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通刮痧疗法在治疗时使用专用艾炷(图3-1),燃烧全过程不掉灰,可保证治疗的安全。
图3-1 专用艾炷
温通刮痧杯(图3-2)是将刮痧、推拿、按摩、热疗等几种传统疗法融合在一起的治疗工具。杯口为刮痧设计,可以刮痧、点穴、拨经,杯身设有乳珠,可用温热的杯身进行按摩。杯口接触皮肤,艾条与杯口保持2.5 cm的安全距离,使艾火的热感直接作用于熏灸部位,无阻隔;同时,陶瓷杯口的聚拢性可以使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大面积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使治疗部位能更好地吸收艾的药性和灸火的热效应。
图3-2 温通刮痧杯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避免皮肤损伤,增强刮痧疗效,操作前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万花油(图3-3)、温通膏、健步消肿止痛油、精油、刮痧油等。
图3-3 刮痧介质——万花油
患者的体位,应既有利于医者正确定位取穴,便于施术,又让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配合。
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头面胸腹朝上,上肢自然放置,下肢自然伸直(图3-4)。适用于前头、面部、前颈、胸部、腹部、四肢前侧的刮痧。
图3-4 仰卧位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头面胸腹朝下,上肢自然放置,下肢自然伸直(图3-5)。适用于后头、后颈、肩部、背部、腰部、四肢后侧的刮痧。
图3-5 俯卧位
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四肢自然屈曲(图3-6)。适用于侧头、面颊、侧颈、侧胸、侧腹,以及上、下肢的刮痧。
图3-6 侧卧位
患者自然坐在治疗椅上,四肢自然屈曲(图3-7)。适用于侧头、面颊、侧颈、耳部的刮痧。
患者背靠坐在治疗椅上,头昂起靠在椅背,呈舒适、放松状态(图3-8)。适用于前头、面部、前颈和上胸部的刮痧。
患者伏坐在治疗椅上(可抱枕),头自然低俯平靠于椅背,头发长的患者要盘起头发(图3-9)。适用于头顶、后头、后颈、背部的刮痧。
图3-7 坐位
图3-8 仰靠坐位
图3-9 俯伏坐位
扫码看操作
用温通刮痧杯的一侧接触皮肤,杯口与皮肤所呈角度大约是 1 5°(图3-10)。该方法是最常用的刮拭方法。
图3-10 单边刮法
用温通刮痧杯的整个杯口接触皮肤(图3-11)。该方法适用于背部、腰部、臀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操作时,注意刮拭按压力要大,速度要慢。
温通刮痧杯的杯口与皮肤所呈角度>45°,沿经络做按摩拨动(图3-12)。该方法适用于骨缝粘连处。操作时,注意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力度要渗透到皮下组织或肌肉。
图3-11 平推法
图3-12 点拨法
温通刮痧杯的杯口与皮肤所呈角度<15°,做柔和的旋转刮拭(图3-13)。该方法多用于消除结节、疼痛等经络异常表现。操作时,注意刮拭按压力要均匀,速度要缓慢、柔和。
用温热的杯身做滚刮推拿(图3-14)。该方法常穿插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适合不受力的身材单薄的患者。
图3-13 揉刮法
图3-14 滚刮法
扫码看操作
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此法能激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正常。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或形体消瘦的虚证患者。
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此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3种刮拭手法:①按压力大,速度慢;②按压力小,速度快;③按压力适中,速度适中。具体操作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灵活选用。其中按压力适中、速度适中的手法易被患者接受。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常用于正常人保健或虚实夹杂证的患者。
温通刮痧治疗前,患者应平心静气,心无杂念,全身放松,进入舒适状态。操作者也应平心静气,精力集中。
在刮拭经络时,应有一定的刮拭长度,一般为8~15 cm,如需要治疗的经络较长,可分段刮拭。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由内往外(图3-15)。按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的顺序,逐步操作。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身体左侧,再刮身体右侧。(注意: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的患者,可采用从下往上的逆刮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及刮痧的施术部位灵活掌握刮拭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拭3~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原则。
|
|
|
|
图3-15 刮拭的顺序和方向 |
||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见图3-16。
第1步:将艾炷插入温通刮痧杯中央的钢针内,固定好后点燃艾炷。
第2步:将温通刮痧杯杯口贴近皮肤,对患处、穴位进行艾灸,打开毛孔。
第3步:用温通刮痧杯杯口对刮拭部位进行刮拭。
图3-16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步骤
第4步:待杯身发热时,横置杯子,用带有乳珠的杯身快速在患处进行滚动或用突起面做推拿按摩。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流程见图3-17。
图3-17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流程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记录表见表3-1。
表3-1 温通刮痧疗法的操作记录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