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乘胜去,铩羽归

年后,明媚的春光里,窗外的桃花灼灼地盛开着,曾国藩辞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家人,再次走出高嵋山下的农家小院,走出三岔路口,踏上了前往长沙的路。

这一次,他抵达的是长沙的最高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由潭州知州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通过官府捐资而建。至北宋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到清末,岳麓书院又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到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扩建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世称“千年学府”。学脉延绵的这座古老院落,每块石碑、每枚砖瓦,都闪耀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进入岳麓书院后,曾国藩师从书院山长欧阳厚均。

欧阳厚均系进士出身,曾任郎中、御史等职,四十二岁时因母亲年迈而告归湖南,在岳麓书院主讲几十年,素有“弟子三千”之称。欧阳厚均对曾国藩的笃定和苦学极为赏识,时常勉励他延续儒学的“圣脉”,以经世致用。书院的官课也是由学政、知府以及巡抚等官员出题,主要为朝廷培养经世纬国之才。正是在此就读期间,曾国藩系统学习了儒家著述,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这一日,暮色四合,屋子里越来越暗,一缕光亮从窗户透进来,曾国藩扭头看了眼亮光,起身,刚将书桌挪到窗户边,立即传来同屋学子的一声咆哮:“曾伯涵,走开!搬到后面去。”

曾国藩心里震了下,默默地把书桌往后移,不料,这位学子又蛮横地呵斥道:“你,搬到这儿。”

曾国藩听话地把桌子搬过去。

后来,待学子睡觉时,曾国藩还在背书,学子又埋怨曾国藩影响了他。如此出言不逊,曾国藩也没有生气,马上改为默读,可见曾国藩的气度容量。

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学习不满一年,便参加了秋试,也就是高出秀才的举人试,难度也比秀才大,所以曾家人对此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不料,他居然一考即中,取得第三十六名。

从秀才到举人,两年连中两级,让人羡慕的“联捷”极大地激发了曾国藩的自信。

此刻,他已掌握了应试的诀窍,文章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学习能力已然出类拔萃,已经看不出有多笨了。再回头听闻民间传说的“梁上君子怒骂曾国藩”之事,也只能当故事来看了。

故事里的那个小曾国藩,进来屋子背书。恰好屋里有个小偷,藏在梁上,想趁着曾国藩背完书走后偷点儿东西。未承想,一篇文章,曾国藩翻来覆去读了十几遍也背不下来,气得这位“梁上君子”跳下来大骂:“这种笨脑壳,还读什么书!”小偷边骂边将曾国藩所读的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这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当作笑谈。这也只该看作笑谈,不能当真。即便曾家人的天资并不高,曾国藩也并不出色,即便那个“梁上君子怒骂曾国藩”不是空穴来风,也可能是孩童时的曾国藩没有开窍,或者另有缘由的杜撰。曾国藩并非有多笨,不过是普通人的天分吧,但努力和勤奋,已使他不断超越,拥有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不久后,曾国藩便欲赴京,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甚至和妻子笑言:“说不定来个三联捷。”众人听后振奋不已,笑语欢声。

是年十一月,曾国藩兴冲冲地与家人道别,离开家乡,千里迢迢,赴京赶考。

考的是次年的春闱。

春闱的进士,一般每三年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比考举人更难。

曾国藩未能考中,其实能够考中的,不光靠实力,还要靠运气。

落榜后的曾国藩雄心不减,寓居北京长沙会馆,潜心准备来年三月份的恩科会试。转眼间,已是岁暮除夕之际,独自苦读的曾国藩不禁放下书卷,移步窗前,遥望着家乡,怀念着亲人,思念着新婚不久即分离的妻子,感慨万千地赋下了“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然而,精心准备一年的恩科会试再次落榜。

再一次考,要等三年之后,曾国藩无法,只得回会馆收拾行李,准备返乡。

可是返乡之路如此遥远,在京城盘桓一年有余,他早已囊中羞涩。思来想去,只能找人去借回家的盘缠,这时,他想到了父亲的好友易作梅。

易作梅正任睢宁县的知县,对前来拜会的曾国藩慷慨解囊,竟然借了他百两银子,喜得曾国藩途经金陵古都时便四处游览。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亦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美誉。纵使顺治二年(1645),金陵被清豫亲王多铎率兵攻占之后,改为江宁,寓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但是在世间一些老百姓的心中,它依然是一座受到仰望的千载帝都。

曾国藩边走边看,举目的车水马龙、帝都胜景,令他如登朝堂丹墀,口中不断吟诵“金陵”,仅仅这二字,便道尽世间繁华。

待他穿过秦淮河畔的灯火的这一天,还在书市中看上了印刷精美的“二十三史”,捧在手里不忍释手。尽管价格不菲,几经犹豫后,他还是把书买了下来。之后,他将衣服典当了才回到家。

家中并不富裕,铩羽归来的曾国藩知道自己入京赶考,已让家里倾尽所有;弟弟们相继到了入学年龄,家中的用度开支逐年增大,如今自己又欠下巨额外债,不免低首于父亲面前,满脸羞愧。不料,这位励志的父亲却语重心长地对曾国藩说:“借钱不要紧,我替你还!只要你潜心读书!”

寥寥数语,已令曾国藩热泪盈眶。 7AsJwJ1/rvOU6BcCkMMv+9BFMgMmBtMHMrR/hGHhqrJmVKsfphMm1axuAAHY6IV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