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目的和原理
缺氧是指组织的氧气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按照原因和发病机制,可将缺氧分为以下四类。①低张性缺氧:外呼吸功能障碍、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室间隔缺损等引起静脉血分流入动脉都可导致此型缺氧。②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供氧不足,如贫血,一氧化碳(CO)中毒所致碳氧血红蛋白血症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盐等中毒)。③循环性缺氧: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下降等所引起的缺氧。④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如氰化物中毒会抑制细胞线粒体功能。机体对缺氧的耐受性可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机体代谢情况、外界环境温度、年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缺氧的程度等。
本实验通过复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动物模型,要求学生掌握缺氧的分类及发生机制,观察不同缺氧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如内脏(肝)、血液、皮肤黏膜颜色及呼吸等的变化,了解外界环境温度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改变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治疗的实际意义;并观察亚甲蓝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实验对象
小鼠。
实验器材与试剂
缺氧瓶、简易CO发生装置、500mL广口瓶、500mL烧杯、2mL和5mL吸管、1mL注射器、试管、酒精灯、白瓷板、滴管、镊子、剪刀、小天平、温度计、碎冰块、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1%亚甲蓝、1%咖啡因、0.25%氯丙嗪、0.05%KCN,苦味酸(用于标记)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
一、低张性缺氧
1.在缺氧瓶内放入约5g钠石灰及小鼠一只,观察小鼠的呼吸频率、深度,皮肤及口唇的颜色等。将瓶塞塞紧并记录时间,每隔3min重复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直至动物死亡,记录死亡时间,计算存活时间(即塞紧瓶盖至小鼠死亡的这段时间)。若有其他变化也应随时记录。
2.保留小鼠尸体,待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实验完成后,一并打开腹腔,比较内脏和血液的颜色。
二、血液性缺氧
(一)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1.安装好简易CO发生装置,见下图。
2.于广口瓶内放入一只小鼠,观察其正常表现,并与简易CO发生装置相连。
3.将3mL甲酸放入试管内,加入2mL浓硫酸,塞紧瓶塞。若CO产生不足,可用酒精灯加热以加速CO的产生。
4.每3min重复观察小鼠呼吸、皮肤及口唇颜色等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保留小鼠尸体待用。
(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称取体重相当的小鼠2只,观察其正常行为,皮肤、口唇颜色等。
2.在2只小鼠的腹腔都注射0.3mL 5%亚硝酸钠后,其中一只立即再腹腔注射0.3mL 1%亚甲蓝,另一只再腹腔注射0.3mL生理盐水。
3.观察指标及方法同上。
三、组织性缺氧
1.取小鼠一只,观察其正常表现后,经腹腔注射0.05%KCN(40mL/kg)。
2.观察指标及方法同上。
四、观察内脏和血液的颜色
将上述小鼠尸体及一只正常小鼠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其肝的颜色,并用滴管吸取3滴血液于白瓷板上,比较正常及各类型缺氧小鼠血液的颜色。
五、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改变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称取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分别处理如下:
(1)甲鼠:腹腔注射1%咖啡因(10mL/kg)。
(2)乙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10mL/kg)。
(3)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2.待小鼠安静后,将它们分别放入盛有钠石灰的缺氧瓶内,塞紧瓶塞后动态观察小鼠情况并记录存活时间。
六、外界环境温度改变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1.取两只500mL烧杯,一只加入冷水和碎冰块并将其水温调至0~4℃;另一只加入热水,水温调至40~42℃。
2.称取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分别放入盛有钠石灰的缺氧瓶内,其中两个缺氧瓶分别置于盛有冰水和碎冰块以及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另一个缺氧瓶放在室温中,全部塞紧瓶塞后开始计时,动态观察各鼠在瓶内的情况至小鼠死亡并记录存活时间。
注意事项
1.复制低张性缺氧模型时,一定要确保缺氧瓶密闭,可将凡士林油涂在瓶塞周边。
2.小心使用具有强腐蚀性的浓硫酸与甲酸,若不慎滴在桌上、身上时,必须及时用自来水冲洗。
3.在碳氧血红蛋白血症模型中,若CO产生不足,可用酒精灯加热以加速CO的产生;但要防止过热致液体沸腾,以免试管爆炸或CO产生过快、过多导致动物死亡,影响血液颜色。
4.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时,应稍靠左下腹进针,以免伤及肝脏,且注射器不能混用。
5.KCN有剧毒,切勿沾染到皮肤及黏膜处,尤其是皮肤破损处。实验完毕后将所用物品清洗干净。
6.因不同类型缺氧死亡的小鼠应标记清楚,切勿混淆。
7.各组小鼠的体重应当相近(体重差值<1g),这是为了排除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简述本实验复制的各种缺氧模型的发生机制。
2.比较各类型缺氧小鼠皮肤黏膜、血液及内脏颜色的变化情况并说明原因。
3.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有何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