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验十
氨与肝性脑病

实验目的和原理

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种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性脑病按照神经精神症状轻重分为以下四期。1期:轻微的性格、行为改变;2期:明显的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出现明显的扑翼样震颤;3期:昏睡为主;4期:深昏迷。肝性脑病发生的核心原因是未经肝处理的毒物会引起脑组织代谢和功能障碍。目前,有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γ-氨基丁酸学说等几种学说阐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其中氨中毒学说是解释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与其他学说有密切联系。该学说认为:由于氨的生成过多或清除不足引起血氨升高,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及抑制神经细胞膜,从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本实验将家兔肝脏大部切除,导致肝脏解毒功能急剧下降;并经十二指肠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使血氨迅速升高,出现类似肝性脑病的症状,如震颤、抽搐、昏迷等。

本实验通过复制肝性脑病的动物模型,让学生探讨血氨升高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理解肝脏解毒作用的过程,并了解复方谷氨酸钠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试剂

兔手术台,眼科剪,婴儿称,粗棉线,注射器,细导尿管,止血钳,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

一、实验组(肝脏大部切除+十二指肠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

1.称取家兔一只并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上腹部去毛,用1%普鲁卡因在上腹部正中行局部浸润麻醉。

2.肝大部切除术。自胸骨剑突下做上腹正中切口,长约8cm。打开腹腔,在右季肋区可见肝脏边缘,剪断肝与膈肌间的镰状韧带,下压及下拉肝脏,再将肝叶上翻,剥离肝胃韧带,使肝叶完全游离;辨明各肝叶,用粗棉线结扎肝左外叶、左中叶、右中叶和方形叶的根部,并从结扎线上方逐叶剪除(右外叶和尾状叶保留)。

3.十二指肠插管术。沿胃幽门往下找出十二指肠,用眼科剪在肠壁剪一小口,将细导尿管插入肠腔内约5cm,做荷包缝合固定,将肠腔插管放回腹腔后,用止血钳夹住腹壁切口边缘,关闭腹腔。

4.观察家兔一般状态、角膜反射和对疼痛的刺激反应。

5.每5min经插管向十二指肠肠腔内注入5mL复方氯化铵溶液。仔细观察家兔状态(反应性增强、抽搐及痉挛),直至出现角弓反张、全身抽搐等症状。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总量,并计算每千克体重的用量。

6.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30mL复方谷氨酸钠溶液,观察家兔症状缓解情况。

二、对照组

1.甲兔 同实验组行肝大部切除术且做十二指肠插管,但每5min经插管向十二指肠肠腔内注入5mL生理盐水。观察家兔的一般状态。

2.乙兔 除不做肝大部切除术外(仅分离肝脏不结扎切除),其余步骤同实验组,每5min经插管向十二指肠肠腔内注入5mL复方氯化铵溶液。观察家兔状态直至出现全身抽搐时,记录所用的复方氯化铵溶液总量,并计算每千克体重的用量。

注意事项

1.剪镰状韧带时,小心勿刺破膈肌。游离肝脏时,动作需轻巧,避免肝脏破裂出血。结扎时应该扎于肝叶根部,防止勒破肝叶。

2.手术结束后,经插管向十二指肠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时,应将家兔撤离手术台,以便观察角弓反张、全身抽搐等症状。

3.对照组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的时间应迟于实验组,以便实验组出现脑病症状,并计算出每千克体重复方氯化铵溶液的用量,以此量为参照。

思考题

1.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解释其原因。

2.本实验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用复方谷氨酸钠治疗肝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 s+6Kg9MaTNcf4IecojEfyhNrg1uyjYQcZc10Q0yyPekNg9GrA/Be6zzATzJd9Y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