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 长叶玉兰。
性味功效 树皮味微苦、辛,性温。行气止痛,通窍。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鼻塞。
别名 山厚朴、木莲果。
性味功效 树皮、根皮、叶味辛,性凉。止咳,通便。
主治用法 治便秘,干咳。用量:15~30g。
别名 白玉兰。
性味功效 根、叶、花味苦、辛,微温。芳香化湿,利尿,止咳化痰。
主治用法 根: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痈肿。叶:治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花:治支气管炎,百日咳,胸闷,口渴,前列腺炎,带下。用量:根、叶15~30g,花6~12g;外用适量,叶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含笑花。
性味功效 花蕾味苦、微涩,性平。祛瘀生新。
主治用法 治月经不调。用量:6~9g。
别名 大茴香、八角茴香。
性味功效 果实味辛、甘,性温,气香。祛风镇痛,化痰止咳,健胃,止呕。
主治用法 治呕吐,腹胀,腹痛,疝气痛。用量:3~6g。
别名 冷饭团、臭饭团、钻地风。
性味功效 根或藤茎味辛、微苦,性温。行气止痛,祛风活络,活血消肿。
主治用法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产后积瘀腹痛。用量:9~15g,水煎服;0.9~1.5g,研粉内服。
别名 异型南五味子、大叶风沙藤、大叶过山龙。
性味功效 根:味辛,性微温。根、藤: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活血消肿。果:补肾宁心,止咳祛痰。
主治用法 根、藤:治风湿筋骨疼痛,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果:治肾虚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用量:根、藤9~15g,水煎服,或水煎冲黄酒服,或浸酒服,或1.5~3g晒干研粉吞服;果6~9g。外用适量,根皮研粉敷患处。
别名 酒饼叶、鸡爪风。
性味功效 全株味辛,性微温;有小毒。祛风止痛,行气健脾,镇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关节痛,产后风痛,产后腹痛,流血不止,痛经,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腹泻,肾炎性水肿,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捣烂加酒调敷患处。
别名 乌骨藤、确络风。
性味功效 根味微辛、涩,性温。祛风除湿,通经活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用量:9~18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晒干研粉,酒调敷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钻山风、飞扬藤、古风子。
性味功效 根、藤茎味微辛,性温。祛风活血,镇痛。
主治用法 治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跌打损伤。用量:鲜品30~60g。
别名 黑风藤、通气香、黑皮跌打、拉公藤。
性味功效 全株味辛、微涩,性温。根:祛风除湿,强筋骨,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用量:9~15g,水煎服或泡酒服。孕妇忌服。
别名 酒饼子、十八风藤、牛刀树、牛头罗。
性味功效 根味苦、甘,性微温。健胃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用法 治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用量:根15~21g,叶9~15g。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凉;有小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咯血,衄血,尿血,泌尿系结石,肾炎性水肿。外用治皮肤湿疹,多发性疖肿。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洗。孕妇忌服。
别名 玉桂、桂皮、桂枝、牡桂、菌桂、筒桂。
性味功效 树皮、全株味辛、甘,性温、热,气香。温中补肾,散寒止痛。
主治用法 治胃腹冷痛,虚寒泄泻,肾阳不足,寒痹腰痛,肺寒喘咳。用量:1~4.5g。阴虚、实热患者及孕妇忌服。
别名 山玉桂、香胶叶。
性味功效 树皮、根皮、叶、枝味辛、微甘,性温。祛风散寒,温中止痛。
主治用法 治虚寒胃痛,腹泻,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疖肿毒,外伤出血。用量:6~9g,水煎服,或1.5~3g,研粉吞服;外用适量,研粉酒调涂敷或干粉撒患处。
别名 香樟、樟木、乌樟、油樟、香通、芳樟。
性味功效 味辛,性温。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止痛止痒。
主治用法 根、木材:治感冒头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克山病。皮、叶:外用治慢性下肢溃疡,皮肤瘙痒。熏烟可驱杀蚊子。果:治胃腹冷痛,食滞,腹胀,胃肠炎。用量:根、木材15~30g,果9~15g;皮、叶外用适量,鲜品煎水洗患处。
别名 伏牛樟、海南香、香湖、猴樟、大叶樟。
性味功效 根、叶味微苦、辛,性温。祛风利湿,行气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骨痛,胃痛,胃肠炎,跌打损伤,感冒。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别名 天台乌、台乌、矮樟、猫药、细叶樟、千打锤。
性味功效 根、树皮味辛,性温,气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用法 治心胃气痛,吐泻腹痛,痛经,疝痛,尿频,风湿痛,跌打伤痛,外伤出血。用量:3~12g。
别名 陈氏钓樟、白胶木、耙齿钩。
性味功效 根味辛,性温。散瘀消肿,行气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气痛。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撒患处。
别名 香叶樟、大香叶、香果树。
性味功效 树皮、叶味辛、微苦,性温。散瘀止痛,止血,解毒。
主治用法 治骨折,跌打肿痛,外伤出血,疮疖痈肿。外用适量,树皮或叶捣烂,或干粉水调敷患处。
别名 牛筋条、牛筋树。
性味功效 根、叶、果味辛,性温。祛风活络,解毒消肿,止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脾肿大,虚寒胃痛,肾炎性水肿,风寒头痛。叶外用治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毒蛇咬伤,全身瘙痒。用量:15~30g,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研粉用麻油调敷,或煎水洗。
别名 木姜子、山鸡椒。
性味功效 果实、根、叶味辛、微苦,性温。祛风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根:治风湿骨痛,四肢麻木,腰腿痛,跌打损伤,感冒头痛,胃痛。叶:外用治痈疖肿痛,乳腺炎,蛇虫咬伤;预防蚊虫叮咬。种子:治感冒头痛,消化不良,胃痛。用量:根15~30g,种子3~9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潺槁树、香胶木。
性味功效 根、皮、叶味甘、苦、涩,性凉。清湿热,消肿毒,止血,止痛。
主治用法 皮、叶:外用治腮腺炎,疮疖痈肿,乳腺炎初起,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根:治腹泻,跌打损伤,腮腺炎,糖尿病。用量:根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皮、叶捣烂敷患处或干粉撒患处。
别名 假柿树、柿叶木姜。
性味功效 叶味微苦,性温,气香。行气止痛,祛风消肿。
主治用法 治关节脱臼。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圆叶木姜子。
性味功效 根、叶味辛,性温。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活血通经。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腿痛,痛经,胃痛,腹泻,水肿。用量:15~30g,水煎或浸酒分2次服。
别名 槁树、槁木姜。
性味功效 根、树皮、叶味辛,性温。祛风通络,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四肢麻痹,痛经,跌打肿痛。用量:根15~30g,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跌打王、香胶、黄绒润楠。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微苦,性凉。散瘀消肿,止血消炎。
主治用法 治跌打瘀肿,骨折,脱臼,外伤出血,口腔炎,喉炎,扁桃体炎。用量:15~30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别名 薄叶润楠。
性味功效 树皮味苦、微辛,性微温。活血,散瘀,止痢。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细菌性痢疾。用量:3~9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茎味甘、微辛,性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
主治用法 外用适量,用冷开水浸泡,取液外涂或灌肠通便。
别名 柳楠。
性味功效 叶味淡,性平。消肿毒。
主治用法 治无名肿毒。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皮味辛、苦,性温。温中,理气和胃,舒筋活络,消肿镇痛。
主治用法 治寒滞呕吐,腹泻,小儿吐乳,纳呆食少,扭挫伤,转筋,寒湿脚气。用量:10~15g。
别名 猴高铁、绒毛桢楠。
性味功效 根皮味苦,性凉。化痰止咳,消肿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支气管炎,烧、烫伤,外伤出血,痈肿,骨折。用量:叶9~15g。外用根(或根皮)研粉调敷,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种子、根、树皮理气止痛,消肿。
主治用法 治胃脘胀痛,水肿。用量:根15~30g,水煎服;或树皮晒干,研末,9~15g,吞服。
性味功效 叶味辛,性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主治用法 治痈疽肿毒,湿疮疥癣。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假樟、青胶木。
性味功效 种子味辛,性温。理气止痛,消肿。
主治用法 治胃脘胀痛、水肿。用量:9~15g,水煎服。
性味功效 树皮味辛、苦,性微温。祛风行气,健脾利湿。
主治用法 治胸腹胀痛,疳积,腹泻,中暑,疮疡。
别名 黑九牛。
性味功效 根或藤茎味微甘、辛、涩,性温。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骨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用量:9~15g,浸酒,内服,外搽均可。
别名 红花青藤。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辛、涩,性温。祛风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9~15g,水煎冲酒服;或浸酒内服,并用药酒外搽。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全株9~15g,水煎服。
别名 铁脚威灵仙、老虎须。
性味功效 根:味辛、微苦,性温;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叶:味辛、苦,性平;消炎解毒。
主治用法 根:治风寒湿痹,关节不利,四肢麻木,跌打损伤,扁桃体炎,黄疸性急性传染性肝炎,鱼骨鲠喉,食管异物,丝虫病。外用治牙痛,角膜溃疡。叶:治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用量:根3~9g,外用适量;叶15~30g,水煎服或绞汁含咽。
性味功效 根味辛、微苦,性温。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用量:3~9g。
别名 铁脚威灵仙、黑木通。
性味功效 根、茎、叶味辛,性温。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镇痛。
主治用法 根:治风湿关节痛,牙痛,骨鲠喉。叶:外用治外伤出血。用量:根9~15g,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拿拉藤、锡兰莲。
性味功效 根、茎、叶味辛,性温。根:行气止痛。茎、叶:止血。
主治用法 治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子宫脱垂,带下,风湿关节痛,脘腹胀痛,寒疝腹痛。外用治刀伤出血。用量:6~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小回回蒜。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用法 治疟疾,结膜炎,外伤性角膜白斑。本品有毒,一般不内服,通常外用。
别名 鱼疔草、鸭脚板。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微苦,性温;有毒。利湿消肿,止痛,退翳,截疟,杀虫。
主治用法 治胃痛:鲜品捣烂敷胃俞、肾俞等穴位,局部有灼热感时弃去。治黄疸:外敷于手臂三角肌下。治疟疾:于发作前6小时敷大椎穴,局部有灼热感时弃去,如出现水泡用消毒纱布覆盖。治淋巴结结核:敷局部。治翼状胬肉、角膜云翳:敷手腕脉门处,左眼敷右手,右眼敷左手,双眼敷双手,至起水泡止,然后挑破水泡,外敷消炎药膏防止感染。灭蛆,杀孑孓。一般不作内服。
别名 假芹菜。
性味功效 味辛、苦,性平;有毒。消肿,拔毒,散结,截疟。
主治用法 治淋巴结结核:干全草适量,用油熬成膏状涂敷。治疟疾:鲜全草适量捣烂,于发作前6小时敷大椎穴。治痈肿、蛇咬伤:鲜全草捣烂绞汁涂患处。治慢性下肢溃疡:熬膏涂患处。
别名 松藻、细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用法 治吐血,血热咳血,热淋涩痛。用量:3~6g,研粉吞服。
别名 莲藕、菡萏、石莲子、莲房。
性味功效 味甘、微涩,性平。健脾止泻,养心益肾。
主治用法 治脾虚腹泻,便溏,遗精,带下。用量:6~12g。
性味功效 味苦,性寒。清心火,降血压。
主治用法 治热病口渴,心烦失眠,高血压。用量:1.5~3g。
性味功效 味苦、涩,性温。消瘀止血。
主治用法 治产后瘀血腹痛,崩漏带下,便血,尿血,产后胎衣不下。用量:9~15g。
性味功效 味甘、涩,性温。固肾涩精。
主治用法 治遗精,滑精,带下,尿频,遗尿。用量:3~9g。
性味功效 味微苦,性平。升清降浊,清暑解热,炒炭止血。
主治用法 治中暑,肠炎,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异常子宫出血。用量:6~12g。
性味功效 味微苦,性平。清暑,宽中理气。
主治用法 治中暑头昏,胸闷,气滞。用量:3~9g。
性味功效 味苦、甘,性温。祛湿,止血。
主治用法 治跌打吐血,天疱疮。用量:3~4.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味甘、苦,性寒。凉血散瘀,止渴除烦。
主治用法 治热病烦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用量:250~500g,分数次生吃,或捣汁去渣分服,或煎浓汁服。
性味功效 味甘、涩,性平。消瘀,止血。
主治用法 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尿血,血痢,异常子宫出血。用量:9~15g,鲜品30~60g。
别名 水粟、黄金莲、水粟包、水面一盏灯。
性味功效 根、茎味甘、性寒。退虚热,除蒸止汗,止咳,祛瘀调经。
主治用法 治劳热,骨蒸,盗汗,肺结核咳嗽,神经衰弱,月经不调,刀伤。用量:9~15g。
别名 野木瓜、木通七叶莲。
性味功效 根、茎、叶味甘,性温。散瘀止痛,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神经性疼痛,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用量:9~15g。孕妇忌服。
性味功效 根、茎、叶味甘,性温。舒筋活络,清热利尿。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神经性疼痛,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用量:9~15g。孕妇忌服。
别名 血通、槟榔钻、大血通。
性味功效 藤茎味微苦、涩,性平。祛风除湿,活血通经,驱虫。
主治用法 治阑尾炎,经闭腹痛,风湿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拘挛,钩虫病,蛔虫病。用量:9~30g。
别名 白山番薯。
性味功效 根味苦、辛,性寒。祛风止痛,利尿消肿,解毒,降血压。
主治用法 治风湿关节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肾炎,尿路感染,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水肿。外用治毒蛇咬伤。用量:6~15g。
别名 银不换、九条牛。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咽喉炎,牙痛,腹痛,急性扁桃体炎,胃痛,胃肠炎,疟疾,跌打损伤。用量:3~9g;或干粉1.5~3g,温水冲服。
别名 百解藤、山豆根。
性味功效 根、叶、全株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主治用法 治咽喉肿痛,风热感冒,牙痛,气管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疮疡肿毒。用量:9~30g。
别名 山豆根。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主治用法 治胃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中暑腹痛。用量:9~15g,水煎服;或干粉1.5~3g,开水送服。
别名 蛇总管、土防己。
性味功效 茎、叶味苦,性寒。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用法 治毒蛇咬伤,风湿骨痛,胆囊炎,尿路感染。用量:9~15g,水煎服。治毒蛇咬伤时,同时用鲜叶捣烂敷伤口周围。
别名 黄藤、藤黄连。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寒;有小毒。清热解毒,利小便。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发热头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痢疾,黄疸。外用治疮疖,烧、烫伤。用量:6~12g;外用适量,磨汁涂患处。
别名 细红藤。
性味功效 全株味微苦,性凉。凉血止血,消炎利尿。
主治用法 治咳血,咯血,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用量:9~15g,水煎服。外用研粉敷。本品配雅红隆(锡生藤)研粉外用,止血效果好。
别名 小广藤、土藤、广藤。
性味功效 全株味苦、辛,性凉。通经络,除风湿,镇痉。
主治用法 治小儿惊风,破伤风,跌打损伤。用量:3~15g,水煎服或泡酒服。
别名 千金藤、田鸡草。
性味功效 全株味微苦、涩,性平。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肾盂肾炎,膀胱炎,慢性肾炎,肠炎,痢疾,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疖疮疡,化脓性中耳炎。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用药液滴耳。孕妇忌服。
别名 中华青牛胆、舒筋藤。
性味功效 藤茎味苦,性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跌打扭伤。用量:15~30g。
别名 木防己、藤防己。
性味功效 根、果实味苦、辛,性寒。祛风清热,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肾炎性水肿,膀胱炎,小便不利。用量:6~15g。
别名 五虎通城、定心草。
性味功效 根味苦、辛,性温;有小毒。解毒消肿,祛风镇痛,开窍。
主治用法 治胃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量:0.6~3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土细辛。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祛风散寒,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量:3~5g。
性味功效 全草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烧、烫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苦,性微温。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病,风寒骨痛,腰膝无力,肌肉萎缩。用量:15~20g。
别名 石楠藤、海风藤。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苦,性微温。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病,风寒骨痛,腰膝无力,肌肉萎缩,咳嗽气喘,肾虚咳嗽。用量:15~20g。
别名 香港蒟。
性味功效 带叶茎枝味辛,性温。祛风寒,强腰膝,补虚。
主治用法 治风寒湿痹,腰膝无力,跌打损伤,胃腹疼痛,产后风痛,风湿性腰腿痛。用量:6~9g;1.5~3g研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别名 马蹄蒌、臭蒌。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祛风利湿,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胃腹寒痛,风寒咳嗽,水肿,疟疾,牙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用量:全草15~30g,果实1.5~3g。
别名 蕺菜、狗贴耳。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辛,性凉;有小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用法 治扁桃体炎,肺脓肿,肺炎,气管炎,尿路感染,肾炎性水肿,肠炎,痢疾,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塘边藕、白面姑、白舌骨。
性味功效 根状茎或全草味甘、辛,性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及结石,肾炎性水肿,带下。外用治疔疮脓肿,皮肤湿疹,毒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肿节风、接骨莲、九节茶、竹节茶。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平;有小毒。清热解毒,通经接骨。
主治用法 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咽喉炎,麻疹肺炎,小儿肺炎,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疮疡肿毒,骨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癌症。用量:9~15g。
别名 独行千里。
性味功效 根、叶味苦、涩,性温;有毒。活血散瘀,解痉止痛。
主治用法 根:治风湿关节痛,筋骨不舒,咽喉肿痛,牙痛,腹痛(特别是痉挛性疼痛),闭经。外用治疮疖肿毒,跌打损伤。叶:治跌打损伤。用量:1.5~3g;外用适量,根煎水洗或研粉涂患处,或鲜叶捣烂外敷。
别名 屈头鸡、山柑子。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微苦,性平。清热解毒,止咳,止痛。
主治用法 茎、叶:治疥癣。种子:治喉痛,心气痛。用量:根15~30g,果1~2枚,种仁3~9g,水煎或配猪肉炖服;外用适量,鲜根捣烂,调酒炒热敷患处。
别名 芸苔子、油菜子。
性味功效 果实味甘、辛,性温。行气祛瘀,消肿散结。
主治用法 治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净。外用治痈疖肿毒。用量:3~9g;外用适量,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
别名 甘蓝、球茎甘蓝、擘蓝。
性味功效 茎味甘,性平。
主治用法 治十二指肠溃疡。煮熟食用。
别名 青菜、油菜、小油菜。
性味功效 叶味甘,性凉。解毒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痰,通利肠胃。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消渴,便秘,食积,丹毒,漆疮。煮食或捣汁饮。
别名 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性味功效 果实味辛辣,性温。利气豁痰,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胸胁胀满,寒性脓肿。外用治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用量:3~9g;外用适量,研粉用醋调敷患处。
别名 上海白。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凉。滑肠,疏肝,利五脏。
主治用法 治消渴,便秘,食积。煮熟食用。
别名 包菜、卷心菜。
性味功效 味甘,性平。清热,止痛。
主治用法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用量:鲜菜捣烂取汁1杯(200~300 mL),略加温,饭前饮,每日2次,连服10天为1个疗程。
别名 小白菜。
性味功效 叶、根味甘,性凉。通肠利胃,消食下气,利小便。
主治用法 民间用以治两肋浮肿,发热疼痛,漆疮。煮食或捣汁饮。
别名 菱角菜、地菜、鸡翼菜、荠。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平。利尿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肾结石尿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高血压,感冒发热,肾炎性水肿,泌尿系结石,乳糜尿,肠炎。用量:15~60g。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凉。祛风,解热毒,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 治尿道炎,膀胱炎,痢疾,带下。外用治疔疮。用量:15~39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豆瓣菜、凉菜、水田芥。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凉。清热利尿,润燥止咳,抗坏血病。
主治用法 治气管炎,肺热咳嗽,皮肤瘙痒等。
别名 莱菔子。
性味功效 种子味甘、辛,性平。下气定喘,化痰消食。
主治用法 治胸腹胀满,食积气滞作痛,痰喘咳嗽,下痢后重。用量:4.5~9g。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镇咳。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肺炎,肺热咳嗽,咳血,咽喉肿痛。用量:20~30g。
别名 印度蔊菜、辣豆菜、野油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肺炎,肺热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小便不利,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慢性支气管炎,肝炎。外用治蛇咬伤,疔疮痈肿。用量: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辛,性寒。清热解毒,拔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疮疖肿毒,跌打损伤,刀伤出血,目赤肿痛,黄疸,肠痈,喉痛。用量:9~15g。外用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匍匐堇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微辛,性寒。消肿排脓,清热解毒,生肌接骨。
主治用法 治肝炎,百日咳,目赤肿痛。外用治急性乳腺炎,疔疮,痈疖,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毛堇菜、犁头草、紫花地丁。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微辛,性寒。消炎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用法 治急性结膜炎,咽喉炎,乳腺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痈疖肿毒,化脓性骨髓炎,毒蛇咬伤。用量:干品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金牛草、小金牛草、小兰青、细叶金不换。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甘,性平。解毒,化痰止咳,散瘀。
主治用法 治咳嗽不爽,跌打损伤,月经不调,蛇咬伤,痈肿疮毒。
别名 倒吊黄花、观音坠、白马胎、吊吊黄、鸡仔树、黄花参、黄花远志。
性味功效 根味甘、微苦,性平。补益气血,健脾利湿,活血调经。
主治用法 治病后体虚,腰膝酸痛,跌打损伤,黄疸性肝炎,肾炎性水肿,子宫脱垂,带下,月经不调。用量:15~30g。
别名 大金不换、紫背金牛。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平。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活血散瘀。
主治用法 治咳嗽胸痛,咽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肝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痢疾。外用治痈疽,疖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用量:9~18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大叶金牛。
性味功效 味辛、苦,性平。止咳化痰。
主治用法 治咳嗽痰多。
别名 齿果草、一碗泡。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辛,性平。解毒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痈疮肿毒。用量:3~9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打不死、叶生根。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微酸、涩,性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拔毒生肌。
主治用法 外用治疮痈肿痛,乳腺炎,丹毒,瘭疽,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骨折,烧、烫伤,中耳炎。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绞汁滴耳。
别名 鸡爪三七、五爪三七。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毒蛇咬伤,疮疡脓肿,烧、烫伤,湿疹。用量:15~30g,水煎服,或加酒捣烂取汁服,渣敷患处。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玉吊钟、落地生根。
性味功效 根、茎、叶味酸,性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烧、烫伤,外伤出血,疮疖红肿。治风湿骨痛,急性胃肠炎:用根浸酒擦患处。用量:根12~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次1.5~3g。
别名 匍茎佛甲草、土三七。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微酸,性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主治用法 治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肝炎,痢疾。外用治烧、烫伤,痈肿疮疡,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用量:30~120g,捣汁服;干草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鸡肫草、金线七、水雷公。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平。清肺止咳,利水祛湿。
主治用法 治久咳咯血,疟疾,肾结石,胆石症,带下,跌打损伤。外用治湿热疮毒。用量:15~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别名 落地金钱。
性味功效 去花茎全草味甘、微苦,性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化痰消积。
主治用法 治肠炎,痢疾,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小儿疳积。用量:15~30g。
别名 串钱草、水蓝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微酸,性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活血消肿,退翳。
主治用法 治急性肝炎,慢性肾炎,胃痛,疟疾,翼状胬肉,腹水,便秘。外用治骨折,疮痈,蛇咬伤。用量:6~9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鹅肠草、鹅儿肠、抽筋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酸,性平。消肿止痛,清热凉血,消积通乳。
主治用法 治小儿疳积,牙痛,痢疾,痔疮肿痛,乳腺炎,乳汁不通。外用治疮疖。用量:15~30g,水煎服;鲜草60g,捣汁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或煎浓汁熏洗患处。
别名 滨繁缕、石灰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平。祛风散寒,续筋接骨,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用法 治伤风感冒,风湿骨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骨折,蛇咬伤。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鹅儿肠、鸡肠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酸,性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催乳。
主治用法 治肠炎,痢疾,肝炎,阑尾炎,产后瘀血腹痛,子宫收缩痛,牙痛,头发早白,乳汁不下,乳腺炎,跌打损伤,疮痈肿痛。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别名 四月飞、瓜仔草、瓜疮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涩,性平。抗菌消炎,清热止泻。
主治用法 治腹痛泄泻,感冒咳嗽,皮肤风疹。外用治结膜炎,疮疖肿毒。用量:9~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塞鼻或敷患处。
别名 瓜子菜、酸味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
主治用法 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乳腺炎,痔疮出血,带下。外用治疔疮肿毒,湿疹,带状疱疹。用量:9~15g。
性味功效 全草止血消炎。
主治用法 治刀伤出血,狗咬伤,烧、烫伤。将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午时花、太阳花、半支莲。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微辛,性平。凉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疖肿痛。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栌兰。
性味功效 根、叶味甘,性平。补中益气,润肺生津。
主治用法 治气虚乏力,体虚自汗,脾虚泄泻,肺燥咳嗽,乳汁不足。用量:15~30g。
别名 夜交藤、马肝石、赤葛。
性味功效 块根:味苦、甘、涩,性温;补肝肾,益精血,养心安神。生用润肠,解毒散结。藤茎:味甘,性平;养心安神,祛风湿。
主治用法 块根:治神经衰弱,贫血,须发早白,头晕,失眠,盗汗,血胆固醇过高,腰膝酸痛,遗精,带下;生用治阴血不足之便秘,淋巴结结核,痈疖。藤茎: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全身酸痛。外用治疮癣瘙痒。用量:生首乌3~6g,制首乌6~12g,首乌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涂患处。
别名 水辣蓼。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有毒。消肿,散毒。
主治用法 治疽瘘,瘰疬,疮痈,脚气病,胃痛,肠炎,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足癣,皮肤瘙痒,皮肤病。用量:2~3g。外用煎水洗患处。
别名 赤地利、火炭星。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酸、涩,性凉。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痒,明目退翳。
主治用法 治痢疾,肠炎,肝炎,消化不良,感冒,扁桃体炎,百日咳,咽喉炎,白喉,角膜云翳,霉菌性阴道炎,带下,乳腺炎,疖肿,小儿脓疱疮,湿疹,毒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花斑杖、大叶蛇总管。
性味功效 根状茎味苦、酸,性凉。清热利湿,通便解毒,散瘀活血。
主治用法 治肝炎,肠炎,痢疾,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尿路感染,闭经,便秘。外用治烧、烫伤,跌打损伤,痈疖肿毒,毒蛇咬伤。用量:9~15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患处。
别名 辣蓼草、蓼子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主治用法 治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异常子宫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用量: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别名 蓼子草、小蓼子草、红蓼子。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散寒活血,止痢。
主治用法 治腰膝寒痛,麻疹,细菌性痢疾。用量:6~9g。
别名 愉悦蓼、香蓼。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凉。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肿痛,跌打损伤,扭挫伤肿痛。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蓼草、酸模叶蓼。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苦,性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用法 治肠炎,痢疾。外用治湿疹,瘰疬。用量: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解毒,除湿。
主治用法 治肠风,痢疾,无名肿毒,阴疳,瘰疬,毒蛇咬伤,风湿痹痛。用量:9~3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小蓼花。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温。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异常子宫出血。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
别名 蛇倒退、犁头刺。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体炎,肠炎,痢疾,肾炎性水肿。外用治带状疱疹,湿疹,痈疖肿毒,蛇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别名 小萹蓄、习见蓼。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平。清热利尿,解毒驱虫。
主治用法 治尿路感染,结石,肾炎,黄疸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疥癣湿疹。用量:10~15g。
别名 苦荞麦。
性味功效 全草拔毒,杀虫。
主治用法 治毒蛇咬伤。用量:30~5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癣草、山菠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苦,性寒。凉血,解毒,通便,杀虫。
主治用法 治痢疾,便秘,内痔出血。外用治疥癣,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用量:9~15g;外用适量,捣汁或干根用醋磨汁涂患处。
别名 土大黄、野当归、假菠菜。
性味功效 味苦、甘,性凉;有小毒。凉血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用法 治疥癣,无名肿毒。外用煎水洗患处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山萝卜、见肿消。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寒;有毒。泄水,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带下过多。外用治痈肿疮毒。用量:3~9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脾胃虚弱者及孕妇均忌内服。
别名 垂序商陆、洋商陆、美国商陆。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寒;有毒。泻水,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带下过多。外用治痈肿疮毒。用量:3~9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脾胃虚弱者及孕妇均忌内服。
别名 猪乸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凉。清热凉血,透疹。
主治用法 治吐血,麻疹不透。用量:15~30g。
别名 灰苋菜、白藜。
性味功效 嫩苗味甘,性平;有小毒。清热利湿,止痒透疹。
主治用法 治风热感冒,痢疾,腹泻,龋齿痛。外用治皮肤瘙痒,麻疹不透。用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或捣烂蒸热后用布包包裹,滚胸、背部及手、足心,以透疹。
别名 臭藜藿、臭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性微温;有小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用法 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用量:3~9g,研粉或制成丸剂,或制成土荆芥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灰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性平。祛风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用法 治风热外感,痢疾,荨麻疹,疮疡肿毒,疥癣,湿疮,白癜风,虫咬伤。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菠菱菜、甜菜、拉筋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凉。滋阴平肝,止泻润肠。
主治用法 治高血压,头痛,目眩,风火赤眼,糖尿病,便秘。用量:鲜品60~120g。
别名 倒叶草、倒刺草、倒钩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苦,性凉。通经利尿,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结石,肾炎性水肿。用量:15~30g。
别名 锦绣苋、红绿草。
性味功效 全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结膜炎,便血,痢疾。用量:9~15g,水煎服。
别名 空心菜、水花生。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甘,性寒。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主治用法 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初期,肺结核咯血。外用治湿疹,带状疱疹,疔疮,毒蛇咬伤,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用量:鲜品30~60g。外用鲜全草,取汁外涂,或捣烂调蜂蜜外敷。主治眼病时用作眼药水,每日3~4次。
别名 小白花草、莲子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甘、淡,性凉。清热凉血,利水消肿。外用拔毒止痒。
主治用法 治痢疾,鼻衄,咯血,便血,尿道炎,咽炎,乳腺炎,小便不利。外用治疮疖肿毒,湿疹,皮炎,体癣,毒蛇咬伤。用量:15~30g,水煎服;或鲜全草60~120g,绞汁炖温服;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或煎浓汁洗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微甘、淡,性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痢疾,腹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蜂蜇伤,小便不利。用量:9~3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平。益气健脾,补虚强壮。
主治用法 治脾胃虚弱之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小儿疳积。用量:10~30g。
别名 筋苋菜、刺苋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用法 治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用量: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微寒。解毒,祛寒湿,利大小便。
主治用法 治红白痢疾,痔疮,疔疮肿毒。用量:30~6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绿苋、皱果苋。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微寒。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 治细菌性痢疾,肠炎,乳腺炎,痔疮肿痛。用量:30~60g。
性味功效 种子:味苦,性微寒;祛风明目,清肝火。茎、叶:味淡,性凉;收敛,消炎。
主治用法 种子: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支气管哮喘,胃肠炎。茎、叶:治胃肠炎等。用量:种子3~9g。
性味功效 花序: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止带,止痢。种子:味甘,性寒;祛风明目,清肝火。
主治用法 花序:治异常子宫出血,带下过多。种子:治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支气管哮喘,胃肠炎,赤白带下。用量:花序9~15g,种子3~9g。
性味功效 味甘、微苦,性温。补肾助阳,益气健脾,养血疏肝。
主治用法 治肾虚阳痿,精血不足,性欲淡漠,早泄,脾气虚弱,神疲乏力,血虚不寐,肝气郁结,癌症。用量:1~3g,研粉冲服。
别名 三七、心叶落葵薯、洋落葵。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滋补,壮腰膝。外用消肿散瘀。
主治用法 治腰膝痹痛,病后体弱。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用量:30~60g,煮熟食用;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潺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解毒,接骨止痛。
主治用法 治阑尾炎,痢疾,大便秘结,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用量:30~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别名 五敛子、三敛、杨桃。
性味功效 根:味酸、涩,性平;涩精,止血,止痛。枝、叶:味酸、涩,性凉;祛风利湿,消肿止痛。花:味甘,性平;清热。果:味酸、苦,性平;生津止渴。
主治用法 根:治遗精,鼻衄,慢性头痛,关节疼痛。枝、叶: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小便不利,产后浮肿,跌打肿痛,痈疽肿毒。花:治寒热往来。果:治风热咳嗽,咽喉痛,疟母。用量:15~30g。
别名 酸浆草、酸味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肠炎,肝炎,尿路感染,结石,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足癣,湿疹,烧、烫伤。用量:15~6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别名 三夹莲、铜锤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寒。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调经。
主治用法 治肾盂肾炎,痢疾,咽炎,牙痛,月经不调,带下。外用治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烧、烫伤。用量:9~15g,水煎或浸酒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指甲花、透骨草、急性子、灯盏花。
性味功效 种子:味微苦,性温;有小毒;活血通经,软坚消积。花:味甘,性温;有小毒;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全草:味辛、苦,性温;散风祛湿,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种子:治闭经,难产,骨鲠,肿块积聚。花:治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全草:治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用量:种子、全草6~9g;外用适量,鲜花捣烂敷患处或全草煎汤熏洗患处。种子、花孕妇忌服。
别名 水凤仙、入冬雪。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辛,性平。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拔脓。
主治用法 治肺结核,颜面及咽喉肿痛,热痢。外用治蛇头指疔,痈疮肿毒。用量:15~30g。外用鲜草捣烂敷患处。孕妇慎用。
别名 瘙痒树、紫荆皮、紫金标。
性味功效 树皮、花、根味微苦、涩,性平。活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各种出血症,骨折,乳腺炎,湿疹,肝炎,肝硬化腹水。用量:树皮、根15~60g,花10~15g。
别名 大叶紫薇。
性味功效 根、叶敛疮,解毒。
主治用法 治痈疮肿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苦,性凉。清热解毒,止泻。
主治用法 治疮疖肿毒,小儿泄泻。用量:10~3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水苋菜、水马桑。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痢疾,黄疸性肝炎,尿路感染。外用治痈疖肿毒。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石榴、石榴皮。
性味功效 味酸、涩,性温。收敛止泻,杀虫。
主治用法 根皮、果皮:治虚寒久泻,肠炎,痢疾,便血,脱肛,血崩,绦虫病,蛔虫病。果皮外用治稻田皮炎。花:治吐血,衄血。外用治中耳炎。叶:治急性肠炎。用量:根皮、果皮3~9g,叶30~60g,花3~9g;外用适量,研粉吹耳内。
别名 过塘蛇、过江龙、过沟龙、过江藤。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麻疹不透,肠炎,痢疾,小便不利。外用治疮疖脓肿,腮腺炎,带状疱疹,黄水疮,湿疹,皮炎,蛇、狗咬伤。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用干粉调敷。
别名 化骨溶、假木瓜。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炎,口腔溃疡,痈疮疖肿。用量:15~30g。
别名 扫锅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主治用法 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炎,口腔溃疡,痈疮疖肿。用量:15~30g。
别名 水丁香、小疗药、小石榴叶、小石榴树。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用法 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性水肿,膀胱炎,带下,痔疮。外用治痈疖疔疮,蛇虫咬伤。用量:15~30g,治痢疾时,鲜品可用90~12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菱角、风菱、乌菱。
性味功效 果实味甘、涩,性平。健胃止痢,抗癌。
主治用法 治胃溃疡,痢疾,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菱柄外用治皮肤多发性疣赘。菱壳外用治黄水疮,痔疮(烧灰)。用量:30~45g。
别名 石崩。
性味功效 全草活血消肿,止咳平喘。
主治用法 治跌打骨折,哮喘,咳嗽。用量:6~15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别名 豆瓣草、船板草。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利湿,止咳平喘,调经活血。
主治用法 治咳嗽哮喘,痢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用量:鲜品30~60g。
别名 沉香、白木香、女儿香。
性味功效 含有黑色香树脂凝聚的木质心材味辛、苦,性微温。降气,调中,暖肾,止痛。
主治用法 治胸腹胀痛,呕吐呃逆,气逆喘促。用量:1~3g。
别名 白花仔、吐狗药、珍珠串。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微涩,性凉。清热,凉血,利水。
主治用法 治风热感冒,高热,急性肝炎。用量:3~9g。
别名 山雁皮。
性味功效 根皮、根味微苦、辛,性寒;有大毒。消炎止痛、拔毒、止痒。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恶疮,烂肉溃疡,淋巴结结核,哮喘,腮腺炎,扁桃体炎,毒蛇、蜈蚣咬伤,疥癣等。用量:根15~30g,根皮9~20g,内服宜久煎。外用鲜根捣烂敷或干根浸酒敷患处。
别名 叶子花、簕杜鹃。
性味功效 花味苦、涩,性温。调和气血。
主治用法 治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用量:9~15g。
别名 胭脂花、胭粉豆。
性味功效 根、叶味甘、淡,性凉。清热利湿,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根:治扁桃体炎,月经不调,带下,前列腺炎,尿路感染,风湿关节酸痛。根、全草外用治乳腺炎,跌打损伤,痈疖疔疮,湿疹。用量:根9~15g;外用适量,根、全草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孕妇忌服。
别名 红叶树、羊屎树。
性味功效 根、叶味苦,性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肿痛,外伤出血。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取汁或干叶研粉,调冷开水涂患处。孕妇忌服。
别名 豆腐渣果。
性味功效 根、叶味涩,性凉。收敛,消炎解毒。
主治用法 治肠炎腹泻,食物中毒,蕈中毒,农药“六六六”中毒。
别名 涩叶藤、红藤头。
性味功效 根、叶、藤味酸、涩,性平。收敛止泻,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子宫脱垂,带下,风湿关节痛。用量:15~30g。
别名 山枝条、山枝仁、一朵云。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温;祛风活络,散瘀止痛。叶:解毒,止血。种子:味苦,性寒;涩肠固精。
主治用法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折,胃痛,牙痛,高血压,神经衰弱,梦遗滑精。叶:外用治毒蛇咬伤,疮疖,外伤出血。种子:治咽痛,肠炎,带下,滑精。用量:根15~30g;种子4.5~9g;外用适量,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邦博、满山香、山石榴、疏花海桐。
性味功效 祛风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湿性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胃痛,毒蛇咬伤。用量:10~15g。
性味功效 叶味苦,性凉。杀虫,解毒。
主治用法 治疥疮,肿毒。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性味功效 幼果味微涩、苦,性平。止泻。
主治用法 幼果:治慢性腹泻;叶汁:治眼炎。用量:9~12g。
别名 柞树、柞木皮。
性味功效 根皮、茎皮、叶:味苦、涩,性寒。清热利湿,散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根皮、茎皮:治黄疸水肿,死胎不下。根、叶:治跌打肿痛,骨折,脱臼,外伤出血。用量:9~12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将叶以35%的乙醇制成30%的搽剂,供外搽或湿敷用。
性味功效 根、叶活血化瘀。
主治用法 治跌打损伤。
别名 母生、山红罗。
性味功效 叶味涩,性凉。清热消肿。
主治用法 治痈疖疮毒,煎水洗患处。
别名 西番莲果。
性味功效 果味甘、酸,性平。清热解毒,镇痛安神。
主治用法 治痢疾,痛经,失眠等。用量:6~15g。
别名 龙须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酸,性平,气香。清热凉血,润燥除痰。
主治用法 治外伤性眼角膜炎,结膜炎,淋巴结炎。用量:9~21g;外用适量。
性味功效 种子、瓜皮:味甘,性微寒。瓜皮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种子清热化痰,消痈排脓。
主治用法 种子:治肺热咳嗽,肺脓肿,阑尾炎。瓜皮:治水肿,小便不利,急性肾炎性水肿。用量:15~30g。
别名 西瓜翠、西瓜皮。
性味功效 中果皮味甘、淡,性寒。清热,解暑,利尿。
主治用法 治暑热烦渴,浮肿,小便不利。用量:9~30g。
别名 甜瓜。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寒。祛火败毒,健胃,止渴生津。
主治用法 治痔疮肿毒,漏疮生管,脏毒滞热,流水刺痒。外用煎水洗。
别名 青瓜、胡瓜、王瓜。
性味功效 黄瓜:味甘,性寒;清热利尿。黄瓜藤:味苦,性平;消炎,祛痰,镇痉。黄瓜霜:清热消肿。
主治用法 黄瓜:治烦渴,小便不利;外用治烫火伤。黄瓜藤:治腹泻,痢疾,癫痫。黄瓜秧:治高血压,用量:15~18g。黄瓜霜:治扁桃体炎。外用适量,点眼、吹喉或撒布。
别名 金瓜、番瓜、北瓜、窝瓜。
性味功效 种子味甘,性温。驱虫。
主治用法 治绦虫病,血吸虫病。用量:60~120g。
性味功效 全草活血调经,舒筋通络,化痰消瘰。
主治用法 治月经不调,关节酸痛,手脚萎缩,瘰疬。用量:9~15g。
别名 五叶参、七叶胆、甘茶蔓。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性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降血脂,抗衰老。
主治用法 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热咳嗽,高脂血症,传染性肝炎,肾盂肾炎,胃肠炎。用量:15~30g,水煎服;3~6g,研末;或泡茶饮。
别名 抽葫芦、壶芦、蒲芦。
性味功效 果皮及种子味甘,性平。利尿消肿。
主治用法 治水肿,腹水,瘰疬。用量:15~30g。
别名 棱角丝瓜。
性味功效 丝瓜络:味甘,性平;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叶:味苦、酸,性微寒;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种子:味微甘,性平;清热化痰,润燥,驱虫。藤:味甘,性平;通经活络,止咳化痰。根:味甘,性平;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丝瓜络:治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肿。叶:治百日咳,咳嗽,暑热口渴;外用治创伤出血,疥癣,天疱疮。种子:治咳嗽痰多,蛔虫病,便秘。藤:治腰痛,咳嗽,鼻炎,支气管炎。根:治鼻炎,副鼻窦炎。用量:丝瓜络、叶9~15g,种子6~9g,藤30~60g,根15~30g;外用适量。
别名 水瓜。
性味功效 丝瓜络:味甘,性平;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叶:味苦、酸,性微寒;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种子:味微甘,性平;清热化痰,润燥,驱虫。藤:味甘,性平;通经活络,止咳化痰。根:味甘,性平;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丝瓜络:治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肿。叶:治百日咳,咳嗽,暑热口渴;外用治创伤出血,疥癣,天疱疮。种子:治咳嗽痰多,蛔虫病,便秘。藤:治腰痛,咳嗽,鼻炎,支气管炎。根:治鼻炎,副鼻窦炎。用量:丝瓜络、叶9~15g,种子6~9g,藤30~60g,根15~30g;外用适量。
别名 凉瓜、癞瓜。
性味功效 果:味苦,性寒;消暑涤热,明目,解毒。种子:味苦、甘;益气壮阳。根状茎:味苦,性寒;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热病烦渴,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糖尿病,痈肿丹毒,恶疮。根状茎: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叶:治胃痛,痢疾肿毒,鹅掌风。用量:瓜、根、叶60~90g;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搽患处。
别名 木别子、漏苓子。
性味功效 根、叶、种子味苦、微甘,性寒;有毒。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化脓性炎症,乳腺炎,淋巴结炎,头癣,痔疮。用量:1~1.5g;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涂患处。本品以外用为主,内服宜慎。
别名 洋丝瓜。
性味功效 果实、嫩苗,味甘,性平。理气和中,疏肝止咳。
主治用法 治消化不良,胸闷气胀,呕吐,肝胃气痛,气管炎,咳嗽多痰。
别名 老鼠拉冬瓜。
性味功效 根味甘、苦、微涩,性寒。清热除湿,消肿,化痰散结。
主治用法 治结膜炎,疖肿,咽喉炎,腮腺炎,淋巴结结核,淋病,胃痛,腹泻,赤白痢。用量:15~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深部脓肿,各种疮疡。
性味功效 根、叶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消食化滞。
主治用法 治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脘腹胀闷,毒蛇咬伤。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果实味甘、微苦,性寒。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主治用法 治肺热咳嗽,胸痹,结胸,消渴,便秘,痈肿疮毒。用量:9~20g。
别名 老鼠拉冬瓜。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苦,性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用法 治咽喉肿痛,结膜炎。外用治疮疡肿毒,淋巴结结核,睾丸炎,皮肤湿疹。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根、叶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性平。清热,镇痉,解毒。
主治用法 治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淋证,小儿高热抽筋。用量:9~15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散血子。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 治中暑发热,肺热咳嗽,咯血,淋巴结结核,血瘀腹痛。外用治扭伤挫伤,骨折,烧、烫伤。用量:6~9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性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 治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内伤瘀血,闭经,肝脾肿大。外用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用量: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 治跌打肿痛。用量:15~30g,捣汁或浸酒服。
别名 四季秋海棠。
性味功效 全草味酸、涩,性凉。清热解毒。
主治用法 治蛇咬伤,疮疖。鲜花、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番木瓜、万寿果。
性味功效 果味甘,性平。消食健胃,滋补催乳,舒筋通络。
主治用法 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乳汁不足,风湿关节痛,肢体麻木,胃及十二指肠疼痛。用量:9~15g;鲜用,量不拘。
性味功效 叶、花味甘、淡,性微凉。
主治用法 叶:治跌打损伤。花:治肺结核。用量:9~18g。
别名 剑花、霸王花、霸王鞭、三角火旺、七星剑花。
性味功效 肉质茎及花味甘、淡,性微凉。花:清热润肺、止咳。肉质茎:舒筋活络,解毒。
主治用法 花:治肺结核,支气管炎,瘰疬。肉质茎:外用治骨折,腮腺炎,疮肿。用量:花15~30g,水煎服,或与猪肉煮汤当菜吃;鲜肉质茎外用适量,去皮刺,捣烂外敷。
别名 霸王树、山巴掌。
性味功效 全株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
主治用法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用量: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去刺捣烂敷患处。
别名 锦上添花。
性味功效 全草味苦,性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用法 外用治疮疖肿痛。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或叶味苦,性凉。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衄血,尿血,传染性肝炎,腮腺炎,疖肿,蛇虫咬伤。用量:15~30g。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活血止血,祛腐生新。
主治用法 治外伤出血。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根味苦,性温。健脾消食,滋补强壮,消肿。
主治用法 治痈肿疮疡,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虚弱消瘦等。用量:9~15g。
别名 茶花。
性味功效 根、花味苦、微辛,性寒。收敛止血,凉血。
主治用法 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外用治烧、烫伤,创伤出血。用量:6~9g;外用适量,研末用麻油调敷。
别名 油茶树、茶子树。
性味功效 根、茶子饼味苦,性平;有小毒。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根:治急性咽喉炎,胃痛,扭挫伤。茶子饼:外用治皮肤瘙痒;浸出液灭钉螺,杀蝇蛆;或以茶子饼适量投入粪坑中。
别名 广宁油茶、广宁红花油茶。
性味功效 叶味微苦、涩,性平。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外伤出血。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别名 茶叶。
性味功效 叶:味苦、甘,性微寒。子:味苦,性寒;有毒。根:味苦,性平。强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敛止泻。
主治用法 叶:治肠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肿,嗜睡症。外用治烧、烫伤。根:治肝炎,心脏病,水肿。用量:叶9~15g,外用适量,研末,加麻油调敷患处;根9~18g。
性味功效 叶味微苦、涩,性平。收敛,止血,消肿。
主治用法 治外伤出血。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岗茶、华柃。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淡、微涩,性凉。清热解毒,除湿敛疮。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感冒。外用治烧、烫伤,脓疱疮。用量: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调擦患处。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微涩,性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用法 治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口腔炎,支气管炎,水火烫伤。用量:根9~15g,外用适量。
别名 米碎木、蚂蚁木。
性味功效 叶味微苦,性平。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肺结核,咳嗽。外用治跌打肿痛。用量:叶9~15g,水煎服。外用鲜叶捣烂酒炒外敷。
性味功效 茎、叶味微辛、微苦,性平。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跌打肿痛。用量:6~15g。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羊咪树。
性味功效 茎皮、果实味涩、辛,性温。活络止痛,温中止泻。
主治用法 治风湿腰痛,跌打损伤,腹泻。用量:5~9g。
性味功效 根皮味辛,性温;有毒。解毒,消肿。
主治用法 治疔疮,无名肿毒。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不可内服。
别名 白毛桃、毛梨子。
性味功效 果:味酸、甘,性寒;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根、根皮:味苦、涩,性寒;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祛风利湿。
主治用法 果: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呕吐,烧、烫伤。根、根皮: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丝虫病,肝炎,痢疾,淋巴结结核,痈疖肿毒,癌症。用量:根、根皮15~60g;果适量,鲜食或榨汁服。
别名 阔叶猕猴桃。
性味功效 茎、叶味淡、涩,性平。清热除湿,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法 治咽喉肿痛,泄泻。外用治痈疮肿痛。用量:15~30g。外用鲜叶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别名 米花树、山枇杷。
性味功效 根、叶味微苦,性凉。清热解毒,止咳,止痛。
主治用法 治风热咳嗽,风火牙痛。外用治烧、烫伤。用量:根9~15g,水煎服。外用叶研粉调香油或用药膏外搽患处。
别名 扫把枝、铁扫把。
性味功效 全株味辛、苦、涩,性凉。祛风除湿,解毒利尿,止痛止痒。
主治用法 根:治感冒高热,黄疸性肝炎,胃痛,肠炎,风湿关节痛,脚气病,膀胱炎,小便不利。全株:外用治湿疹,皮炎,天疱疮,脚癣。叶:治毒蛇咬伤(鲜叶适量,捣烂外敷伤口周围),烧、烫伤(干叶研末,调茶油涂患处)。用量:根15~30g,水煎服;全株外用适量,煎水洗。
别名 水榕、大蛇药。
性味功效 树皮、叶、花蕾味苦,性寒。清暑解表,祛湿消滞,消炎止痒。
主治用法 花蕾:治感冒发热,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根:治黄疸性肝炎。树皮:外用治烧伤,麻风,皮肤瘙痒,脚癣。叶:外用治急性乳腺炎。用量:花蕾9~15g,或作凉茶配料;根15~30g;树皮、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或煎水洗。
别名 香桉。
性味功效 叶味苦,辛,性温;无毒。
主治用法 治痢疾。治疮疖、皮肤诸病及风湿痛:外用煎水洗。用量:10~25g。
别名 风吹柳。
性味功效 叶味辛、苦,性温。防腐,杀虫。
主治用法 治风湿病,皮肤病:煎水洗患处。并用作引赤防腐药。又作农药及灭蛆、孑孓药。
别名 桉树、蚊仔树。
性味功效 叶味辛、苦,性平。疏风解热,抑菌消炎,防腐止痒。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肠炎,痢疾,丝虫病。外用治烧、烫伤,蜂窝织炎,乳腺炎,疖肿,丹毒,水田皮炎,皮肤湿疹,脚癣,或用于皮肤消毒。用量:干品9~15g(鲜品15~30g),内服不宜过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别名 鸡矢果。
性味功效 叶、果味甘、涩,性平。收敛止泻,消炎止血。
主治用法 叶、果:治急、慢性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鲜叶:外用治跌打扭伤,外伤出血,臁疮久不愈合。用量:叶、果25~50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别名 岗棯。
性味功效 根、叶味甘、涩,性平。果:补血、滋养、安胎。叶:收敛止泻,止血。根:祛风活络,收敛止泻。
主治用法 根:治急、慢性胃肠炎,胃痛,消化不良,肝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异常子宫出血,脱肛;外用治烧、烫伤。叶: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痢疾;外用治外伤出血。果:治贫血,病后体虚,神经衰弱,耳鸣,遗精。用量:根、叶、果15~30g,根、叶外用适量。
性味功效 枝叶味酸、涩,性平。涩肠止泻。
主治用法 治久泻不止。用量:15~30g。
别名 赤楠。
性味功效 根、叶味甘,性平。清热解毒,利尿平喘。
主治用法 根、根皮:治浮肿,哮喘。外用治烧、烫伤。叶:治瘭疽,疔疮,漆疮,烧、烫伤。用量:根、根皮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根、根皮研末,调茶油涂患处,鲜叶捣烂敷患处(疮疽),或煎水洗患处(漆疮),或用干叶研粉,调茶油涂患处。
别名 水蒲桃。
性味功效 根皮、果实味甘、涩,性平。凉血,收敛。
主治用法 治痢疾,腹泻:果实15~30g,水煎服。治刀伤出血:鲜根皮捣烂外敷,或根皮研粉撒敷。
别名 野锦香。
性味功效 根味涩、微酸,性平。消肿解毒,收敛止血。
主治用法 治产后流血不止,月经过多,肠炎腹泻:根30g,水煎服。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疡溃烂:鲜叶捣烂外敷,或用叶研粉撒敷。
性味功效 根清热利湿。
主治用法 根治小儿惊风。全株治痢疾。
性味功效 根、叶味苦、涩,性凉。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主治用法 治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撒患处。
别名 罐罐草。
性味功效 根、叶味甘、酸、涩,性平。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
主治用法 根:治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叶: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用量:根30~60g;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别名 铺地菍、地茄子。
性味功效 根味甘、涩,性平。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补血止血。
主治用法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肠炎,痢疾,肺脓肿,盆腔炎,子宫出血,贫血,带下,腰腿痛,风湿骨痛,外伤出血,蛇咬伤。用量:30~60g。
别名 肖野牡丹、白爆牙郎。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酸、涩,性微温。解毒收敛,消肿,消积滞,止血,止痛。
主治用法 治痢疾,外伤出血,消化不良,肠炎腹泻,便血,月经过多,带下,牙痛,疮疡溃烂。用量: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绞汁涂或研末敷。
别名 铺地莲。
性味功效 全草味甘、涩,性平。消肿解毒。
主治用法 治痢疾,口疮,疖肿,毒蛇咬伤。用量: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敷。
别名 红爆牙郎、红毛菍。
性味功效 根、叶味涩,性平。收敛止血,止痢。
主治用法 治腹泻,月经过多,便血。外用治创伤出血。用量:9~30g;外用适量,干叶研粉撒患处。
别名 仰天钟、金香炉。
性味功效 全草味淡,性平。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用法 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疡,肠炎,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小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阑尾炎,毒蛇咬伤,疔疮疖肿。用量:15~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性味功效 全草味涩,性温。清热,收敛止血,止咳,抗癌。
主治用法 治细菌性痢疾,肠炎,虚咳,咳血,小便失禁,白带过多,肺结核咯血,鼻咽癌,乳腺癌,慢性支气管炎。用量:9~15g。
别名 铁高杯。
性味功效 全草味辛、苦,性微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湿。
主治用法 治痢疾,痔疮出血,小儿阴囊肿大。用量: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别名 野海棠、叶下红。
性味功效 全株味甘、微酸,性温。益肾调经,活血补血。
主治用法 治病后虚弱,贫血,脾胃虚弱,带下,不孕症,月经不调。用量:15~3 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别名 桑勒草。
性味功效 全草通经活络。
主治用法 治跌打肿痛,目生翳膜。用量: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别名 留球子。
性味功效 种子味甘,性温;有小毒。杀虫,消积,健脾。
主治用法 治蛔虫腹痛,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用量:3~9g;或取仁炒热,儿童每岁1粒,成人10~15粒,空腹1次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