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翰詹,时运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曾国藩也在一天天地进步,除了如饥似渴地读书,还仿效倭仁的“日记”法,以写日记的方式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督责、自我学习,比如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他日复一日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了反省,对以往的过错痛改前非。

他还将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借助师友的夹持之力来监督自己,逼迫自己不得懈怠。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哪怕后来离开北京,带兵在外,他也会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传阅。最终一举两得,既做了他们的榜样,也让他们监督了自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地戒掉了烟瘾。在此之前,他曾试着戒过两次烟,都没有成功。在立志更新、开始写日课之后,他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之后,他靠着写日记的督促,从寝食不安的“失乳彷徨”,到“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终于成功戒烟。

至此,曾国藩更加坚定了“学做圣人”的信心,持续地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发愤图强,深刻反省。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品质也越来越纯粹,朋友一天比一天多。

一天天的坚持改变了自己的气质、习惯,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曾国藩不断收获。他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了读书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有事亦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戒律迅速提升了曾国藩在翰林阶段的学习能力,因为清闲的翰林官员还有一个大课,便是学习,随时备考,也就是所谓的“读书养望”,以备他日大用。每隔几年,就会大考一次,以考试成绩来决定翰林士子的命运,考不好的会被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不料,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大考的消息突然传来,不同于以往的六年一次,这次大考距上次只有四年,以至于众人都有点儿惊慌。三月初六,曾国藩便接到皇上谕旨,初十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大考翰詹:考上,即可加官晋爵;考不上,则未来堪忧。

曾国藩心里也慌,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皇……恐进场难完卷也。”

这场大考如他所料,很不顺利。一百二十七人的考试,有三人托病,不敢进考场。考试中,又被清除出一个打小抄的交刑部治罪。自始至终,气氛紧张,曾国藩提心吊胆地完成了试卷。

出场后,曾国藩与人对试卷,又发现卷中竟然用错一个典,顿时大惊失色,说自己“粗心至此,何以忝厕词垣哉”,昼夜忐忑,度日如年。

不承想,三天后,大榜公布。曾国藩的成绩竟然名列二等第一,一百多人中,考了个第六名;并蒙皇上召见,升用翰林院侍讲,为从五品,一下子升了四级。至于文中的错误,据说他的作文说理透彻,文气贯通,一气呵成,主考官和皇帝居然都没有发现。当然,也或许是因为他的老师穆彰阿,毕竟那次大考中,穆彰阿为总考官,并在考后让曾国藩再次认真誊写应试诗赋给他。

总之,曾国藩大喜过望,他的人生,又一次时来运转,他的仕途,开始飞黄腾达。 lOrei369RWuqr//Fsqz6gaN5oSdqIYzSRhJxaf+LMiJfa72wXRR1dVd9vm7yj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