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进士,入翰林

两年后,曾国藩再次进京挑战。

这一年是道光十八年(1838),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终于成功登第,高中进士。

进士的殿试封录,分三等,俗称“三甲”。“一甲”在于“史”,称进士及第,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在于“子”,称进士出身,可以有若干名,一般可以录取四五十名;“三甲”在于“集”,称同进士出身,可以录取二三百名。

曾国藩不过是三甲的成绩,虽然和“举人”已是天壤之别,但是入翰林,似乎没什么希望。毕竟,除了一甲进士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其余者则需要参加朝考,况且按照惯例,二甲与三甲同时朝考时,还是会优先录取二甲中的进士,三甲的机会渺茫。

曾国藩无意去参加朝考。但在朝考之前,他还是去拜谒了自己的主考老师,当时的大学士穆彰阿。

穆彰阿,字子朴,出身于京城满族官僚家庭,甚得道光帝的信任,权倾内外,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穆彰阿接待了曾国藩,对其非常青睐,鼓励他去参加朝考,又言其名“子城”颇小气,遂取“做国家藩篱栋梁”之意,为其改名“曾国藩”。

曾国藩从此拥有了这个享誉后世的名字,并且在未来的日子,时时以“国之藩篱”来砥砺自己。

于是,在这次拜师之后,曾国藩决定参考。谁知,他在朝考中异常出色。当亲自阅卷的道光帝读到曾国藩的文章时,非常喜欢,而对道光帝的提问,曾国藩更是对答如流,加上朴素的衣着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立时博得了道光帝的赏识,朱笔一挥,给他点了一等二名,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清朝开国以来,以同进士身份入翰林院的第一人。

翰林院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一入翰林,即刻成为声名显赫的“玉堂人物”,被称为“天子门生”,官品虽不高,但是地位清贵,有更多的升迁机会,是众多阁老重臣以及地方要员的踏脚石。

消息传回乡间,整个白杨坪,整个湘乡,都沸腾了。谁都不曾料到,这个来自乡野、土头土脑、土里土气、不甚聪明的曾家小子能够跻身京城士林,使世代农户人家的曾氏上升到接近顶端的官宦人家。一时间,前来攀附者络绎不绝,就连湘乡的知县也亲自来曾家拜访,称曾国藩的父亲为“老太爷”,称其祖父曾玉屏为“老老太爷”,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

曾氏一家人激动得兴奋异常,夜不能寐,尤其是素来不苟言笑的曾玉屏,夜里也一次次地起来去看那张捷报,恍如梦中,不敢置信,原来被视为荒唐的想法也可以梦想成真。

不仅仅是曾家,整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户们,看着衣锦还乡的曾国藩都被振奋了,眉开眼笑,仿佛瞬息之间焕发了活力,兴致勃勃地口口相传,以此为荣,以此为榜样,发挥了更大的想象力。谁说不可能呢,一切皆有可能!

曾国藩成了耸立在乡间小路上的一座丰碑。他自己也站在葱茏的高嵋山上,“锐意功名,意气自豪”地放眼望向更高的远方。

因此,在衣锦还乡的近一年里,听着满耳的奉承,他不免飘飘然地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四处招摇,不断走亲访友,应酬拜客。从村里到乡里,到县里,从地方官到经商的小商贩,直到在一户读书人家里,看到《坚瓠集》《归震川古文》《钟伯严选汉魏丛书》及诸种没见过的书,他才悚然一惊自己的浅薄。

哪怕自己已经中了进士、入了翰林,衣锦还乡,其实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家里也没什么书可读,充其量就是读过几本教材和考试范文,自己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应试,并无学术修养。

这一发现,令曾国藩黯然失色。他默默地走回家,进了院子,至屋门,即将抬脚时,突然听到祖父的声音说:“咱们本是以耕养读,即便宽一当了翰林,也不能忘本。读书的读书,务农的务农,都要踏踏实实地做事……”

翌日,曾国藩早起,看见院子里日日早起的祖父在洒扫庭除、喂猪喂鸡地辛苦劳作。已经年迈的祖父,早已不似当年的抬头挺胸,如今弯腰驼背的身影,深深触动着曾国藩,让他一扫功名的得意,百感交集。

是年,十一月初二,即将启程北上翰林院的曾国藩,又迎来了次子曾纪泽的降生。他依依不舍地别过妻儿骨肉,去向祖父请训。

据《曾国藩全集·家书》修身篇,致九弟季弟中有一处记载,祖父看着他,缓缓地对他说:“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曾国藩听后频频点头。祖父的话,他信奉了一辈子,是他的人生信条。

他带着祖父的谆谆告诫,离家赴京,于腊月二十八抵达翰林院,入庶常馆,正式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 7AsJwJ1/rvOU6BcCkMMv+9BFMgMmBtMHMrR/hGHhqrJmVKsfphMm1axuAAHY6I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