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6章 光秃秃的大洼山,长出了一棵棵羞羞答答的秧苗子

时间从冬至开始,就开始变长了。

常言说道:“过一腊八,长一叉把(干农活用的木叉),过一年,长一椽。”

过了年,天不仅亮得早,而且那日头也是迟迟地才下山。

亮晃晃的白天,在大洼山,就是用来干活的。

夕阳的余晖,照在了大洼山,大洼山通往外界的那道山梁,又好久没有人走上一遭了。

晒太阳的乡亲蹲在场院边的墙根下,看着日头就要从西山落下去了,刚要欠腰起身,却看到一个人影出现在了大洼山的山梁上。

只见他踮着脚尖,忽闪忽闪地,顺着山梁走了过来。

从走路的姿态来看,大洼山的人是不难认出他的。

他,就是大洼山的队长。

今天,他换了一身装扮。

往常头顶的那个黄布吊耳大暖帽不见了,今天顶在他头上的,是一款时下流行的新式的鸭舌帽。

队长今天把这顶新式的藏蓝色鸭舌帽戴上,也不是偶然。

队长在年前就把它买到了家里,准备在过年的时候戴。但是,在大洼山,只有他一个人戴这样一顶新式的帽子,免不了遭人说道,自己也不自然,于是就把它放在了自己家的板箱上边。

就在昨天,他突然接到乡里的通知,让他今天一早到乡里开会,于是,今天天麻麻亮,队长就戴着这顶鸭舌帽赶往乡上。

队长走的时候,鸡才叫头遍,大洼山还在沉睡,队长戴了他的鸭舌帽,淹没在黑乎乎的夜色里。

队长来的时候,正赶上落山的夕阳,队长和他的鸭舌帽,在金色的余晖里格外扎眼。

这次,队长和他的鸭舌帽一起带来的是乡里安排的一项重大事件——植树造林。

次日,大洼山每家一户的代表就又集合到队长的大房子里,由队长主持召开了大洼山植树造林的宣传启动会。

这是自拉电以来,大洼山的又一次重大的集体活动。

队长把乡里的政策传达到了大洼山的每一户人家,至于为什么要突然植树造林,队长说了半天,大家还是迷迷糊糊。

大伙只是听到队长说:“黄土高坡的植被破坏得严重、水土流失得严重,就是因为这两年把先人栽的树砍了,把原来长得好好的草地破坏了,从我们这里流失出去的黄土,都影响到了其他地方,再这样下去,黄河都要被我们填平了。”

大伙听队长这么说,都蹲在地上不吭气,云里雾里的。

大家不知道自己干了啥,才有了这样严重的后果,也不知道以后该干啥,才会弥补已经产生的巨大的损失。

长根的肚子里藏不住话,听队长的意思,这些年不仅活干得不对,还害了别人,于是就把话说出了口:“说这么多,那是说我们大洼山的人这几年都造孽了不成?”

“就是,我们刨自己的土,下自己的苦,糊自己的口,这还祸害别人了?”

其他的人也应和着,七嘴八舌的,一下子就像一窝蜂一样。

队长见会场乌七八糟,自己也没有了威信,想着:是长根开的头,还不是因为当年一头猪的事情嘛,今天就要唱对台戏,和我过不去了?

队长这么想,拿眼瞪了一眼长根,见长根低着头不吭声,瞪眼也是白瞪,于是就干脆开了口:“长根,还不是你女人挖家(干活勤快),会过日子,大洼山三沟两洼的草皮子,都让你女人揭光了,现在挖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要大洼山的老小跟着你补这个烂裤裆。”

长根听着队长拿他的女人说事,火不打一处来,蹭地一下就从门槛上站起来:“我女人挖家也没听说犯了哪家的王法,就是犯了哪家的王法,把我长根一家关了,也不会连累你们,你们栽你们的树,我刨我的食。”

倔强的长根说着话,拍屁股就走了人。

会开到这个份上,大家也都你瞪瞪我,我瞪瞪你,没有了声音。

队长见这个势头,心想,再这样下去,乡上的任务落实不下去,自己回头也不好和上面交代。于是,队长不痛不痒地说:“上头就是这样的意思,不是我在这里胡吆喝,全乡都要开展,不管大家是什么样的想法,开年,树栽也要栽,不栽也要栽,林造也要造,不造也要造,不是给我植树造林,是乡里的政策,胳膊拧不过大腿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大家听到队长这么说,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于是又不吭气了。

临散会,队长说:“今天是一个政策的宣传和了解,乡里再有什么事情,咱们的会还要接着开。”

大伙袖着手,三三两两地回了自家的屋子。

大洼山的话题,落在了“植树造林”这件事情上。

大家也开始琢磨,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土地,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要不是从村长嘴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水土流失”,谁都不知道水和土还有这么一层关系。大家从小只知道这地方十年九旱,有些年份,籽种下到地里,到了端午,天上都不挂一丝云彩。因为缺水少雨,一年年的庄稼都是广种薄收,力气没有少出,收成却没有多少。要是遇上不好的年份的话,连着几年绝收的现象都是有的。

为了多收粮食少挨饿,大家就都不断地开荒,扩大耕种的土地面积。能开的荒地,都被人们开完了,只要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都种上了粮食,牲口进不了地的,人们就拿铁锨挖,锄头刨,一块半块的都变成了口粮地。

现在,大洼山实在找不出一块可以开荒的地方了。

到了农闲,女人们就背起背篓,上山下沟,即使是能够烧柴的一颗草芽芽,也全都被她们连根地刨了出来,背到自家的场院里过冬。

大洼山的坑坑洼洼,祖祖辈辈地被她们挖了几十遍,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地裸露在天地之间。

要是下起雨来,三沟两洼的泥水横冲直撞,先前还好好的一块地,一阵雨过后,地面不是地面,地埂不是地埂,拉到地里长庄稼的一点肥土,全被泥水带到深沟里边去了。

大洼山的人们,既盼雨,又怕雨。

没雨庄稼不长,有雨土地遭殃。

这么细细地一想,其中还真的好像有一些不对劲,只是大家以前都没有想过,没能理出其中的头绪。

一年又一年地,都是这么过来的,靠老天爷吃饭,靠黄土地吃饭,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从地里刨出来的多,那是老天爷眷顾,要想不挨饿,就要多卖力,一辈辈都靠这个理活着。

以前把荒地折腾成耕地,没有谁吆喝,却一块都不剩,如今连个鸟儿下蛋的地儿都没有了。

现在,却要在大洼山里植树造林。

栽了树、造了林,去哪里种粮?

没地方种粮,吃啥?

这不会又要经历一次1958年、1960年?

人们是饿怕了!

长根也这么想,临睡了就和十月这么说道,十月给他的答复是:“也许人家说的有人家的道理,咱们一个下苦的,参不透其中的道道。”

长根觉得十月说的也在理,于是就不再花心思去深究了。

日头不仅升起得早,而且也开始变得温热起来了,阴山处的地也松软了。

临近中午,队长肩上搭着一把铁锹,挨家挨户地通知:下午大洼山的大场上,要开植树造林的大会,每家来一个代表参会。

日头到底是热了,队长也上了年纪,一溜圈下来,额头就挂上了汗珠子。

刚戴了一个月的鸭舌帽,被汗水湿了一道边儿,见了东家,赶紧把铁锨平放在地上,一屁股坐上去,才开始拉话。

吃过了饭,各人手里像队长一样,握了一把铁锹,凑到了大场上,大场顿时变得躁动起来。

队长吆喝着,大伙也往一起凑。

“眼下天气变暖了,过不了几天,就要开始下种了,乡里连着又是几个会,都是今年植树造林的任务,口粮得种,树也要栽,林还得造,一样都不能落下。”

队长歇了一口气,又把话续上了。

“植树造林,树往哪里栽,林到哪里造?今天我们就是要把植树造林的地方找出来,过不了几天,乡里就要来工作组,检查我们的行动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吭气。

谁都不想在自家的地里去栽树、去造林。

自己开出来的荒地,就算长不出一颗粮食,也没人愿意把它拱手再让出去。

队长见都没了声气,咳了两声说道:“这两年大家自己心里一本账,谁家开了多少的荒地,都在大家的眼里。要栽树、要造林,在原来的熟地上去栽去造,大伙想想,这也不现实。再要去找荒地,当下在我们大洼山是找不出眼皮子大的一点地了,乡里表示,要在这两年开出来的荒地上植树造林,所以凡是这两年开的荒地,今年都要栽成树,造成林。”

大家都猜到会有这样一个结果,但是听到耳朵里边,却没有一个人乐意。

不乐意归不乐意,但谁都说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开的荒地,本来就是集体的,不归个人所有,这两年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靠着自家的承包地近的,靠着自己的庄院近的,就都开成了自家的庄稼地,现在把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还给集体,这份不愿意只能默默地存留在心里。

队长也想到大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于是又说道:“人家好多社里,树窝子已经开挖了,咱们这一两天就得动工,要是前半年的任务完成不了,公社就要扣我们大洼山的粮。所以植树造林的活,还是及早动身的好。”

大家听说要扣粮,都觉得这是一件不敢马虎的事情了。于是,有人就接上了话:“那到底要啥时候动身呢,不要到时候真的就把粮扣下来。”

“后天吧,明天大家准备一下铁锨、背篼啥的,安排一下家里,后天早上大家到阳坡地的沟里挖树窝子,一家出一个劳力,还是和以前一样的记工分。”

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按照队长说的,挖树窝子的时间到了。

太阳慢悠悠地从东山坡上爬了上来,大洼山的劳力也慢悠悠地从大洼山的山梁上往阳坡沟的地里走去。

今天就要植树造林了,今天挖的是阳坡沟,挖完以后呢,这不就挨到大洼山了吗?

这事不能积极,这是在人家口里夺粮。

虽然大家没有理由抗议,但是心里都有那么一种抵触,这种抵触表现出来,就是那种漫不经心、无精打采、蔫头耷脑的势态。

阳坡沟的人家离这里最近,但是迟迟不肯出工。队长扯着嗓子喊了两三遍,这才见几个老老少少,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地里。

一会儿在擦铁锨、系背篼系,一会儿又去背地里拉屎撒尿,眼看着太阳就要落西山了,树窝子也没有挖出几个来,大家都在等着队长喊收工。

队长看着这样的情况,可能年底也挖不出几个树窝来。

临收工时,队长丢下一句话:“一家三百个树坑子,谁家挖不出来,乡里工作组的来验收过不了关,就扣谁的公粮。”

这是一句狠话。

于是,后头的几天,队长拿了一个记账的本子,收工时,谁家挖了几个,挨个儿地往过数,一边验收,一边计数。

这个方法还真奏效,不几天,树坑子就从阳坡沟挖到了大洼山。

大洼山被开成荒地的沟沟岔岔,都被挖成了树窝子。

等到下过了雨,地上有一些墒情了,乡里就拉来了树苗子,又是一家一户的包干到户。

于是,光秃秃的大洼山,长出了一棵棵羞羞答答的秧苗子,虽然看着显得那样的单薄,但是那一粒粒芽孢和一片片枝叶,却给人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这些看着丝毫不起眼的绿色,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彻底改变大洼山的容颜。 TtH6ptncuoKKUCssJh3wC/ur6IAmGkzm++59+EAs1OEfYjLOhls8POitjZ/9+m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