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书共收录五邑地区1344种中草药。按生物进化顺序,从低等到高等排列,分别为菌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三大类。同一类的按生物进化顺序排列,被子植物按哈钦松系统排序,属、种按字母顺序排列。
2.本书以中草药的中文名或习用名为辞目,按顺序列有:中文名或习用名、拉丁名、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5个条目,资料不全的条目从略。
3.本书中的物种拉丁名主要以《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各物种学名未随分类学上新名称的变化而变化。
4.本书物种拉丁名的属名、种名用正体加粗,方括号内的拉丁别名或曾用名用斜体表示。
5.凡有毒性的中草药,均在性味功效条目内注明。非毒性的药材则不再标注。
6.用法、用量先列内服法,后列外用法。如未标明煎服法,用法系指水煎服。用量以“g”(克)为单位,如无特别说明,书中用量均为成人1日量,应用时需要灵活掌握,对于有毒性的药物,用量更须慎重。
7.由于文献来源的多样性,本书所收录的部分药材部位仅列出了其性味功效或主治用法条目。
8.本书附方仅供读者参考,需要时须咨询中医师,在中医辨证论治后使用。
9.本书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