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温通刮痧疗法的中医辨证

一、温通刮痧疗法的辨证思路

温通刮痧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结合体,其精髓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及环境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一疗法不仅强调对疾病本身的认识,还注重对人体内在平衡状态的调整。以下是对温通刮痧疗法辨证思路的详细阐述。

(一)四诊合参,识病辨证

在中医理论中,四诊合参是识别疾病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等4种诊断方法。通过望诊,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形态、舌象等,可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通过闻诊,从患者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及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可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通过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可以得知病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疾病的潜在原因,判断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和脏腑功能状态。通过切诊,诊察患者的脉象,可以判断气血盛衰、脏腑虚实;按压患者的腹部、背部等部位,检查是否有疼痛、肿块等异常,可以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表里等属性。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信息,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后,综合运用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中医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深入的辨证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这一过程既是对证候的辨识,也是认识疾病、明确疾病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体现,为制订有效的温通刮痧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二)诊察经络,辨经选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温通刮痧疗法治疗的关键。在四诊合参,识病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运用审、切、扪、循、按的方法,诊察人体经络循行部位有无异常表现,如结块、结节、疼痛、麻木等,以及检查经络的走向、张力等,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等状况,即为经络诊察。经络诊察是对中医传统四诊方法的有效补充,也是其理论与实践的延伸和发展。通过经络诊察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处理,并结合患者的四诊资料,分析经络病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方进入辨经、选经、选穴的温通刮痧治疗环节。

(三)观察痧象,辨证施治

在刮痧过程中,由于刮痧工具的刺激和摩擦,皮肤局部充血、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红色、紫色或黑色的斑点、斑块,称为痧象。痧象是温通刮痧疗法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体表征象,反映了经络瘀滞和气血不畅的程度,是体内病理变化的直观表现。痧象的颜色、形态、分布等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虚实、寒热等属性。通过观察痧象的变化,操作者不仅可以判断治疗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辨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温通刮痧疗法辨证与操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除患者的主诉症状外,舌象、痧象、经络异常表现等也是温通刮痧疗法辨证与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掌握这些内容,通过观察它们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动态变化,可以判断温通刮痧疗法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指导后续的治疗。

(一)舌象

1.常见舌质
1)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明润(图2-1)。

【临床意义】健康人,或主病情轻浅,胃气旺盛,气血未伤。

图2-1 淡红舌

2)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枯白舌)(图2-2)。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气血两虚,血不荣舌,或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使血液不能充分营运于舌质中,故舌色浅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为阳虚水湿内停;淡白光莹,舌体瘦薄,为气血两虚;枯白舌,为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图2-2 淡白舌

3)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淡红舌深,甚至呈鲜红色(图2-3)。红色既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

【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血得热则行,热盛则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或阴液亏虚,虚火上炎,故舌色鲜红。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多属外感风热初期;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多属实热;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舌鲜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舌体小,或有裂纹,属虚热。

图2-3 红舌

4)紫舌

【舌象特征】舌色发紫(图2-4)。

【临床意义】主寒证、热证、血瘀证。主要由血液运行不畅引起。舌色紫,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多为寒凝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点或瘀斑,多为血瘀之证。

图2-4 紫舌

5)绛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图2-5)。

【临床意义】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舌绛有苔,为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为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图2-5 绛舌

6)老舌

【舌象特征】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舌体坚敛苍老,舌面津液缺乏,舌色较暗(图2-6)。

【临床意义】主实证。实邪亢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图2-6 老舌

7)嫩舌

【舌象特征】舌质纹理细腻,舌体浮胖娇嫩,舌面上津液比较充盛,舌色浅淡(图2-7)。

【临床意义】主虚证、寒证、湿证。气血不足,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以致舌嫩色浅淡。

图2-7 嫩舌

8)胖大舌

【舌象特征】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图2-8)。

【临床意义】主水湿内停、湿热、痰饮上泛。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图2-8 胖大舌

9)肿胀舌

【舌象特征】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图2-9)。

【临床意义】主热毒、酒毒、中毒。舌红绛肿胀,伴疼痛,多属心脾热盛,热毒上壅;舌紫肿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壅;舌青紫晦暗肿胀,为中毒致血液凝滞。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舌络郁闭,以致舌体青紫肿胀。

图2-9 肿胀舌

10)齿痕舌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见牙齿压迫的痕迹(图2-10)。

【临床意义】主脾虚、水湿内停。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常与胖大舌同见。舌淡胖润,边有齿痕,多属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淡红,边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舌红肿胀,边有齿痕,为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图2-10 齿痕舌

11)瘦薄舌

【舌象特征】舌体瘦小而薄(图2-11)。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瘦薄而色淡,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干燥,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图2-11 瘦薄舌

12)点刺舌

【舌象特征】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刺相似,时常并见,故合称之(图2-12)。

【临床意义】主脏腑热极、血分热盛。点、刺是由蕈状乳头增生,数目增多,充血肿大而形成。一般点、刺越多,邪热越盛。舌红而起点刺,多为气分热盛;舌红而点刺色鲜红,多为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舌红而点刺色绛紫,多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可区分热在何脏:舌尖生点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点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点刺,多为胃肠热盛。

图2-12 点刺舌

13)裂纹舌

【舌象特征】舌面出现各种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裂沟,有深如刀割剪碎的,有横直皱纹而短小的,有呈纵形、横形、井字形、爻字形,以及辐射状、脑回状、鹅卵石状的等(图2-13)。

【临床意义】主热盛伤津、血虚不润、脾虚湿侵。舌红绛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属脾虚湿侵。健康人舌面上出现裂纹、裂沟,裂纹中一般有舌苔覆盖,且无不适感觉者,为先天性舌裂,应与病理性裂纹舌相鉴别。

图2-13 裂纹舌

14)舌下络脉

【舌象特征】舌系带两侧纵行的络脉(图2-14)。

【临床意义】在正常情况下,舌下络脉不粗,为淡紫色,无分支和瘀点。若舌下络脉细短,色淡红,小络不显,为气血不足;若舌下络脉曲张,色青紫黑,小络暗紫,为血脉瘀阻。

图2-14 舌下络脉

2.常见舌苔
1)薄苔

【舌象特征】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图2-15)。

【临床意义】健康人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舌淡红,苔薄白,见于健康人或风寒表证;舌淡,苔薄白,多为气血两虚;舌红,苔薄黄,为气分热证初起。

图2-15 薄苔

2)厚苔

【舌象特征】由于舌苔遮盖而不能看到舌质,为“不见底”苔(图2-16)。

【临床意义】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积等秽浊之气熏蒸舌面所致。在外感病中提示邪盛入里,内伤病中提示胃肠有宿食或痰饮,湿浊停滞。

图2-16 厚苔

3)燥苔

【舌象特征】舌苔望之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图2-17)。

【临床意义】主津液已伤,或津液气化、输布障碍,后者有阳虚气不布津和阳气被阴邪(痰饮、水湿、瘀血)所阻之别。舌苔干燥偏白,表示身体水液循环不佳;舌苔干燥色黄,为胃热炽盛,津液受损;舌苔干燥色黑,为热极阴伤。

图2-17 燥苔

4)糙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粗糙,扪之糙手,糙苔多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图2-18)。

【临床意义】主津伤更甚。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甚伤津,或津失输布;反之,舌苔由糙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舌苔干结,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

图2-18 糙苔

5)滑苔

【舌象特征】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图2-19)。

【临床意义】主水湿内停。多见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生或痰饮内停等病证。

图2-19 滑苔

6)腻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缘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图2-20)。

【临床意义】主湿浊、痰饮、食积。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于舌面所致。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舌苔白腻而滑,为痰浊、寒湿内阻;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为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而厚,为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

图2-20 腻苔

7)腐苔

【舌象特征】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根底浮松,揩之可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图2-21)。

【临床意义】主痰浊、食积。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而成,故有“厚腐之苔无寒证”的说法。

图2-21 腐苔

8)白苔

【舌象特征】舌苔呈白色(图2-22)。

【临床意义】健康人,或主表证、寒证、湿证。在特定情况下,白苔也可见于热证。正常的舌苔也呈白色,但薄白而干净,乃胃气所生。病理性白苔:苔薄白而滑,多因内有寒,或外感风寒;苔薄白而干,多因津液不足,如见于外感病,多为外邪开始化热伤津;苔厚白而滑,多因湿浊内盛,如兼有表证,是外寒引动内湿;苔厚白而干,为热伤津液而湿浊不化;苔白滑黏腻,多属内有痰饮、湿浊。

图2-22 白苔

9)黄苔

【舌象特征】舌苔呈黄色(图2-23)。

【临床意义】主里证、热证。淡黄苔,主热轻;深黄苔,主热重;焦黄苔,主热极。黄滑苔,主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感受湿热之邪;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

图2-23 黄苔

10)灰苔

【舌象特征】舌苔呈浅黑色,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变而来(图2-24)。

【临床意义】主热证、寒湿证。灰而干燥,为热甚伤津;灰而滑润,为内有寒湿。

图2-24 灰苔

11)黑苔

【舌象特征】舌苔呈深黑色,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图2-25)。

【临床意义】主热极、寒极。黑而干燥,为热极津枯;黑而滑润,为寒湿内盛。

图2-25 黑苔

3.望舌象的意义

治疗前观察舌象,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体质状况、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随着温通刮痧治疗的进行,舌象会发生相应变化,如舌尖红减轻表示心火得到平复,舌苔变薄表示体内湿气减少等,这些变化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依据。治疗结束后至下次治疗前,根据舌象的最新变化,调整刮痧手法,重新辨证选择治疗经络与穴位,可以更好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二)痧象

1.常见痧象
1)红色痧

【痧象特征】痧呈红色(图2-26)。

【临床意义】痧色粉红,主身体健康;痧色鲜红,主表证、热证、实证。

2)紫色痧

【痧象特征】痧呈紫色(图2-27)。

【临床意义】痧色紫红,主气血瘀滞;痧色紫黑,主寒证。

图2-26 红色痧

图2-27 紫色痧

3)黑色痧

【痧象特征】痧呈黑色(图2-28)。

【临床意义】主寒凝血瘀。表示体内不仅有寒,还有瘀。

图2-28 黑色痧

4)点状痧

【痧象特征】痧呈点状(图2-29)。

【临床意义】主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良好。

5)片状痧

【痧象特征】痧呈片状或有瘀块(图2-30)。

【临床意义】主里证。病程长,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图2-29 点状痧

图2-30 片状痧

6)痧包

【痧象特征】在皮肤深部出现大小不一的包块状痧或多个暗色痧斑(图2-31)。

【临床意义】经络已出现严重的瘀滞,患病时间长。

图2-31 痧包

7)出痧快

【痧象特征】痧象出现快,轻刮即得。

【临床意义】主实证。

8)出痧慢

【痧象特征】痧象出现慢,重刮才得。

【临床意义】主虚证。

2.不出痧的原因

部分患者在刮拭过程中未见明显痧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患者身体瘀堵严重,病邪外出通道被堵死,一时半会儿刮不出痧。此时可增加刮拭力度和治疗次数,以帮助打开身体瘀堵之处。随着气血的疏通,病邪逐渐有外达之机,痧象就会慢慢显现。

(2)患者气血不足,推动力不够,刮痧虽能施加一定的外力,但仅凭此难以引出痧象。刮痧的本质是借助外力启动气血运行,真正让痧象显现的是患者自身充足的气血。因此,气血不足的患者,往往难以通过刮拭直接出痧。此时可建议患者运用中药汤剂等方法调理身体,待气血充盈、推动力增强后再进行刮拭,不宜强求出痧。

(3)操作者刮痧技术不纯熟,如力度不够、手法欠佳或刮痧介质放多了等,导致刮痧部位未得气,该出的痧没出。操作者应时刻谨记提升技能水平,熟练掌握刮痧的方法与技巧,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3.望痧象的意义

痧象除了是辨证的参考,也常作为调整刮拭力度、频次或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痧象显示病情较轻,可以适当减轻刮拭力度;如果痧象显示病情较重或虚实夹杂,则需要增加刮拭力度。随着治疗的开展,如果痧象逐渐消退,颜色由暗变浅,形态由片状变点状,分布由分散到集中,表示病情在好转,气血得到疏通,治疗有效,可以适当延长治疗间隔;如果痧象持续不退或加重,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三)经络异常表现

1.常见经络异常表现
1)结块

【常见位置】肌肉丰满部位的经络缝隙中。

【形态特征】边缘光滑;弹性差异较大,有的松软,有的较硬;大小不一,小者如黄豆,大者如蚕豆。

【临床意义】出现结块的部位,提示相关脏腑、经络有异常。结块大小反映相关脏腑、经络异常范围的大小,结块越大,说明病变范围越大。软硬程度反映患病时间的短长,结块越硬,说明患病时间越长。

2)结节

【常见位置】经络缝隙中,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缝隙内多见。

【形态特征】边缘光滑;弹性较差,硬度相对较高;比结块小,小者如米粒,大者如绿豆。

【临床意义】大结节显示疾病较重,小结节显示病情较轻。经络深层出现结节,提示慢性病;经络浅层出现结节,提示急性病。结节质地尚软,为新病,疾病痊愈后大多能消失;结节质地较硬,为久病、重病,疾病痊愈后不易消失。

3)条索

【常见位置】经络缝隙中,尤其是肘膝以下的缝隙内多见,也可出现在背部、腰部等经络循行部位。

【形态特征】由结块或结节连续排列而成,可出现一条或多条,质地较硬或较软,长度和宽度不一。

【临床意义】表示经络中长期存在气血瘀滞、痰湿凝结或组织粘连等问题。其长度和宽度反映病变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条索质地较软,可能是病变初期;条索质地较硬,意味着病变时间较长,气血瘀滞较为严重。条索的存在不仅影响经络的通畅性,还可能引发疼痛、麻木、僵硬等不适症状。

4)疼痛

【常见位置】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任何部位,特别是穴位处。

【表现特点】刺痛、胀痛、酸痛、钝痛等不同形式的痛感,可能伴有局部肿胀、发热等症状。有时疼痛仅在按压时才出现,称为压痛。

【临床意义】提示该部位经络不通或气血运行受阻。疼痛可能由气血瘀滞、寒湿侵袭、外伤等原因所致。若疼痛持续不减或加重,需要及时调理和治疗。

5)麻木

【常见位置】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任何部位,特别是手指、脚趾、头皮等远端部位更为常见。

【表现特点】发麻,非痛非痒,如虫爬蚁行,或如触电之感,严重者不知痛痒冷热。

【临床意义】表示经络气血荣养不足或运行障碍。它可能是经络长期受阻、气血亏虚的结果,也可能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等因素有关。

6)僵硬

【常见位置】经络循行路线上的肌肉、关节等部位,特别是四肢末端和脊柱更为常见。

【表现特点】肌肉紧张,关节活动不灵活,甚至出现强直等症状。有时僵硬可能伴有疼痛、麻木等不适。

【临床意义】表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寒湿凝聚或痰浊阻滞。它可能是经络长期受阻、气血运行障碍的结果,也可能与外感风寒湿邪、内伤情志等因素有关。

2.诊察经络异常表现的意义

在辨证与操作过程中,通过细致触摸和按压,可准确识别经络异常表现的位置、形态及性质。针对经络异常表现进行重点刮痧,可强化治疗效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脏腑功能。经治疗,如果经络异常表现减轻或消失,反映体内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得到纠正;如果经络异常表现加重,或出现新的经络异常表现,则表明体内气血瘀滞的情况加剧,脏腑功能失调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甚至可能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F1gXxWJhw/46FGVeRUhuxEHljC1tM1sUkVVEvHTUp4omfIuGjips+ZqwbVN61t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