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悬壶济世清名传
——记名中医何桐生

医家小传

何桐生(原名何凤照)原肇庆市新兴县第二区东利乡布填村人,广东省名老中医。1895年出生,1967年因病在肇庆专区医院逝世,享年71岁。

幼年的何桐生在新兴县长大,由于父亲是私塾教师兼乡村医生,何桐生8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在私塾读书,课余的时候就在旁边观摩父亲为村民诊治而修习中医。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上看到乡村缺医少药和群众被病痛折磨的情景,幼年的何桐生立志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医生。他刻苦学习,在当时乡村里读书的青年并不多的情况下,他坚持在私塾读书一直到17岁。期间经常跟随父亲出诊以及习读父亲收藏的医学书籍,为他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基础。

20岁的何桐生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肇庆市正东路仁生堂药材店,成为店里的雇员。和农村相比,城市药店里琳琅满目的中药材,以及更多医技高明的中医师傅,打开了何桐生在中医方面的视野,激发了他学习中医、中药的浓厚兴趣。在店里当学徒期间,他虚心向店里的中医老师傅们请教,从普通药工开始做起,边工作边潜心学习中医,中医学扎实的基本功逐步积累起来。

从医历程

有一天,一位妇人因严重血崩前来求医,正好当时仁生堂的坐堂医生不在,因患者已昏迷不醒,情况危殆,于是患者家属请求何桐生帮其诊治。在情急之下,何桐生二话没说立刻上前切脉诊治、开药方救人。在何桐生妙手医治下,患者转危为安。从此,何桐生医术高明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来找他诊治的患者越来越多。6年后,26岁的何桐生成为了仁生堂的坐堂执业中医师。

从成为执业中医的第一天起,何桐生就牢记父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诲:“要诚实做人,做医生一定要医德好,不能只为钱。”因此,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贫富他都态度和蔼,一视同仁。由于他医术精湛加上态度和蔼可亲,前来仁生堂找他看病的群众越来越多,何桐生的名字也在端州城以及周边的县、乡渐渐传开了。

抗战期间,仁生堂歇业,何桐生就迁往肇庆市的永祥春药店执业两年。

为了能帮到更多患者,1944年,何桐生在当时肇庆名中医云集的“医倌街”——麒麟街自设“桐生医寓”,继续为群众治病。

何桐生的医术日益精湛,留下了许多妙手回春的故事。曾经有一位患者来求诊,该患者于半小时前在另药材店买药自己煎服后,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患者由家人搀扶着急忙来找何桐生救治。何桐生观察患者情况后,立刻要来患者的另一服未煎中药翻开查看,顿知该服药是附桂八味汤,他将药剂中的附子放入口中尝服,立刻明白患者中毒的原因,于是马上让人找来旱通草根一把,榨汁让患者服下,患者随即恢复正常。何桐生见患者好转,分析说:“这附子还没有炮制过,加上你煎药时间不够,所以你出现了附子中毒症状,这种情况是相当危险的。”随后他还耐心地教患者以后应该如何煎药,患者和家属听后连连道谢。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战争不断,灾祸连连,群众生活清苦艰难,面对国难当头和群众的伤痛,何桐生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尽自己所能为群众治病。那时期,他一天最多时要看过百病号。对于很多生活困苦的群众,他常常不收诊金,甚至自己出钱送医送药。对于危急患者,他总是以救人为先。在麒麟街行医期间,曾经有位以拉黄包车为生的街坊的儿子突发白喉病,高热烦躁,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这位街坊当时在外拉车,并不在家。何桐生在听到周围群众的告急后,立刻上门为小孩医治,从诊断、取药、煎药到喂药,细心呵护,守候床边,直到让小孩转危为安才离开。晚上小孩的父亲回家知道情况后,把当天收入的钱送过来,何医生委婉拒绝,让他们把钱留着维持家用。小孩父母一边拱手致谢,一边称赞:“何医生是我儿子的再生之父母啊。”

为了及时诊治患者,平日里只要患者来到他的医馆,何桐生不管是正在吃饭还是正在做其他事情,都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立马为患者诊治。因此,在肇庆城区乃至附近高要等周边县市的群众,都知道麒麟街有个心肠好、医术精的何大夫。

为了救助战祸中的群众,当时的政府成立了带有慈善性质的广善堂方便医院,让穷苦老百姓能低价甚至免费看病。何桐生虽然自己已经开设医馆,名声在外,前来找他诊治的人络绎不绝,但一心要帮助穷苦患者的何桐生还是主动请缨,硬是挤出时间,在1944年和1950年在广善堂为群众看病整整两年。

1951年,何桐生来到高要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即如今的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任职中医主治医师,成为当时高要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学科的带头人。1954年何桐生当选为高要县(即如今的肇庆市高要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虽然医技出众,名气甚高,但何桐生医生为人随和忠厚,工作任劳任怨,与医院同事相处融洽,中医科的同事都把他视为老大哥,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中广受好评。

何桐生中医造诣深厚,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的中医诊治,尤擅治疗伤寒、哮喘、麻疹、痢疾、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等病症,其中他以猴子枣等药专治哮喘的验方刊登于《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该方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使许多哮喘患者解除了病痛之苦。由于何桐生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业绩显著,在1962年获得广东省首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在高要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何桐生的医学才华得以更大发挥。他除了继续在医院内坐诊为普通群众看病外,还带了不少中医徒弟。当时省市中医学院校每年都派不少的学生前来学习。对于虚心求学的后辈,何桐生从没门户之见,将自己的中医经验倾囊相授,业余还挤出时间为后辈上课传授中医知识,其中就包括后来也成为广东省名老中医的梁剑波等都曾师从何桐生学习中医。

何桐生悬壶济世,行医40多年留下的是无数治病救人、扶贫济民的感人事迹。在他影响下,有不少儿孙现在仍然奋斗在医疗战线上,延续着何桐生“救死扶伤,不为名利”的遗愿。 eWG7fJ1DUelrzn0PGRWcFk40IvyUhwitzFWU6rmI/2FMpueUSk9syeDC+yEiGT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