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目的和原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而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重的综合征。严重感染和内毒素血症、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及严重酸中毒等都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一些癌细胞可表达组织因子,感染性疾病可导致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增加,脑、肺、胎盘等组织凝血因子含量很丰富,其损伤也会引起大量组织因子释放,从而诱发急性DIC。
本实验通过注射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来复制急性DIC动物模型,旨在让学生探讨DIC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并掌握诊断急性DIC的常规方法。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试剂
兔手术台,气管插管,动脉插管,静脉插管,输液装置,恒温水浴箱,分光光度计,血细胞计数板,血红蛋白吸管,表面皿,离心机,试管,吸管,注射器,缝合线,1%普鲁卡因,4%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1%鱼精蛋白注射液,P试液,0.025mol/L氯化钙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3.8%枸橼酸钠溶液,血小板稀释液,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
1.称取家兔一只并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家兔颈部去毛,用1%普鲁卡因在颈部正中行局部浸润麻醉。
2.在家兔颈部正中做一5~8cm长的切口,用血管钳钝性纵向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出气管,并在其下穿线备用。在甲状软骨下第三或第四软骨环处倒“T”形切开气管,迅速向胸腔方向插入气管插管并用线结扎固定。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在其下穿两根线备用。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在其下穿两根线备用。
3.将颈外静脉近心端夹闭,远心端结扎,在靠近远心端结扎线侧壁剪一“V”字形小口(大小为血管管径的1/3~1/2),朝向心端插入静脉插管并牢固结扎,插管另一端与输液装置相连,滴注生理盐水(每分钟10滴)以保持静脉通畅。
4.将左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以动脉夹夹闭以备采血。
5.定量吸取4%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2mL/kg),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0mL,将此液体由颈外静脉在15min内滴注完毕(滴注速度:第1个5min以1mL/min滴注,第2个5min以2mL/min滴注,第3个5min以3mL/min滴注)。
6.分别在四个时间点从颈总动脉采血3mL处理备用,并从中取血1~2滴以便行血小板计数(滴注4%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前5min,滴注完毕后15min、45min和75min)。检测指标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bg)及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各指标的检测方法见附注。
7.实验结束后将家兔处死,观察家兔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等的变化及血液是否凝固。
注意事项
1.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的制备及注射的速度。滴注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应先慢后快,滴注速度过快易导致动物死亡。
2.实验中吸管及试管应避免交叉污染。
3.测定血液指标前,应先将血浆在恒温水浴箱(水温应维持在37±0.5℃)中温浴约1min。
思考题
1.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导致急性DIC的机制是什么?
2.发生急性DIC时家兔的血液学指标有何变化?
附注:
1.制备兔脑粉生理盐水浸液 称取400mg兔脑粉,与10mL生理盐水充分搅匀后,置于水浴箱中37℃水浴60min,每15min充分搅拌1次。1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过滤后备用。
2.制备血浆 经颈总动脉取血3mL(废弃最先流出的数滴血液),将血液与抗凝剂(3.8%枸橼酸钠溶液)以9∶1体积混匀,3000r/min离心15min,获得血浆(含微量血小板)备用。
3.PLT 吸取0.38mL血小板稀释液于一试管中,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20μL血液并立即加入血小板稀释液中,充分摇匀后将此混合液用滴管吸取一小滴滴入计数板,静置15min。用高倍镜计数,计数5个中方格内的血小板数,以10 9 /L表示,如兔的正常范围为(300~600)×10 9 /L。
4.P试液 称取200mg兔脑粉,与5mL生理盐水充分搅匀后,置于水浴箱中37℃水浴60min,每15min充分搅拌一次。1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加入等量0.025mol/L氯化钙溶液并混匀,用作PT试验。
5.PT试验
(1)将0.1mL被测血浆置于试管内并放入37℃水浴箱中。
(2)加入0.2mL P试液,开始计时,10s后从水浴箱中取出试管,轻轻侧动至液体呈停止流动胶冻态或出现白色颗粒时,即为凝固终点。
(3)重复操作2~3次,取平均值(兔的正常范围:6~8s)。
6.Fbg
(1)将0.5mL被测血浆置于试管内(12mm×100mm),加入4.5mL饱和氯化钠溶液并充分混匀后,放入水浴箱中37℃水浴3min,取出后再次混匀,于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比色,测定光密度。
(2)对照组则以生理盐水取代饱和氯化钠溶液,操作同上。
(3)以对照组调零,在52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测定管光密度×100/0.5=______g/L。
7.3P试验 将0.9mL被测血浆置于试管内,与0.1mL 1%鱼精蛋白注射液混匀,室温下放置30min。观察终点前轻轻晃动试管,有白色纤维或凝块为阳性,无白色纤维且均匀混浊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