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嵋山下是侬家,
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
夭桃无语自开花。
——曾国藩《岁暮杂感十首》(其二)
这一年是道光十五年(1835),二十五岁的曾国藩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但他雄心不减,客居北京潜心准备来年会试。在岁暮除夕,他不禁遥望家乡怀念亲人,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首诗,说他的家在高嵋山下,岁岁年年生机蓬勃,物华丰美。
立时,随着未来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千里之外的那座高嵋山。
高嵋山,其实并不高,坐落在湖南娄底和衡阳的交界处——长沙府的湘乡荷叶塘(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却山脉绵延,满山满坡的竹林,葳蕤茂盛,风光奇异而神秘。
山下溪水流淌,水也不深,却环抱着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山清水秀,恍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世外桃源的宝盆里,熠熠生辉。
小山村叫白杨坪,生长着许多的白杨树,雨水丰沛,四季明媚,散落着零零星星的几十户人家,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这几十户人家中,有一家曾姓的农家院落,原本也是历代耕种的农夫,院子里却藤萝盘绕,古树苍翠,气象不凡。
曾家祖籍原在衡阳,于清初时由先祖曾孟学迁到湘乡荷叶塘大界里,一代又一代,世代务农,蜗居于贫瘠的小山村子里,日子清苦,即便有想出人头地之辈,也不过是受点“之乎者也”的识字教育,从不曾有过光耀门楣的读书人,更不敢妄想抵鸿儒显达。
这样到了曾孟学的六世孙曾应贞那一代,靠着个人努力,发家致富,慢慢置办了产业,起了几处宅院,家境渐渐好转,及至后来过上了地主生活,有条件让子孙们去读书,也不曾奢望子孙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恰如曾国藩后来在文章中所说:“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直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于嘉庆十三年(1808)率全家十余口由荷叶塘乡迁至白杨坪村,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主张让子弟们去读书。这个时候,曾家已衰落,他还是极力将次子曾玉屏送到湘潭去读书。
曾玉屏(族中称星冈公),是曾国藩的祖父,作为家里的第一个读书人,懵懂无知,读书并不用功,却学会了吃喝玩乐,整日里厮混,有一帮狐朋狗友,常常骑一匹劣马,穿着浮夸的衣饰,四处游逛。曾玉屏书没读好,人还变得轻浮浅薄,时常受到家族长辈们的抱怨和指责。但是,饶是如此,曾竟希也不后悔送儿子去读书。他时常说,儿子不行,以后还会有孙子嘛!
直到有一日,曾玉屏被人“点醒”。他自述说:“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也就是说,这天,他正在酒楼里,又和一群纨绔子弟纵酒高歌,猜拳狂乐,听到窗外有位老者训诫小孙儿,说:“你小子记住了,这个人是白杨坪老曾家的逆子,家里没什么钱还到处穷挥霍,好好一个家,早晚败在他手里,千万不能学他。”
这种训斥直戳曾玉屏的耳朵。他不禁双眉紧蹙,唇角抽搐,起身而去。
这一刻,让他羞愧的不仅仅是老人的讥讽,他还想起老父亲素日里对他的宽厚与仁爱。他边走边想,越想越羞愧难当,继而幡然醒悟,决心改过自新,秉承父亲的意志,实现“耕读传家久”的理想。他果断地来到市场,卖了那匹马,揣着钱徒步回了家。
从此,曾玉屏像父亲一样,有了希望和追求。书没读好,那就把地种好。他暗自努力,终日不辞辛苦地劳作,除了扩大曾家原来的梯田规模,以大规模耕种来改善生活,还开荒辟林、种园养猪、捕鱼打柴,来为孩子们提供读书的经济基础。
不久后,他将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
曾麟书是曾国藩的父亲。
只是,曾麟书天性愚钝,读书很吃力,读着读着就想放弃,父亲当然不允,让他坚持到底,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师来指导儿子,矢志要把儿子供出来。可惜,曾麟书参加了十六次科考,也不曾考中秀才,即便他已经非常刻苦努力,用现在的话说,努力到无能为力。
旁人时常对他们冷嘲热讽,笑话他们曾家的祖坟没冒青烟,瞎折腾白花钱,笑话他们是些泥腿子,还痴心妄想成为官宦人家,甚至有人当面劝曾玉屏去找人算一卦,看看曾家有没有科考的命。
曾玉屏不信邪,不管这些人的笑话。他相信人定胜天。他振振有词地反驳:“凭什么别人家能供出来举人进士,我们曾家就供不出来?”他想起父亲的话,儿子供不出来,还有孙子,孙子供不出来,还有重孙子,就不信曾家没有翻身的那一天!眼瞅着儿子是没多大指望了,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
当然,曾麟书到最后,虽然不曾成大器,了却老父亲的心愿,却终以四十三岁的高龄,历经十七次的科考,终于考上了秀才。哪怕只是个县学生员,但对世代不曾有过功名的曾家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为曾家摘掉了“冷籍”的帽子。“冷籍”在古代是指三代没有做过官,或者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多有“冷籍不得入试”的规定。
至此,曾麟书倾尽大半生的努力,终是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曾家后人。其实以他的资质,并不适合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但所有的付出终究没有白费。对曾家而言,这个有名无实的“秀才”头衔,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为曾国藩走上科举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足以成为曾家子孙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嘉庆十六年(1811)十月,秋高气爽,坐在曾家老宅的三个男人,正在盼望着曾国藩的出生。
曾国藩就出生在这个老宅子里。到了咸丰元年(1851),这个老宅子由曾麟书兴冲冲地扩建,命名为“白玉堂”,借诗云“金殿当头玉堂署,十二朱廊隐宫树”,直指翰林院的玉堂署,除了内心的得意和荣耀,也激励后人努力不懈,走向未来更大的成功。
世间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种成功都来之不易。曾国藩的成功,来自曾家几代人前赴后继,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