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京官难做遭革职

是年春节,曾国藩在京城过。

大年初一的黎明,他例行公事,跟在前辈们后头,参加了太和殿举行的朝贺大典。

大典之后,他开始到各处拜年。

拜的众师长辈中,首要的便是穆彰阿;接着,初二拜访湖南同乡;初三、初四拜访同年。他以此赢得了穆彰阿的鼎力举荐,同乡们的大力支持,同年们的热情相助。很快,毫无政治背景、来自农家的曾国藩便在京城站稳了脚跟。

四月,庶常馆的学习结束,散馆后,庶吉士们要再经过考试,以成绩高低来分别任用。一般情况下,只有成绩列一等的少数人才能留任翰林院,其余的会被分到中央部院或者到地方做从七品知县。不料,这一次的四十六人考试中,曾国藩居然幸运地以第三十六名的二等成绩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原本是尽力而为的曾国藩,这一刻,小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仿佛天上的馅儿饼砸在头上,完全没了考试之前的患得患失,在惊喜之余,也不由得感慨,运气真是太好了!

然而,运气带来的喜悦,很快被现实浇灭了。

做京官,名声听着好,其实薪俸极低,衣食住行,样样都要自己花钱去置办,还不能在天子脚下太寒酸,还要与同僚之间来往应酬;何况,妻儿已经接来京城,正在读书的九弟也来投靠,一大家子的人。当他租下绳匠胡同的一处十八间房子,一年的房租需要一百六十两银子,而朝廷发的薪俸,林林总总折合起来也不过一百二十多两,何况还有吃穿用度,还有官场上的种种应酬,还有给老家寄些钱的开支……杯水车薪的日子让曾国藩一度捉襟见肘,苦不堪言。有一年到年底,年关在即,家里却无半两银子,眼瞅着一家老小数张嘴等着吃饭,曾国藩和夫人急得焦头烂额,无计可施,最后还是曾国藩厚着脸皮,找人借了五十两银子,勉强过了年。

除了穷,出入翰林院的曾国藩还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尽管来之前,他已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是还是被周围的学儒大雅震撼了。不愧是文润的翰林,一位位文采殊渥,是他前所未见的,也令他默然低首,不敢开言,唯恐自己的寡陋坏了这人文翰苑的圣殿。

翰林院哪翰林院,在这里,曾国藩才知道了何谓学术,何谓学问,何谓天下文脉源远流长。在这里,曾国藩才觉察出自己是多么鄙陋、狭窄,才意识到人生最光彩的不是科场登第,而是读书至圣贤的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他坐在这一群“玉堂人物”之间,越发清楚地闻到了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他不免耷眉拉脸,不敢去看这些翰飞戾天的绰绰人影,更不要说与之相视。

如此一天又一天,卑怯深深地噬咬着他,使他坐卧不宁,焦灼如焚,恨不得立刻洗刷掉自己身上的低俗,匹配这眼前的“稽古论思”。

谁知他越焦灼越浮躁,表现出来的是夸夸其谈、不懂装懂,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堪,以致脾气暴躁,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粗鲁地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斯文扫地;闻色而心艳羡,见色而狎亵,将自己的褊狭暴露无遗。

这样的两年时光,曾国藩时时处处与自己的浮躁互搏着,对峙着,时而迷惘,时而彷徨,时而挣扎,种种的情绪纠结着,如鲠在喉,无法与自己和解;再加上他穿着朴素,身材瘦弱,又不善言辞,更没有银子请客吃饭,拉拢关系,巴结上司,和同僚处得一般,上司也对他十分苛刻。但是,变着花样捞银子的同僚和上司,都会“热情”地请他参加各种宴席,一场又一场,仅仅两年,他竟然参加过上百场的酒宴,使得曾国藩在借钱度日的窘迫里身心疲惫,而这样的迎来送往愈演愈烈,该来的不该来的帖子仍在源源不断地涌来。

无奈之下,他贴了一张告示,云:“曾国藩出身贫寒,长相不雅,箱内无银。虽任检讨一职,却是七品小官,俸禄有限,除衣食住行,已无盈余。即日始,凡京官上宪、同僚座席陪酒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请帖亦不收存。见谅。”

告示一出,立时激起众怒,他在官场中的人际关系急剧恶化。他依旧日日按时上下班,却举步维艰、如履薄冰,一度心灰意冷,穷得浑浑噩噩,只剩下一身硬骨头,多次给父亲写信诉说想要回去归隐,都被父亲严词拒绝。

不久,他便被上司联合御史参劾,以他“办事糊涂,办差敷衍,目无上宪、同僚”而惨遭革职,贬为修补,他没了差事,也没了俸禄。

再然后,与他要好的一些同乡、同年、同僚,也都刻意疏远了他,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他落魄地走出翰林院。

这一天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一,回到家,他紧抿着嘴,沉默地取了几张毛边纸裁好后订了几个本子,提笔写上“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决心“念念欲改过自新”,字字写正楷。他立下了自我完善、修养身心、遇挫不馁、成胜不骄、愈被碾轧愈顽强、做一名圣人的目标。就是这一天,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从浑噩中走出来,激励自己脱胎换骨,不断进取。 7AsJwJ1/rvOU6BcCkMMv+9BFMgMmBtMHMrR/hGHhqrJmVKsfphMm1axuAAHY6I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