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 虱婆草、虱子草、蛇足石杉、宝塔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微甘,性平;有小毒。散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内伤吐血。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烧、烫伤(水火烫伤、烫火伤)。用量:3~9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伸筋草、石子藤、灯笼草、老虎须、青筋藤、吊壁伸筋。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甘,性温。舒筋活血,祛风湿。
主治用法 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用量:15~60g,水煎服或泡酒服。
别名 铺地蜈蚣。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辛,性温。祛风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关节炎,盗汗,夜盲症,烧、烫伤,瘰疬,急性肝炎,目赤肿痛。用量:6~1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别名 地柏、岩卷柏、地柏桠。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平。活血调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小儿惊风、麻疹。外用治烫火伤。用量:3~6g。外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石上柏、地侧柏、棱罗草、地棱罗、多德卷柏。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平。清热解毒,抗癌,止血。
主治用法 治癌症,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结膜炎,乳腺炎。用量:9~30g,或鲜品15~60g。
别名 鹿茸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寒。清热润肺,止血。
主治用法 治肺炎,外伤出血,烧伤。用量: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平。消炎解毒。
主治用法 治肝炎,痢疾,痈疖。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地柏枝、石柏、岩柏。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微甘,性平。清热利湿,止血。
主治用法 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全身浮肿,肺结核咯血,吐血,痔疮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用量:15~6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化痰镇咳,止喘,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痔疮,疮毒,烧、烫伤,蜂蜇伤,出血。用量:15~30g。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平。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外伤出血。用量:3~9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剑柏、蓝地柏、伸脚草、绿绒草、绸缎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利湿,止血,止咳。
主治用法 治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肾炎性水肿,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肺结核咯血。外用治疖肿,烧、烫伤,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或全草晒干研粉外敷患处。
别名 笔头草、锉草、木贼草、土黄麻、接管草、磨石草、虾蟆竹。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平。清热,利尿,明目退翳,祛痰止咳。
主治用法 治目赤肿痛,角膜云翳,肝炎,咳嗽,支气管炎,尿路感染。用量:9~30g。
别名 纤弱木贼、驳骨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凉。清热,明目,疏表,利尿通淋,消积退翳。根可接骨。
主治用法 治感冒,结膜炎,急、慢性泪囊炎,目翳,尿血,便血,带下,尿路结石,痢疾,水肿,疮疡疥癣,铅中毒,崩漏。用量:9~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
别名 一支箭、一支枪。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酸,性凉。解毒消肿,止痛退翳。
主治用法 治小儿肺炎,脘腹胀痛,毒蛇咬伤,疔疮肿毒。外用治急性结膜炎,角膜云翳,睑缘炎。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江南莲座蕨、马蹄蕨、牛蹄蕨、地莲花。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淡,性凉。祛瘀止血,解毒。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异常子宫出血。外用治蛇咬伤,疔疮,创伤出血。用量:9~15g,水煎服或3g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敷或干根状茎磨粉调汁涂患处。
别名 贯众、牛利草。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微涩,性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主治用法 预防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流行性感冒,痢疾,子宫出血,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用量:6~15g。孕妇慎用。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甘,性平。清热利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治血崩,鼻衄,咳血,外伤出血,跌打骨折,热淋涩痛,带下,风疹瘙痒,疮肿,烫伤,痔瘘,蛇咬伤。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涩,性平。清热利尿,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治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带下。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用量:30~60g。外用鲜品捣烂敷,或晒干研粉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微涩,性凉。凉血止血,接骨。
主治用法 治鼻衄,骨折。用量:9~15g。外用研粉调敷。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性凉。清热利咽,补益脾胃。
主治用法 治咽喉肿痛,病后体弱。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末,塞鼻或调敷。
别名 柳叶海金沙。
性味功效 孢子(曲轴海金沙)或全草(曲轴海金沙藤)味甘、微苦,性寒。清热利尿,止血。
主治用法 治痢疾,石淋(砂淋),外伤出血。用量:孢子6~9g,全草15~30g。
别名 金沙藤、左转藤、蛤蟆藤。
性味功效 孢子(海金沙)或全草(海金沙藤)味甘,性寒。利尿通淋,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肾炎,感冒,气管炎,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痢疾,肝炎,乳腺炎。用量:孢子6~9g,全草15~30g。
性味功效 孢子(小叶海金沙)或全草(小叶海金沙藤)味甘,性寒。止血通淋,舒筋活络。
主治用法 治砂淋,痢疾,骨折,风湿麻木,外伤出血。用量:孢子6~9g,全草15~30g。
别名 黄狗头、狗脊、金毛狮子、猴毛头。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甘,性温。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祛风湿。
主治用法 根状茎:治腰肌劳损,腰腿疼痛,风湿关节痛,半身不遂,遗尿,老人尿频。茸毛:治外伤出血。用量:根状茎3~9g;茸毛适量敷伤口。
别名 大黑桫椤、大桫椤、多脉黑桫椤。
性味功效 树干味涩,性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
别名 飞天蠄蟧、刺桫椤、树蕨 、龙骨风、人头蕨。
性味功效 树干味微苦,性平。祛风利湿,活血祛瘀,清热止咳。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感冒。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肾炎性水肿。用量:15~30g,炖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外用茎内液汁搽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凉。祛风,清热解表。
主治用法 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用量:9~15g。
别名 鳞盖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寒。祛湿热。
主治用法 治肝胆湿热。用量:6~12g。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寒。清热解毒,祛风活络。
主治用法 治痈疮疖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苦。利水,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小便不畅,瘀滞疼痛。用量:10~2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利尿,止血。
主治用法 治癃闭,吐血。用量:9~15g。
别名 圆叶林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止血镇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闪挫扭伤,金伤,瘀血肿胀,痈疽疮疡,疖肿,痢疾等。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乌韭、大金花草、金花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寒。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用鲜叶绞汁服),农药中毒。外用治烧、烫伤,皮肤湿疹。用量:15~30g。
别名 蕨萁、蕨菜、如意菜、蕨粑、龙头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寒。清热利湿,消肿,安神。
主治用法 治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带下,痔疮,脱肛。用量:9~30g。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寒。清热燥湿,解毒逐邪,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湿热泄泻(黏滞不爽或泻下急迫),热毒痢疾(大便带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外用治金疮等外伤性出血,捣敷。用量:6~15g。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涩,性凉。清热解毒,凉血祛瘀。
主治用法 治痢疾,泄泻,痄腮,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小凤尾草、三叉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微辛,性凉。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用法 治湿热黄疸性肝炎,痢疾,乳腺炎,小便不利。用量:15~30g。
别名 南方凤尾蕨、冷蕨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止痢,利湿退黄。
主治用法 治痢疾,黄疸,小儿惊风。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用量:6~15g。外用捣烂敷患处。
别名 井口边草、鸡脚草、金鸡尾、凤尾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痢疾,胃肠炎,肝炎,尿路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带下,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半边蕨、单片锯、半边牙、半边梳。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辛,性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用法 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黄疸性肝炎,结膜炎。外用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疡疖肿,湿疹,毒蛇咬伤。用量:15~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别名 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平。祛风活血,解毒杀虫。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感冒。治痢疾,风湿痛,跌打损伤。外用治蜈蚣咬伤,疥疮。用量:根状茎6~12g。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用法 治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小野鸡尾、柏香莲、解毒蕨、日本乌蕨、小金花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感冒高热,肠炎,痢疾,小便不利,山薯、木薯、砷中毒。外用治烧、烫伤,外伤出血。用量:15~30g;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止咳,止血,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咯血,瘰疬,乳腺炎,乳汁不通,产后瘀血,妇女血崩,感冒,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用量:9~15g。
别名 有尾铁线蕨、过山龙、岩虱子。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平。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治用法 治乳腺炎,黄水疮。外用研末敷患处。
别名 乌脚枪、过坛龙、铁鲁箕。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凉。清热利湿,解毒,祛瘀消肿。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泌尿系结石,跌打肿痛,骨折。外用治疔疮,烧、烫伤,蛇咬伤。用量:30~60g;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患处。
别名 水松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散瘀拔毒,镇咳化痰,止痢,止血。
主治用法 治胎毒,痰积,跌打损伤,咳嗽,痢疾,淋浊。外用治外伤出血。用量:15~30g,水煎服。
别名 毛柄短肠蕨。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清热解毒,祛湿,驱虫。
性味功效 治肠炎,流行性感冒,疮肿,肠道寄生虫。用量:1~3g。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淋证。用量:15~30g。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涩,性微寒。消炎解毒,健脾利尿。
主治用法 治高热,尿路感染,烧、烫伤,蛇咬伤,目赤肿痛,尿血,淋证,咳血,小儿疳积。用量:15~30g。
别名 尖羽毛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炎健脾。
主治用法 治泄泻,痢疾,热淋,咽喉肿痛,风湿痹痛,烧、烫伤,小儿疳积。用量:15~30g。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平。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用法 治风湿关节痛,瘫痪,肢体麻木等。用量:3~9g。
别名 金星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微苦,性平。清热除湿。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痹痛,感冒,痢疾。用量:9~15g。
性味功效 根及根状茎清热解毒,祛瘀散结。
主治用法 治水肿,外伤出血。用量: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别名 草鞋青、鹅仔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涩,性凉。消炎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用法 治急性扁桃体炎,蛇咬伤,咽喉肿痛,湿热泻痢,肛门灼热肿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用量:30~60g,水煎冲酒含服。
别名 三枝标、蛇退步。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甘、辛,性平。消肿散瘀,清热化痰。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湿疹,皮炎,蛇咬伤,痈疖,急、慢性支气管炎。用量: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温。活血祛瘀,舒筋止痛。
主治用法 治闭经,跌打损伤,腰痛,风湿麻木。用量:9~15g。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平。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肝炎,痢疾。外用治外伤出血,蜈蚣咬伤。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倒水莲、花老鼠、尾生根、石上凤尾草、金鸡尾、盘花莲。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甘,性平。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止咳化痰,利尿通乳。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咳嗽痰多,跌打损伤,吐血,崩漏,乳汁不通。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用量:9~30g,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或全草晒干研粉敷患处。
别名 大羽铁角蕨、大黑柄铁角蕨、新大羽铁角蕨。
性味功效 根状茎、全草味淡,性平。祛风除湿,强腰膝。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关节疼痛,腰痛。用量:3~9g。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平。清热渗湿,止血散瘀。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高血压,月经不调,感冒发热。用量:15~50g。
别名 鸟巢蕨、七星剑、雀巢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甘,性平。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络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骨折,血瘀,头痛,血淋,阳痿,淋病。用量:9~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
别名 贯众。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斑疹,麻疹,肠道寄生虫病,吐血,衄血,妇女血崩等。用量:6~15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
别名 贯众。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用法 预防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流行性感冒,痢疾,子宫出血,钩虫病,蛔虫病。用量:6~15g。孕妇慎用。
别名 小羽贯众。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寒。清热解毒,驱虫。
主治用法 治流行性感冒,肠道寄生虫病。用量:15~30g。
别名 小贯众、小金鸡尾、鸡公头、乳痛草。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涩,性微寒;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补血,驱虫,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阿米巴痢疾,头晕头痛,流行性乙型脑炎,钩虫病,麻疹。用量:9~30g。孕妇忌服。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性平。清热解毒,止咳平喘。
主治用法 治钩虫病,气喘,大便出血。用量:15~30g。贫血、体弱者禁用。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生肌敛疮。
主治用法 治目赤肿痛,疮疡溃烂、久不收口。用量:3~9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涩,性凉。清热,止痛。
主治用法 治内热腹痛,肺结核。用量:10~15g。
别名 凤尾蕨。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涩,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毒蛇咬伤,局部破溃,红肿疮痛。用量:9~15g。
别名 三羽叉蕨。
性味功效 叶味涩,性平。解毒,止血,祛风湿。
主治用法 治痢疾,刀伤出血,蛇咬伤,风湿骨痛。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研末撒患处。
别名 圆羊齿、天鹅抱蛋、篦子草。
性味功效 根状茎或全草味甘、淡、微涩,性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软坚消积。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尿路感染,腹泻。茎叶:治蜈蚣咬伤。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用量:根状茎或全草15~30g;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消积化痰。
主治用法 治小儿疳积,食滞。用量:9~15g。
别名 骨碎补、猴姜、华南骨碎补。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性温。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治扭挫伤,腰腿痛,痢疾。用量:9~15g。
别名 白毛蛇、百胖头、石祈蛇、上树蛇、白毛伸筋、石蚕。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甘、苦,性平。袪风除湿,止血,利尿。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跌打损伤,骨折,黄疸性肝炎,吐血,便血,尿血。外用治疮疖。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尿路感染,肺结核。用量:9~15g。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涩,性凉。清热利尿。
主治用法 治下马风,斑痧,尿路感染,小便短赤。用量:3~9g。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涩、淡,性温。祛风通络,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量:6~15g。
别名 瓜子菜、飞莲草、抱石莲。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微凉。消炎解毒,止血消肿。
主治用法 治黄疸,肺结核咯血,血崩,乳癌,腮腺炎,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处。
别名 飞龙鳞、石瓜子、猫龙草、瓜子莲。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润肺止咳。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肺脓肿,肺结核咯血,咽喉肿痛,腮腺炎,痢疾,淋巴结结核,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疔疮肿毒,皮肤湿痒,中耳炎。用量: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或绞汁滴耳。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涩,性凉。清热止咳,祛风除湿,止血。
主治用法 治小儿高热,肺热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用量:6~15g。
别名 鱼鳖草、金龟藤、石瓜子。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性寒。清热解毒,祛风化痰,凉血祛瘀。
主治用法 治小儿高热,肺结核,内、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外用治疔疮肿毒。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性平。清热利尿,除烦,清肺气,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淋沥,热咳,心烦,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用量:15~25g。
性味功效 全草味涩、微苦,性凉。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黄疸。用量:9~15g。
别名 大叶骨牌草、七星剑、一包针。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微苦,性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黄疸,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结核,带下,风湿关节痛,咳血,吐血,便血,衄血,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疔疮肿毒。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用法 治淋证,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痢疾。用量:10~30g。
性味功效 全草清热利尿,散结解毒。
主治用法 治腮腺炎,瘰疬,蛇咬伤。用量:6~12g。
别名 小石韦、石皮、石剑、金茶匙。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微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用法 治肾炎,尿路感染,小便短赤,尿血,尿路结石,支气管炎,闭经。用量:4.5~9g,或入散剂。
别名 猴姜、骨碎补、板崖姜、皮板药。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微苦,性温。补肾,壮骨,祛风湿,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骨折,瘀血作痛,风湿性关节炎,肾虚久泻,耳鸣,牙痛。用量:4.5~9g。
别名 马骝姜、穿石剑。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微涩,性温。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痛,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用量:9~15g;外用适量,晒干研粉吹入耳内,或捣烂敷患处。
别名 田字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滑,性寒。清热解毒,镇静,截疟。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肾炎性水肿,肝炎,神经衰弱,急性结膜炎。外用治乳腺炎,疟疾,疔疮疖肿,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红浮萍、紫藻、三角藻。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苦,性寒。解表透疹,祛风利湿。
主治用法 治麻疹未透,风湿关节痛,荨麻疹,皮肤瘙痒,水肿,小便不利。用量:3~9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