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陶瓷的发展历史

中国陶瓷器制作这一传统工艺源远流长,蕴含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智慧。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现代的精美瓷器,我国的陶瓷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各个朝代的陶瓷都独具特色,生动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新石器时代

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为了满足储藏粮食和水的需求,人们开始利用土壤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碗等。这时候的陶器质地较为粗糙,表面常有气泡和杂质,且烧成温度较低,因此陶胎硬度不够,胎体疏松,容易碎裂。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积累了更多的陶器制作经验,手工技艺也得到了改进。人们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泥土混合比例、成型技术和烧制方法,使陶器更加坚固耐用。在这个时期,陶器还是以手工制品为主,主要强调实用性。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双耳三足壶·新郑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壶

采土

新石器时代中期,红陶、灰陶、白陶等各类陶器相继出现,其中以红陶制作量最大。此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使用不同颜色的泥浆或天然颜料进行彩绘,颜色以红、黑为主,图案主要为动植物、人形纹和几何图形,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都较为简单。这类陶器被称为彩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仰韶文化彩陶,也被称为“彩陶文化”。彩陶的出现为陶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示了原始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并且也开始承载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文化,如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晚期陶器等。由此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制作已经非常普遍了。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彩陶蛙纹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朝

商朝创造了著名的青铜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陶瓷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原始瓷器开始发展。

商 白陶刻几何纹瓿(bù)·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 绳纹陶鬲·徐州博物馆

商 青釉瓷尊·郑州博物馆

此时陶器依然是主要的生产品种,有白陶、灰陶、黑陶、红陶等,器型有鬲(lì)、罐、豆、盘、簋(guǐ)、盆、尊、缸、甑(zèng)、瓮(wèng)、甗(yǎn)等,还有一些仿青铜礼器的造型。器物表面多拍印细绳纹,也有方格纹、篮纹等。另外,原始青瓷诞生于商代前期,它是在陶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经有了基本的瓷器特征,其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质地比陶器更坚硬、更细腻,吸水性较弱,多为灰白色胎体,也有灰褐色或淡黄色的,器型不工整,表面会施一层石灰釉,施釉厚薄不均,烧结坚硬。不过,这时的瓷器与成熟的瓷器还有一定差异,因此被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周朝

到了西周时期,陶瓷制造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开始使用轮制技术、彩绘技术等,并且在烧窑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器型种类与商朝时期类似,均以实用器为主,多为鬲、甗、甑、盂、盆、罐、瓮、罍(léi)等。在成型过程中,工匠们会使用陶拍在胎体上拍印各种图案纹饰,起到装饰以及稳固器型的作用,多见绳纹、云雷纹、回纹、S形纹、方格纹、曲线纹、乳钉纹等。入窑以1200℃左右的温度进行烧制,含铁量较高,胎质坚硬,在敲击时发出铮铮之响,但由于质地粗糙,这类陶器不适合作为饮食器皿,大多数被用作日常容器。

西周 绳纹灰陶罐·平凉市博物馆

西周 原始青瓷尊·安徽博物院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时的瓷器制作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步。这些瓷器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多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包括尊、鼎、簋、盉(hé)、豆、瓿等,釉层厚薄均匀,釉色呈青绿、灰绿或黄绿,纹饰多采用刻、划、捏塑等方式进行装饰,多与商周时期的纹样相近,呈现出一种简洁纯朴的风格。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经历了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的过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陶瓷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是在这个时期,陶瓷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 云雷纹原始瓷瓿·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

秦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秦朝对全国各种制度和行业进行了整合,陶瓷制造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在秦始皇陵以及咸阳阿房宫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和砖瓦上,都有许多带有详细陶文戳记的样式,这些陶文戳记中包含“都”“都昌”“左司”“右司”“宫皇”“宫屯”等部门名称,这表明秦朝已经有了中央官署直接管辖的制陶作坊。

秦朝的陶器以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红陶、黑陶等,在质地上可分为硬陶和软陶。硬陶多为生活器皿,软陶多为明器(殉葬用器),器型有壶、盆、鬲、釜、豆、盂、罐、仓、瓮等,器身上多施以彩绘。

秦 陶量·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 “左司高瓦”长方砖·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 跪射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朝的陶俑种类丰富,其中兵马俑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陶俑。制作方法为模塑结合,先分件制作,套合黏结成为初胎,然后在胎上覆以细泥,再运用塑捏、堆、刻、划等,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表现出来,这些陶俑形制生动、气势雄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 绿釉弦纹熊足陶仓·北京故宫博物院

显微镜下的铅釉陶黄釉“银釉”现象

汉朝

汉朝陶瓷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统治阶级对陶瓷的重视,以及当时盛行的厚葬之风,都极大地推动了陶瓷的大规模生产。陶瓷种类和风格极为丰富,包括灰陶、红陶、黑陶和青瓷等,其中青瓷十分具有代表性。此外,汉代陶瓷的发展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域文化和中亚文化,这些影响体现在造型、纹饰和材料等方面。

东汉 青瓷瓿·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朝的铅釉陶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大约于西汉前期出现,并在东汉时期逐渐成为主流。铅釉陶的胎体通常采用普通陶土制成,多为红陶颜色。表面施以含铅的釉料,在经过烧制后形成美丽的釉色,包括深绿、浅绿、青色、黄褐色和酱褐色等。铅釉陶的器型多种多样,早期多仿制青铜器,如钟、鼎、炉、奁等,后期便出现了仓、灶、井、水碓、磨、灯、陶树、猪圈、狗舍、鸡笼、楼阁、池塘、碉楼以及各种人物和鸟兽形象的明器。装饰手法极为丰富,包括雕刻、堆塑、模印和粘贴等多种形式,使得陶器外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西晋 青釉鸡首壶·天津博物馆

三国两晋

在三国时期,越窑的青瓷制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胎质细腻,釉色青绿,器型规整,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窑口。随着时代的推移,到了西晋,越窑的瓷器风格逐渐演变,器型更加丰富多样,鸡头壶、盘口壶等极具代表性的器型应运而生,这些瓷器胎体厚重坚硬,釉层变得更为凝厚。至东晋,陶瓷工艺趋于简化。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仍然是主要关注点,如碗、盘等。这一时期,陶瓷工艺在不同地区展现出多样而独特的发展趋势。

唐朝

初唐时期,青瓷和白瓷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在造型和装饰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如刻花、划花、印花等技艺的应用。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色泽青翠莹润,仍以越窑最为著名,此时也是越窑制瓷的巅峰时期。晚唐时期,釉色绝佳的青瓷被称为秘色瓷,有“千峰翠色”之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白瓷则以邢窑为名,胎骨坚实、致密,造型简洁,釉色光洁沉静,“茶圣”陆羽称之为“类银似雪”。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白釉黑座小狮子,母狮姿态雄健,浑厚古朴,为邢窑白瓷中的佳作。越窑与邢窑在唐代制瓷行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两窑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称。

唐 越窑青釉八棱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白釉黑座小狮子·北京故宫博物院

初唐时期,唐三彩开始崭露头角,它是一种低温彩陶,多为明器。唐三彩是在陶胎上先施以一层白色化妆土,而后再施彩釉,经800℃左右一次烧成,也有先烧素胎,后施彩的。之所以说是三彩,是因为其以黄、绿、褐为主要颜色,也有白、蓝、黑、紫等其他色彩。唐三彩形制非常丰富,包括了日用器皿、建筑物、动物、人物、家具等各种形态,尤以马、骆驼、陶俑等最具代表性。唐三彩设色鲜艳明快,造型独特,在世界艺术史上都享有赞誉。

唐 三彩女立俑·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 三彩马·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代中晚期,长沙窑异军突起,也称“铜官窑”,器型多以日常用品为主,早期胎质疏松,胎色暗红,釉色偏黄,后期胎质细腻程度提升,胎色多灰黄或灰青,釉色青而微黄。长沙窑的匠人们创造性地将诗歌、谚语等文字装饰于瓷器上,这种在陶瓷装饰上的创新使得后世竞相效仿,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唐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诗文瓜楞形瓷壶(长沙窑)·湖南省博物馆

宋朝

宋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宋朝初期,由于北方的混乱,皇家官窑的生产逐渐减少,而民间窑厂开始兴起。南方的福建、江西等地成为瓷器产业的主要生产地区,宋朝还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

汝窑,因窑址位于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专供宋时宫廷御用,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尤其是以名贵玛瑙入釉,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另外还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等美誉。汝窑瓷器以釉色著名,很少以花纹进行装饰,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卵青、豆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釉层肥厚明亮,温润如玉,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器物表面有细小开片,开片有鱼鳞纹、蟹爪纹、网状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形式。汝窑胎质细腻,呈灰白色,这种颜色很像燃烧后的香灰,因此又被称为“香灰胎”。造型大方古拙,器物形体厚重,多见小型器物,如盘、碟、洗、碗、尊、瓶、盏托、盆等,部分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别具一格。真正的汝官窑产品传世极少,后世多有仿制,但始终达不到原品的境界。

宋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香灰胎

汝窑的开片形式

宋代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主要存在于宋大观、政和年间,多用于供应皇室及高级官员。其制瓷工艺独特,釉色丰富,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官窑青瓷釉色典雅,瓷胎细腻致密,胎骨呈深灰或紫色,胎体厚重,含铁量较高,形成“紫口铁足”的特色;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和鳝鱼黄等,追求玉石质感,晶莹匀润,有大的开裂或冰片状纹片。多为祭祀和文房用品,如炉、瓶、尊、洗、碗、盘、碟、盏托等,其中瓶、尊等造型大多模仿商周青铜器。官窑瓷器的价值非常高,因为其制作工艺精湛、历史悠久,且存世量非常稀少,已成为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竞相追逐的珍品。

宋 哥窑青灰釉葵口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最初是民间设立的窑厂,后开始为官府烧造宫廷用瓷。定窑主要烧制白釉瓷器,其次为黑釉、彩釉、绿釉等品种。白瓷因其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粉润,被称为“粉定”或“白定”。其他品种包括胎质粗糙且釉色偏黄的称为“土定”;紫色的称为“紫定”;黑色如漆的称为“黑定”。定瓷上偶尔出现的垂釉现象,也被赋予“泪釉”之美称。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主,罐炉等器型较为罕见,且碗、盘类器型在晚期时口沿多无釉,被称为“芒口”。装饰手法主要采用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早期纹样以重莲瓣纹为主,呈现出淡雅的浅浮雕美感。定窑以其卓越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享有盛誉,历史地位和收藏价值极高。

定窑白釉孩儿枕·北京故宫博物院

泪釉

芒口

钧窑也被称为“钧州窑”,中心位于今天的河南禹州市,窑址遍布市内各地,以其璀璨变幻的铜红窑变釉名扬天下,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使用的是一种乳浊釉,釉中含有少量铜元素,青中带红,犹如蓝天中的晚霞,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一说。钧窑釉色极为丰富,包括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胭脂红、茄皮紫、朱砂红、丁香紫、火焰红等。钧窑器物的造型端庄大方,以碗、罐、碟、炉等生活用品为主。在北宋中期,宫廷中大量种植菊花、牡丹、芍药、兰草等花卉,因此钧窑大多造型为各类花盆和盆托。钧窑的烧制技术也十分特别,最大的特点就是“蚯蚓走泥纹”,产生这种纹理是因为钧窑的釉层特别厚,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又被黏度较低的釉质流入空隙,最终形成蜿蜒曲折、浑然天成的效果。

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京故宫博物院

哥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中最为神秘的窑口,关于其烧造地点和时间至今仍争论不休。哥窑的最大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纹。这种裂纹最初是由于瓷器的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一种缺陷,后因其独特的艺术之美,被人们广为使用。这些裂纹大开片处色深,小开片处色浅,最具代表性的被称为“金丝铁线”。另外还有细碎小片的“鱼子纹”、开片线条呈弧形的“蟹爪纹”等。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土黄等,釉色有粉青、翠青、灰青、油灰、月白、青黄等。造型多仿青铜器,如瓶、炉、洗、碗、盘等。底足露胎,釉面不明亮,另外,“紫口铁足”也是哥窑瓷器的特征。哥窑瓷器存世较为稀少。

宋 哥窑米黄釉葵瓣口盘·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除了著名的五大名窑,还有一些其他窑口,包括北方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以及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建阳窑黑瓷系等。这些窑口不断创新,为宋代的陶瓷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元明清三代的瓷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温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 建阳窑褐釉碗·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瓷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朝

金戈铁马,强悍英武。到了元朝,瓷器制造的历史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元青花开始登场,青花的蓝,正好符合蒙古人崇尚蓝色和白色的喜好,从此成为经久不衰的陶瓷装饰风格。青花瓷虽然在唐代就开始生产,但制作技艺尚未成熟,到了元代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被称为“元青花”。

元青花胎质厚重,元朝创造了独特的“二元配方”法,将瓷石与高岭土混合使用,使得瓷胎呈现层次不一的灰白色、灰黄色或土黄色,被称为“糯米胎”,这种方法烧造的瓷器更加坚硬耐用。元青花使用的钴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进口料色泽浓艳,层次分明,但偶尔会产生黑色斑点,国产料则无黑斑点。

元青花的釉面质感肥润,白中透青,在自然光线照射下,可观察到器表有一层雾状薄膜。元青花有一些小小的缺陷,如漏釉、砂眼、棕眼和黑斑等,底足一般不施釉,会呈现出独特的“火石红”现象,制作时也往往重外忽内,常常可以在器物内部看到接胎处留下的抹痕。元代开始烧造各种大件器物,如大盘、大碗、大罐、大瓶、大壶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糯米胎

雾状薄膜

“火石红”现象

内部抹痕

元青花瓷的装饰纹饰繁密,层次分明,构图饱满,常见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并常以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作为辅助纹饰。缠枝莲花和缠枝牡丹也是元青花中的重要纹饰,常见的缠枝莲花纹有四朵或六朵。栀子花纹也是元青花纹饰中独有的一种装饰手法,其花纹为五片或六片花瓣的小花,小叶状缠枝。这些花类纹饰一般用来装饰器物边缘,如元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的肩部,使得整体图形更加规则。元青花瓷的人物纹样独具特色,匠人们常常将其与戏剧元素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巧妙地呈现在瓷器画面中,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

元 青花折枝花纹绳耳三足炉·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青花的装饰手法改变了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有极其鲜明的视觉效果,以及豪迈的气概和原创精神,这种装饰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代社会开放、多元的文化特点。

元代还烧制成功了釉下彩瓷,其中以釉里红为代表,制作方法是在胎体上以铜红料进行彩绘,然后施以透明釉,通过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呈现出红色,形成具有透明感的红色图案。此外,元代还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成功烧制了卵白釉瓷,也被称为“枢府瓷”,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政府设立的瓷器管理机构,对元代瓷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元代非常注重对外贸易,大量生产外销瓷,这使得景德镇等窑口的瓷器生产规模扩大,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总的来说,元代陶瓷在制作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元青花更是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为后世青花瓷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 卵白釉“枢府”铭印花缠枝莲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湖南博物院

元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朝

在前朝陶瓷技术、彩瓷绘画的优良基础上,明朝的陶瓷工艺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出现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于明朝统治时期较长,按照制瓷历史,可将其分为初、中、末三个阶段。

明初期(洪武至宣德时期)是明代陶瓷业的起步阶段,也可以说是元明的过渡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陶瓷作为当时的重要产业之一,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尤其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瓷器丰富多样、精美绝伦,釉色明艳动人,造型端庄大气,其中景德镇的青花瓷、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其色泽艳丽、纹饰精美而享誉一时。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北京故宫博物院

斜坡状足内墙

明初的陶瓷在胎釉方面分为粗、细两种。民窑瓷器胎体较粗,常存在未烧透的孔隙;官窑所出器物则更加纯净细腻,釉层肥厚滋润,多为青白色,色泽清新雅致,柔和悦目。在造型方面,明初的瓷器也有两类区分,一类以盘、碗、瓶、罐、炉等实用器物居多,受到元代的影响,多为大件器物,胎体厚重;另一类制作精细,造型规整,虽然整体给人以厚重感,但口沿部分胎体较轻薄,直至器底才逐渐增厚,底足较大,胎体外露,足内墙呈现出斜坡状,具有鲜明的明初风格。

明弘治 黄釉描金弦纹尊·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初的陶瓷装饰纹样布局逐渐疏朗,题材丰富,构图协调,层次更加分明。图案以写意与变形相结合,纹饰以花卉纹为主,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灵芝、月季、“岁寒三友”松竹梅及竹石纹等;亦有些象征吉祥的纹饰,如仙桃、葡萄、荔枝和石榴等;另外还有鸟兽、龙凤等吉祥图案,画风简练明快。

此时,还出现了色彩纷呈的彩色釉瓷,如象征皇家的黄釉瓷,以色为贵的红釉瓷,端庄恬静的甜白瓷等,这标志着明初时期开创了崭新的色釉瓷时代,形成了一种争奇斗艳的新景象。

明永乐 甜白釉四系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中期(正统至隆庆时期),尤其是成化时期,陶瓷业得以进一步快速发展,从原材料的挑选、加工,再到烧制工艺、釉料、画工等方面都是明朝瓷器中拔尖的,有着“明朝看成化”的赞誉。同时,各类窑厂大量涌现,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窑最为卓越,其所制青花瓷,色泽深沉、图案多样、绘画技艺卓越,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成化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个时期的瓷胎主要选用优质的高岭土,使得瓷胎质地细腻坚固,胎体轻薄,观时有晶莹剔透之感。造型种类繁多,包括碗、盘、杯、瓶、罐等多种器型,其中以碗、盘最为常见。这些器型细节处理尤佳,如口沿、腹部和底足等部位的线条设计,更显优雅灵动。

明中期还产生了著名的斗彩、五彩瓷器,这两种瓷器的出现使明代陶瓷的品种更加丰富。

斗彩瓷是先在未烧制的瓷坯上施以青花勾勒线条或纹样局部,进行初烧,而后在烧成的瓷胎上根据图案再以红、黄、蓝、绿、紫等颜色进行二次绘画,再次烧成,也称“逗彩”。绘画题材主要选取山水、花鸟、人物等。此外,还会采用刻花和印花等手法,以阴文或阳文进行装饰,增加器物的视觉效果,这些手法十分注重构图的意境和气韵,线条生动流畅,美轮美奂。

斗彩瓷的器型种类繁多,以实用器为主。常见的器型包括杯、碗、盘、瓶、炉和罐等小型器物,以天字罐、鸡缸杯、婴戏杯和葡萄杯等最为著名,其中天字罐最具代表性,底部常有“天”字样,简洁大方,优雅细致。

明成化 斗彩海马纹天字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青花五彩双龙纹缸·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末(万历至崇祯时期),官窑制瓷逐渐衰落,相比之下,民窑生产更加活跃,于嘉靖后逐渐确定了“官搭民烧”的制度,产品种类繁多,彩瓷工艺也越发精进,五彩、斗彩、矾红等品种各具特色,色彩鲜艳,装饰性强。

五彩瓷也称“硬彩”,明中期时还属于创烧期,于嘉靖和万历年间烧造最多,属于釉上彩瓷器,以其艳丽明亮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纹样深受人们追捧。其制作工艺是将红、黄、蓝、绿、紫或金彩等颜色作为彩料,绘制图案于白釉瓷面上,经过低温二次烧制而成,艳而不俗,淡雅神气。图案常见的有龙凤、花卉、禽鸟、婴戏或人物故事等,并配以水波纹、祥云纹等辅助图案,形成一种规律的形式美。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五彩瓷其中的一个品种——青花五彩,这类五彩瓷常与斗彩瓷混淆,因为它们都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在工艺上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其区别是斗彩中的青花主要用于勾勒纹样的轮廓,并在烧成后,于这些轮廓线内填充釉上彩;青花五彩则是将青花作为图案中的一种颜色进行绘画,而不使用青花来勾勒轮廓线,与其他色彩在画面中的比例是相对均衡的。因此,通过观察青花的使用量或使用方法,就可以明确地区分斗彩和青花五彩。

这个时期,瓷器的图案设计与绘画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重视纹样的装饰性,更看重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绘画内容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画法精湛,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此外,在造型方面也更加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达到既美观又实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销瓷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其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和创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新风格。外销瓷的输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陶瓷行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对其他国家的陶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万历 青花开光花卉博古图军持

清康熙 青花团寿纹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朝

清朝是继宋朝之后我国陶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经过前朝数千年的积累,此时的制瓷技艺可谓是达到了鬼斧神工之境。其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被大家称为“清三代”的康、雍、乾时期。这段时期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形成了空前的陶瓷盛况。

康熙早期的瓷器仍然延续了明朝时期的特征,胎体较为厚重,直至中晚期才逐渐变薄。品种有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斗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红釉瓷与蓝釉瓷等,其中青花瓷的工艺最为精湛。这时的青花瓷所使用的青料依然是明末时用的国产珠明料,色泽青翠艳丽,被誉为“翠毛蓝”。常使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分水法”进行绘画,画面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称。纹饰多为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博古图、锦地百花、诗文辞赋等。诗文辞赋的字体多模仿名家名篇,笔锋挥洒自如,形成了康熙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多为大件,其常见的器型包括碗、盘、香炉、花觚、观音瓶、凤尾尊、棒槌瓶、文房用品等,同时还有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器物底部平滑规整。

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瓷多为官窑制作,十分精致,红色层次丰富,有浓淡之分。造型多见梅瓶、大缸、金钟杯、马蹄尊、摇铃尊、苹果尊、各式洗等。装饰纹样主要为龙纹、兽纹、团花、朵花、三果、缠枝莲等,纹样清晰,构图精美。还有把青花和釉里红结合的,称为“青花釉里红”,还有一种豆青地的青花釉里红,也被称为“釉里三色”,色泽层次丰富,鲜明而不夺目。

清康熙 釉里红双陆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晚期还创烧了著名的珐琅彩瓷。这种装饰手法最早源于铜胎画珐琅技法,后由于康熙帝的喜爱,将其移植到瓷胎之上,因此得一正式名称——“瓷胎画珐琅”。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已烧成的瓷胎上用地釉彩料勾出图案轮廓,再在轮廓中绘制其他色彩,最后在图案外施满地釉。命名方式是根据所施地釉的色彩来命名,如“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此时的珐琅彩料还需从欧洲进口,颜色以白、红、黄、蓝、绿、紫、粉为主。

粉彩瓷,也称“软彩”,于康熙晚期创烧,是受到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但由于还是属于初创期,制作较为粗糙,色彩浓艳。其手法是学习中国画中的“没骨法”,在烧好的瓷胎上以“玻璃白”打底,而后施以彩料,用笔晕染开,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触之有凹凸之感。康熙粉彩瓷的传世器物不多,大件器物较少,多见文房用具等小件,绘画也是以花鸟、蝴蝶、洞石等简单纹饰为主,画面留白较多,视觉效果清新雅致。

清康熙 粉彩花蝶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郎窑红釉胆式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颜色釉瓷方面,康熙的蓝釉瓷色泽典雅,釉面薄厚均佳,呈现出绚丽的玻璃光泽,底款多仿明代宣德时期。除蓝釉外,还烧制出了如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红釉,其中郎窑红釉瓷为康熙时期的代表器物,釉色鲜红,釉层肥厚,犹如宝石或初凝之牛血,因此也有“宝石红”“牛血红”之称。釉面光洁,釉汁垂流,在器口边缘有“灯草口”现象,底釉不坠,足部底心呈苹果青或米汤色,基本为无底款。除此之外,还有天蓝釉、青釉、绿釉、紫釉以及少量的金银釉、乌金釉、白釉等颜色釉瓷。

清康熙 景德镇窑霁蓝釉瓷碗·浙江省博物馆

雍正皇帝有着出色的艺术修养,并且十分注重瓷器的生产制作,此时的制瓷水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雍正时期的瓷器以轻巧隽秀闻名,器型优雅流畅,有着“曲线美”的特点,比例适度,胎体轻薄,偶尔有大件,但也规整清秀。

粉彩瓷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可谓是清代粉彩瓷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粉彩瓷胎质洁白坚硬,胎体细密,釉面光洁莹润,色彩丰富,柔和自然。造型丰富多样,以实用器皿盘、碗、碟、杯、尊、罐、瓶、坛、钵、茶具、文房用品等为主,也有部分陈设器皿。纹样绘制十分精美,题材有花卉、动物、仙兽、人物、历史戏曲、神话传说等。最具特色的是仕女图,体态修长,面目娇美。雍正粉彩瓷在绘画技法上更为考究,有平涂、渲染、没骨、洗、皴、点等,笔法也更加纤柔细腻,使得画面更加富有条理,充满趣味性。

清雍正 粉彩人物仕女图盘

清雍正 珐琅彩瓷黑地白梅碟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不仅将康熙时期的黄或白等色为地色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还对珐琅彩料进行自主研究,色彩十分丰富,种类达到20余种,其中包括以黑色为地色的珐琅彩,这种地色在视觉上有一种类似黑退光漆的效果,雍容华贵。绘画题材生动形象,多见花鸟、山水、松、竹、梅等寓意吉祥的元素,或与诗书画印相结合。有别于康熙珐琅彩严谨、规整的画风,雍正珐琅彩还有许多不带彩地的形式,这种珐琅彩形式更为自由,更加追求画意的表达。但由于珐琅彩瓷制作工艺极度复杂精细,自乾隆时期以后,制作量逐渐减少。

此外,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也有很大创新,其青花发色鲜艳,画面清晰,层次分明,器型也更加轻盈秀丽,胎骨洁白坚致,轻敲可发出清脆类似金属之声,修胎工艺精湛平整。釉薄而均匀,釉中含大小不均的绵密气泡,且最有特点的是有的釉表有类似细橘皮纹的纹理。

雍正时期官窑青花瓷多选用上等国产浙料,呈色与康熙时期基本相同,发色静谧而细腻,蓝中带紫。早期色泽淡而深沉,还有灰蓝和深蓝色,偶尔有晕散效果,雍正中后期的青花瓷比康熙时风格更清新,色泽更深沉,发色更稳定。纹饰多以龙凤为主,或山水、博古、竹石、石榴、三果、八宝、八仙、梵文及各种吉祥纹样等。还有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诗句、印章等元素融合至其中的,画面雍容典雅,落笔清秀有力,构图明朗。民窑纹饰则形式自然,无拘无束,画风简练随性,有着典型的民间风格。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在造型上有大量创新,如橄榄瓶、瓜棱瓶、莲蓬口瓶、海棠式瓶、四方倭角瓶、双陆尊、如意尊,还有各式碗、盘、杯、碟、花浇等,圆润纤巧,修长秀丽,还有部分仿青铜器的造型,高大却不笨拙。器物底部抚之圆润光滑,称为“泥鳅背”。

青花釉里红在雍正时期的烧造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与康熙时期的釉里红相比,雍正时期的釉里红发色更为鲜艳,层次更加分明,有着“宝烧红”的别称。造型精致,器型有仿明代永宣时期的高足杯、盘、碗,也有典型雍正时期风格的玉壶春瓶、梅瓶等。装饰纹样以折枝荔枝、桃、石榴三果纹为主,以蕉叶、缠枝灵芝、莲瓣、卷草、如意云头纹等为辅,还有一些山川河流、桃树等主题纹样。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其绘画布局与设色堪称巧夺天工,主题鲜明,装饰感十足。画面中的釉里红作为主体纹饰,将红色与纹饰完美融合,使整个画面散发出静谧而神秘的气息,创造了釉里红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清雍正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北京故宫博物院

雍正时期的颜色釉瓷器成就卓著,可谓是雍正时期官窑的最高水准,有着简洁素雅的特点。种类包括白釉、红釉、黄釉、绿釉、青釉、蓝釉、紫釉、炉钧釉、茶叶末等,还有少量的仿木纹釉、仿石釉等,种类繁多,十分丰富,且多仿古,如仿宋代五大名窑等釉色,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还创烧了许多低温釉彩,如淡粉、淡黄、淡绿、湖绿、瓜皮绿、胭脂水、珊瑚红等。这些釉色的出现,充分说明了雍正时期颜色釉的烧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自如运用。

总的来说,雍正时期的陶瓷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的陶瓷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清雍正 绿哥釉小橄榄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历史上的一个集大成时期,尤其是官窑瓷,以其丰富多样的陶瓷品种和登峰造极的制作工艺而著称于世。

乾隆时期的陶瓷器型多种多样,造型端庄规整,风格富丽堂皇,虽不如康熙时期敦厚,不及雍正时期秀雅,但厚薄适度,比例匀称。造型以小件器物和观赏品居多,尤其是小件器物,制作精美,令人爱不释手。种类包括瓶、碗、盘、壶、炉、罐、盆、瓷雕、文房用具,以及各式供器等。乾隆瓷瓷质细腻,胎土密度较高,能完成许多复杂的造型,且由于乾隆在制瓷方面不惜工本,因此这个时期的瓷器创造了许多新奇的种类,如转心瓶,以及涵盖十多种工艺于一身的各种釉彩大瓶(瓷母)。此外,还有一些仿铜、玉、石、木、漆和动植物的产品,制作栩栩如生,这些产品的出现都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的工艺之极致精湛。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像生瓷海螺·北京故宫博物院

装饰纹样题材广泛,有传统的龙凤、花卉、山水、鸟兽、婴戏、瓜蝶、仕女、福寿纹等元素,纹样绘画精细,形象生动逼真,十分传神;此外,还有反映当时社会风貌、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题材,以及西洋花卉、风景等,这类纹样形式新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装饰手法上,往往通过堆叠、反复、缠绕等方式来提升画面的精细度和重复感,使得构图繁缛,层次分明,更具立体感。此外,在纹饰旁边以乾隆御提诗句作为装饰的手法也较为常见。

清乾隆 粉地粉彩开光花卉诗句纹鼻烟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依然使用浙料,但由于工艺的进步,其呈色更加稳定、鲜亮,也有部分蓝中带黑的。图案清晰,装饰考究,多见对称形式,常见龙凤、松竹、八宝、缠枝莲和吉祥图案等。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延续传统的工艺以外,还创造出了大量色地开光,以及开光内绘画粉彩的瓷器。色地开光颜色非常丰富,有黄、红、蓝、绿、紫等多种颜色为地色,开光内绘画题材一般为花鸟、山水、人物图等。乾隆时期的粉彩还会加入其他工艺,例如与金彩、黑彩或青花、五彩等相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在乾隆初期,陶瓷的制作可以说是趋于完美,到了晚期越来越粗糙,但总体来说,乾隆时期的陶瓷工艺依然具有极高的成就,为后世的陶瓷制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蓝地描金开光粉彩花鸟图瓶·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瓷的挺拔遒劲、雄健壮美,雍正瓷的轻巧俊秀、雍容华贵,乾隆瓷的精密繁复、巧夺天工,使得清朝成为我国制瓷文化的巅峰时代,这个时期的每一件瓷器都像是珍贵的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近代

随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的退位,清代官窑制度也走向了终结。在这种形势下,景德镇的各类陶瓷工匠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桎梏,纷纷豪情满志,挥毫泼墨,由此应运而生了“珠山八友”等著名陶瓷大家。他们的出现为我国陶瓷绘画长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y97wU3/QaQCsrTGzbmBpo6X7UcIfF0h1cj62QhS22N+X3HEcRoOC6vfuv7Hw58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