沉下去了,夜色笼罩了大地,远处安西城的灯火次第亮起。
天麻麻亮,安西城南川的十字街头就站满了找活的人,男女老少都有。
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六斤就又来到了这打零工的人力市场,如果再这样下去,吃饭都会成为问题。自己当初一门心思地要出门打工,总不能一出门就当了缩头乌龟!
现在正是蔬菜上市的时节,南川片区的蔬菜正值收割装车的忙时,早上来这里揽工的许多人,大多都会去南川蔬菜种植基地,女人择菜,男人搬运装车,于是大家都有活干。
六斤已经做过几次这样的活儿,所以这几天他都习惯性地来到这里,看看有没有用人的老板,虽然一天挣不到多少钱,但是不至于空着手回来。
灰蒙蒙的十字街头,靠着街灯的栏杆旁,站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正在四处张望,好像也是在找活。
六斤看着这个女人有点儿眼熟,但就是想不起来究竟是在哪里见过。
直到那女人转过身来,六斤才看得清楚,原来她正是那郊区的“家常面馆”的女店主,不知道她怎么也到这人力市场上来了。
那女店主好像也认出了六斤,对着六斤微微一笑,算是打了招呼。
六斤有些纳闷,便过去问道:“你到这里干甚?”
“找找有没有活干。”女店主说道。
正说着,急匆匆地走过来一个中年女人,看来好像是要寻找干活的劳力。
六斤赶紧凑上去搭话:“老板找人?”
中年女人看了六斤一眼,见他膀大腰圆,“嗯”了一声,又看了看六斤旁边的女店主,随了一句:“一家的?那就够了。”
六斤没有说话,“家常面馆”的女店主有一些难为情了,但也没有说话,于是,六斤和女店主随了中年女人,一起去了。
六斤已经非常熟悉菜地的活儿,女店主择菜,六斤便捆扎、搬运、装卸。
干的活儿多了,六斤便和女店主也慢慢地熟悉了起来。
这女店主原也是本地人,说起来和六斤离得也不算很远,是安西丰禾的山里人,小名叫青青。这两年去了外地打工,寻了一门外地的亲事,男人是个厨师,便随他一起在外地开了餐厅,生意还算红火。可是不承想好景不长,男人就得了急病走了,留下他娘俩相依为命,夫家老人也都走得早,没有了什么依靠,只能带女儿回到老家,靠着一家面馆养家糊口。但是这安西县城可不比外地的大城市,人口稀少,经济落后,餐馆开得越来越冷清,沦落到现在快要关门的地步了。
青青想着与其在餐馆耗着,还不如出门来打打零工,补贴补贴家用。可是这上大街揽工的活儿,怎么说也不像一个女人家长久要做的事情!
闲聊中青青说道,其实自己是想开一家农家乐的餐馆,这两年农家乐的生意很不错,但是苦于自己身单力薄,要开这样的餐馆,只有想法,却没有办法。
六斤听出了青青的困惑和苦恼,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要是这样一直在大街上揽工,啥时候是个头啊,况且现在是农忙时间,还有活做,如果过了这个时间,再要找到活干就不容易了,于是就和青青商量,如果青青想开农家乐,自己倒是愿意给她打工干活。
青青知道六斤是个实诚人,踏实能干,就说,开农家乐刚开始可能也挣不到多少钱,如果六斤愿意,那就一起来做。
六斤没有想到,因为自己在郊区吃的一碗面,却让自己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转眼到了新年,六斤和青青的农家乐已经开张营业了。
经过六斤和青青的细心计划,他们在青青原有餐馆的基础上,又盘下了一座四合院,在这个农家乐吃饭,不光可以享受到价格的优惠,还可以休闲娱乐。
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嚣,慢慢地,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好,到了春节的时候,已经回了本,开始盈利了。
日子过得红火起来,青青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有空的时候,六斤就会带青青的孩子一起去玩,青青的孩子叫小草,和六斤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倒和六斤显得更加的亲近了。
虽然天气已凉,虽然夜色朦胧,但六斤和青青经营的这家农家餐馆里,却充满了温暖和惬意。
高挑在屋檐上的大红灯笼,将柔和的光晕洒满静谧的小院。
往常的日子里,只有在过年的时节,大洼山的人家才会变成这般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