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勤奋好学少年郎

曾国藩从牙牙学语的孩童慢慢长大,五岁时,祖父便请了长沙名师陈雁门为他开蒙。

两年后,父亲曾麟书开馆授徒,一来养家糊口,二来也教导儿子读书。曾国藩便由父亲授课。九岁时曾国藩已然学完五经,十五岁时文章、诗词已有功底。

在曾国藩的记忆中,父亲曾麟书白天开馆授徒,晚上挑灯苦读,持续备考。父亲虽然年年落第,但是那股钻研劲儿深深影响着曾国藩,激励他刻苦读书。

父亲在科考失败后,对曾国藩的学习要求更加严厉,期望也越来越大,特意唤其“子城”,期待他能早日功成名就,实现父亲的夙愿。所以,十四岁时,曾国藩被父亲带去省城长沙参加童子试。

童子试是普通读书人的门阶,只有考取“童生”,取得府学、州学、县学的生员资格,才有资格考“秀才”,开始科场生涯。可惜,这次应试,父子俩双双落榜。

回来后,曾国藩虽然还师从父亲学习,但是曾玉屏对曾麟书教导曾国藩学业已然不满。曾麟书也觉得辅导儿子越来越吃力,应该为儿子聘请更高明的名师。

第二年,勤奋好学的少年曾国藩被送去双桂书院就读。

双桂书院是衡阳的一所家塾,聘请了名师汪觉庵先生。他以新鲜而生动的讲授方式执教八股试帖,倡导经世之学,完全有别于曾麟书的教学方式。一时间,曾国藩兴奋不已。他兴致勃勃地自主钻研,与同窗相互问答,聆听老师的集众讲解。曾国藩对汪觉庵先生十分信任及欣赏。仅用了一年时间,于道光十年(1830)九月,发愤苦读的曾国藩就学完了全部课程。

也是在此学习期间,毅力惊人的曾国藩还师从于莲湖书院的主讲欧阳凝祉。

欧阳凝祉,谱名安黎,原名鳌,字柱六,号沧溟,又号福田,衡阳县金溪庙人;素有贤名,满腹经纶,却科举失意。和曾麟书一样,他终其一生亦不过是个秀才,然而却是八股文章的高手,对科考颇有心得,所收的门生亦不少。

彼时,欧阳凝祉不仅是父亲曾麟书的同窗好友,还是曾国藩的恩师。他非常欣赏勤奋好学的曾国藩,并且把长女许配给曾国藩。

未过门的女婿加得意门生的双重身份,让欧阳凝祉恨不得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从儒家经典,到百家要旨,曾国藩从未来岳父的身上学到了不少学问。

之后,曾国藩又到涟滨书院就读。

涟滨书院原名涟溪书院,建于宋代,是湘乡五大书院中最早建立的,可惜至明嘉靖末年被废,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复办。因居于山清水秀的涟水之阳,遂改名为“涟滨书院”。

曾国藩在书院里学习不到一年,学业便有了很大长进。他不仅善于吸收新知识,更勤于思考,改进各方面的不足,与时俱进。

第二年,当父亲曾麟书以四十三岁高龄,十七次参考,被补入县学,圆了自己的秀才梦时,已经科考六次的曾国藩依然落榜。不仅如此,他还愕然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旁边的告示牌上,被“悬牌批责”其文理欠通,要大家引以为鉴。虽然每次考试后,总会有几篇文章被主考官挑出来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范文,但是这次“文理欠通”的示众,使曾国藩备受打击。刹那间,他一双小眼睛瞪着,呆若木鸡,继而无地自容。哪怕后面还有主考官“文笔尚可”的安慰,让他“发充佾生”,免考下一次的县试和府试,也无法抵消曾国藩的难堪。

在此之前,他和父亲年年科考落榜,让乡里人笑话,但也不曾有人当面嘲讽。这次有人批评他引以为傲的文章,让他一时间痛苦而屈辱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即便过去了那么多年,这一刻的难堪依然如芒在背,刻骨铭心。据《曾国藩全集·家书》记载,曾国藩在回忆中说:“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避开人群,怎么随父亲回的家。

回家后,他一头扎进屋子里便不出来了。不过,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坐在屋子里反思多年来读书考试的失败经历。很快,他就面对了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太笨了,就算非常努力,但记忆力也一般,思维也不敏捷,尤其是回头看看自己的学问,靠的全是死记硬背,背了一遍又一遍,十遍百遍地背,甚至上千遍背,直到背下来为止。

曾国藩慢慢地冷静下来。从小到大,他常听曾祖父和祖父夸耀他将来必成大器,他信以为真,意气风发地去参加科考,直到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他终于明白,实际上他就是个普通的孩子,没有聪明的大脑,依凭的是勤奋不懈。 7XocyahMoMi6ib+b7Sd/lrk1eFp1h1FiJVIpkt6VzhOoVJJ+EyY4iDFi6F83zu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