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目的和原理
休克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组织有效血液灌流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及重要器官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休克常见的病因是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按照失血程度,临床上将失血性休克分为轻、中、重度三型。本实验中家兔失血导致收缩压下降至40mmHg,相当于中度或重度休克。休克可引起微循环改变,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改变,以及其他器官功能衰竭。
微循环的观察着眼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血流状态(絮状、摆动)、血液流速(可表述为线流、线粒流、粒流、停滞等)或栓塞、出血等。当中、重度休克发生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液重新分布及血管内环境改变等导致组织器官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减少、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中度休克时,心排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扩张等可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呼吸、心率加快。重度休克时,心肺功能出现障碍,将发生呼吸困难、心率减慢等。治疗失血性休克,主要强调止血及补充血容量,以便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本实验通过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休克时机体微循环及心肺功能的改变情况,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试剂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压力换能器,微循环观察装置,输液装置,兔手术台,气管插管,动脉插管,静脉插管,动脉夹,注射器,眼科剪,缝合线,20%乌拉坦溶液,0.5%肝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
1.称取家兔一只,经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溶液(5mL/kg),待家兔麻醉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将家兔颈部被毛剪除,在颈部正中做一5~8cm长的切口,用血管钳钝性纵向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出气管,并在其下穿线备用。在甲状软骨下第三或第四软骨环处倒“T”形切开气管,并迅速向胸腔方向插入气管插管且用线结扎固定。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并穿两根线备用。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并在其下方穿两根线备用。
3.在一侧腹股沟处剪毛,并切开腹股沟部皮肤,将股动脉分离并在其下穿线备用。
4.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0.5%肝素溶液(1mL/kg),致家兔全身肝素化。
5.将颈外静脉近心端夹闭,远心端结扎,在靠近远心端结扎线侧壁剪一“V”字形小口(大小为血管管径的1/3~1/2),朝向心端插入静脉插管并牢固结扎,插管另一端与输液装置相连,滴注生理盐水(每分钟10滴)以保持静脉通畅。
6.将左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夹闭。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线处呈45°将动脉剪开(约占血管周径的1/3),沿动脉走行插入充满肝素的动脉插管并结扎固定。插管另一端通过压力换能器与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接。松开动脉夹,监测血压及心率。
7.通过压力换能器将气管插管与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相连,用于描记呼吸。
8.将股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夹闭,在靠近远心端侧壁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沿向心方向进行插管并牢固结扎(管内预先充有肝素),插管另一端与50mL注射器(预先抽取肝素)相连以备放血。
9.在右侧腹直肌旁做一长约6cm的纵形切口,钝性分离肌组织,打开腹腔,轻轻拉出回盲部上端一段游离度较大的回肠肠袢,平铺于微循环恒温灌流盒内,通过显微镜选择微循环血管丰富、血流状况良好且能清晰观察的部位,用盖板固定肠系膜。
10.观察并记录放血前的各项指标:血压、心率、呼吸、皮肤黏膜颜色、肠系膜微循环状态(流速、流态、微血管口径以及低倍镜视野下开放的毛细血管数)。
11.通过股动脉放血并关注血压变化,当血压降至40mmHg时停止放血。根据血压波动情况适当放血或回输血液,使血压维持在40mmHg左右20~30min,观察并记录失血期间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12.进行抢救时,将注射器里的血液倒入输液瓶并快速从静脉回输,同时再输入与失血量相当的0.9%氯化钠溶液(每分钟50滴)。输血和输液后,再复查家兔各项指标。
注意事项
1.家兔应适度麻醉,若麻醉过浅,手术操作中致动物疼痛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2.由于实验步骤较多,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出血,以免发生休克。
3.注射器和动脉插管应肝素化,以防发生凝血。
4.牵拉回肠肠袢的动作需轻柔,以免导致创伤性休克;肠系膜轻微出血可导致视野模糊,影响观察效果。
5.观察微循环时,由于在一个显微镜视野下观察范围有限,实验小组间需交叉观察才能全面了解微循环的改变情况。同时,因为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需动态观察微循环的变化。
思考题
1.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发生失血性休克时机体有哪些变化?
3.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其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