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杏林耕耘五十载
——记名老中医陈达光

医家小传

陈达光(1915—1992),原名陈(秉)源,别名陈焕祯,原广东省四会地豆镇东和乡(现邓寨村委会)旧沙巷村人,1978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幼年丧父,陈达光时年6岁,靠其母过阜打工寄钱供养,幼年的艰苦生活让陈达光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德。陈母出行远洋前把陈达光送进乡间私塾读书,8年的私塾学习,让陈达光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使其在后来精研历代医学典籍文献过程中具备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父亲的早年病逝,使年少的陈达光萌发了“学成医术,救死扶伤,服务乡梓”的想法。1935年至1938年他在四会县(现四会市)师从民国初年南粤名医吴佰明中医师学习中医。陈达光自幼勤奋好学,治学严谨,学医阶段时局动荡,教材难买,他惜书如命,所学经典书籍均亲笔书抄后学习钻研,由于长年累月的文字书写让他练就了一手好楷书,遗物中保存的笔迹如今堪比书法家字帖。

出师后正是抗战时期,陈达光在家半农半医多年,1942年至1946年受雇于家乡商铺司账兼职行医。由于中医技术取得当地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就医者日众,于1947年开始在四会东和广生堂专职坐堂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3月正式在东和乡沙巷市开设个人诊所,在此期间,陈达光通过考试正式取得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1953年7月颁发的中医师证书(卫生部中字第12026号),1956年初响应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在地豆塔崀健民诊所工作5个月后,于1956年6月调到四会县地豆中心卫生院(时称地豆卫生所)继续中医临床工作到1984年4月退休(期间曾在四会县卫生学校兼职讲课,曾任联诊所主任、区卫协会副主任、县医学会中医委员、四会县地豆公社委员会委员,1981年当选为四会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在四会县地豆中心卫生院(当时与四会卫校合署)工作期间,经常学习到深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已有意识地利用单位奖励的录音机,在夜深人静时为晚辈录制中医讲课录音(其后人保存至今并转制成MP3格式)。他博览群书,业务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同时态度谦虚、学术包容,他的学习精神给后辈带来了很好影响。他经常向医学同仁请教学习,与同仁一起交流学习技术经验,曾经和同仁集体轮流背诵经典章节,此事在当地医疗界成为美谈。

陈达光勤奋学习,业务理论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患者认真负责,态度好,诊疗细心,服务周到。患者邀请出诊,不管白天或黑夜,炎热寒冻,不管路有多远有多崎岖,他从不推却,从不说艰苦。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中医师这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其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与爱戴,同时他在中医药领域突出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1978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其学术继承人陈楠生、陈更生(曾将其当年所创“化石散”发展成“化石胶囊”)结业出师后一直在四会从事中医服务,在四会及周边地区享有极高知名度,群众口碑好,其孙辈学术继承人(陈志成、潘家威)亦服务于四会医疗单位,将其活血祛瘀法分别在恶性肿瘤及重症医学领域治疗上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陈达光退休当年正值四会镇卫生院改建四会县中医院,应当时县卫生局要求,陈达光受聘四会县中医院服务3年,正式退休在家后,每日上门求医者亦络绎不绝,陈达光从来都是一一耐心服务,纵使1990年自己已患上肺癌,仍旧让每一位上门患者尽得良方,药到病除,他把自己中医技术的光和热发挥到了生命的最后。

学术精华

一、在治疗尿路结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陈达光认为:正常泌尿是由于膀胱的气化,所谓“气化则能出焉”,而膀胱气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肾脏,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有司理全身气化水液的功能。《中藏经》载:“虚伤真气,邪热渐深,结聚成砂,犹如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丹溪心法》则指出:“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指出了肾虚而致的膀胱气化不利,泌尿机能的亏损为尿石形成的内在因素。当机体泌尿系统的机能代谢失常,气化不利,抗病能力下降,则致病因素(所指邪)得以乘虚而入,则所谓“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之理。其时,或因气化不利而郁滞,或因感染而湿热蓄积,均可能导致尿液的理化状态改变,尿中晶体与胶体的平衡失调,晶体生成超过其饱和状态,或维持尿液成为过饱和状态的物质消失或减少,或由于感染而致的炎症产物,菌体及脱落上皮等杂质,均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形成结石。小者如砂为砂淋,大者成石为石淋。如热邪进一步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可伴有血尿而成血淋。气机不利,“不通则痛”,轻者腰部隐痛,重者腰痛如折,引至小腹而呈绞痛。若湿热蕴于膀胱重者,可出现少腹疼痛,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1974年陈达光按上述医理选用加减排石汤及排石八正散对15名结石患者实施治疗,均先后排出了结石,取得上佳疗效。陈达光曾云:“方中金钱草为历代治疗石淋要药,海金砂、石韦、车前子亦为通淋利湿主药,四药共用,有相互协同作用,再配通草宣通利水,鸡内金与金钱草同用,实为化石通淋佳品,故此方具有通淋排石之功。”

二、对活血祛瘀法的灵活运用

温病学专门研究急性热病,陈达光对《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和《时病论》等温病经典研究透彻,应用其区分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得心应手。他在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很多病都离不开“瘀”,认为“无瘀不痛”“无瘀不结”,在治疗上一定要“活血祛瘀、软坚散结”。他认为活血祛瘀法是中医学治疗血瘀的一个独特疗法,属于理血法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治疗经验。

陈达光认为活血祛瘀法记载于古代的医药学著作并一直有所发展,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对于血瘀的辨证治疗,其理论和可贵的经验有必要进一步的学习和钻研,新中国成立后他对活血祛瘀法进行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其治疗和疗效原理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加以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其对瘀血的病理变化、临床重点表现和活血祛瘀法的临床应用有过精辟的论述:

1.血瘀形成的病理变化

祖国医学认为:血液的正常循环是在心、肺、肝、脾等脏器的相互合作下进行的。脾是血液生化之源,血液生成靠脾对精微物质的吸收与运送。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循着经脉运行不息(心主血液),使经脉之血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吸清呼浊,将血中废物排出体外,将吸入的新鲜空气注入血中,再循经脉运行温养全身(肺朝百脉)。同时还受肝气疏泄作用和蕴藏,调节血量功能的影响(肝藏血)。在脾的统摄作用下运行脉中而不外溢(脾主统血)。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血的病理变化,出现血虚、出血或血瘀。

另外,气血是脏腑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机能和物质基础。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以阴阳协调的方式构成完整的体系成为生命活动的根本环节,血靠气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到皮肉筋骨,所以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的说法,故凡气血本身的病理变化,如气虚、气滞、血虚、出血等或病邪侵袭机体干扰了气血功能,如受寒则凝结,血流不畅,热伤血络,血溢脉外,都会形成血瘀,此外跌打外伤,使脉络受损造成出血,如留存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妇女经行不畅,产后败血不尽等也是产生血瘀的常见病因。血瘀既是血的病理变化的产物,属一种病邪,血瘀形成后,反过来又影响脏腑的功能和全身气血的运行而产生各种病症,临床上称为血瘀证(或瘀血证),它既可单独成主证,又可兼见于其他证候之中。

2.瘀血的临床重点辨证

瘀血的临床表现是多方面的,具有普遍诊断意义的可归纳为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1)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有青筋紫斑。

(2)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暗黑、斑块、红肿、粗糙及蛛纹丝缕等。

(3)疼痛日久不消,痛处不移或有外伤史。

(4)胸腹肢体出现肿块(异常的增生组织),经久不消。

(5)脉来迟涩,是典型的血瘀脉,可兼见沉结细弦等脉,可作辨证参考。

三、活血祛瘀的临床应用

血瘀可由多种不同的病因或病理变化形成,它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为单一的,亦可为多方面的。而活血祛瘀法是一个总的治则,故临床运用应有种种不同,包括活血药单味应用,活血药复方应用,以及活血祛瘀法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

具有活血作用的中草药不下百种,常用的有三四十种以上,凡属此类药皆有活血这一共性,但亦各有对血瘀中某方面作用比较突出的个性。按历代医学文献记载和临床使用的经验与习惯,活血药分活血和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活血止血、活血凉血、活血消肿、活血通经、活血通络等,依其主要作用,临床常用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活血和血药:这类药经常作为活血祛瘀的基础药物,能增强各类活血药的效果。药性比较平和,还有补血作用,适用于较轻的血瘀证或其他症兼有血瘀表现,或血瘀兼血虚等,可防止活血伤正气。如当归、丹参、鸡血藤、川芎等。

(2)活血化瘀药:此类药即能疏通血脉,又能消瘀散结,活血祛瘀作用中等,一般血瘀证均可选用。如赤芍、当归尾、桃仁、泽兰等。

(3)破血逐瘀药:能攻逐停滞体内程度较重的瘀血,作用峻猛,多用于血瘀重证或有癥瘕肿块者,部分兼有止痛、消肿作用。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乳香、没药、皂角刺、延胡索等。

(4)活血止血药:除具有活血作用外,尚有止血作用,常用于外伤出血及其他血瘀症伴有出血者。如蒲黄、三七、血竭、苏木、茜草根等。

此外,有的尚兼有凉血去瘀(如大黄、西红花、紫草根等),活血通经(如王不留行、益母草等),活血通络(如牛膝、地龙、路路通等),种类繁多。

活血祛瘀法常与其他治法配合运用,如补血祛瘀法、益气祛瘀法、行气祛瘀法、温寒祛瘀法、清热祛瘀法、利水祛瘀法、软坚祛瘀法、消肿祛瘀法、祛风祛瘀法等,但临床上应用最广而又最重要的为以下几法:

(1)补血祛瘀法:活血化瘀药终究是祛邪药,有耗血的缺点,本法以活血化瘀为主,配伍补血药,既能加强活血化瘀效果,又能护血扶正。如桃红四物汤配地黄等用于治疗妇女血虚挟瘀所致的月经不调、有活血、补血、调经的功用。

(2)益气祛瘀法:是以活血祛瘀为主,配伍补气药。“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不利,补气则气充血行,利于血瘀消散。如补阳还五汤就是益气祛瘀的经典方剂,常用于治疗血瘀兼有气虚的半身不遂。

(3)行气祛瘀法:是活血祛瘀法与理气法的联合应用,即以活血祛瘀配伍理气药。“气行则血行”,气机通畅则血瘀易去。如治疗冠心病及肝胆症之肝区疼痛、溃疡病、泌尿系结石、盆腔炎等属气滞血瘀者多用。如膈下逐瘀汤配香附、枳实、乌药等理气药。

(4)温寒祛瘀法:用活血祛瘀药与温寒药配药,以温经散寒助血液流通、血瘀消散。一般血瘀症见冷痛、喜暖,脉沉迟者加入温寒药往往收效较快、代表方温经汤,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的月经不调,子宫虚寒不孕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5)清热祛瘀法:是活血祛瘀法与清热法的联合应用,以活血祛瘀药、清热药相配伍。热能煎熬血液成瘀,亦可伤血络使血溢脉外成瘀,而血瘀过久又可郁结生热,故瘀热互结颇为普遍,此法应用是使热去瘀易消。过去此法多用于热入血分,瘀热互结而见高热、神昏、谵语、皮下出血、发斑等,即前人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运用此法可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盆腔炎、肺心病等疾病。

四、对麻、痘、惊、疳四大证及重症患者亦有心得

陈达光孜孜不倦地对麻、痘、惊、疳四大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运用精深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掌握治疗四大证的要领,并用以治病救人。在他的《麻疹的治疗》录音中,有十分详尽的论述。首先讲述病因病理,然后特别指出要针对初起期、出疹期、收没期三个不同发病阶段,辨别麻疹的顺逆和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辨证施治,并分别列出在不同的情况下适宜运用的38条方法。

医案医话

医案1 泌尿系结石

江某,男,30岁,1983年8月初诊,西医诊断为肾绞痛,患者来诊时痛苦状,舌暗红苔腻,脉弦紧而数,尿频、尿急、尿痛,小便呈浓茶样血尿,B超检查提示:左输尿管上段结石,6mm×8mm,左肾液性暗区,患者平素体质强健,陈达光辨证考虑其为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气机郁结、通降失利,从而导致不通则痛,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消石、行气利水。处方:八正散加金钱草、苎麻根、玉米须、鸡内金。连服10剂(每天服1剂,煎2次服)。

患者所患结石于第9天排出,8月20日二诊,脉平和,舌淡红,苔薄白,因患者左肾还有液性暗区(积液),按上方加黄芪、茯苓,嘱再服10剂,于9月1日复查B超,原液性暗区(积液)已消失。

医案2 血虚(经血不收)

郑某,女,47岁,中学教师,1980年9月初诊,诉月经过多2年余,每月来潮2次,周期15~20天,每次持续时间8~10天,经色淡红,夹有血块,末次月经8月28日,经常头目眩晕,胃纳差,睡眠多噩梦,月经前后面部浮肿,患者身体虚胖,面色黄白,舌淡白,脉细沉弱。诊断:绝经前血虚,经血不收。辨证为气血两虚。以补气健脾,养血涩血治则,处方:归脾汤加何首乌、大红参、川续断、炒艾叶,服5剂。

9月13日二诊,患者月经已彻底干净,头晕、睡眠有所好转,舌淡白、脉细弱,效不更方,嘱按原方再服五剂,9月18日三诊,患者无头晕,浮肿不明显,舌淡白,脉仍细弱。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大红参10g、何首乌30g、花生衣10g、炒山药20g、阿胶15g,按上方服10剂,患者月经周期已经正常(28~30天1次,持续5~7天)经量正常,面色红润,脉平和,淡红舌,薄白苔。

医案3 幼儿高热

1964年1月4日,四会威整白石村2岁幼儿彭某荣高热,大汗肢厥,昏迷抽搐,到院就医,西医诊断为“中毒性肺炎”。治疗1天未见好转后请陈达光会诊。他诊为“热入阳明气分、肝风内动”,用清阳明热平肝风之法,拟用白虎汤合余氏羚钩汤加减,治疗3天,热退抽止,转危为安,好转出院。

(陈更生、陈志成 整理) /17YzNY6zqw1ujj7HmYHP4GDmpTnVo3KWBdVhtD4xXSB2ke8hGz7FJD8GbWFQq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