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注重特色中西结合
——李万逸骨伤科思维特点及临床经验

医家小传

李万逸,男,1955年11月生于广东罗定,出身于中医世家,中医骨伤科主任中医师,肇庆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骨伤科学科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分配到罗定县人民医院工作,于1984年4月调入肇庆市中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曾任肇庆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肇庆市中医院副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肇庆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肇庆市医学会副会长、肇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被广东省中医药局授予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全国骨伤科医院学术研究会授予中国骨伤科科技人才特别贡献奖。1998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名中医”称号,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01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李万逸廉洁行医,医德高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医事业,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刻苦学习,勤奋钻研,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伤科、骨折脱位的手法整复固定,颈椎病、腰腿痛、骨关节炎诊疗以及多发病诊治。担任《西江杏林》主编,多次参加省市级、全国以及国际性的专业学术研讨会,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级、市级项目课题多项,获肇庆市科技奖二等奖2项(第一作者),获肇庆市科技奖5项(参与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

学术精华

李万逸主任中医师从事骨伤科医疗工作35年,他认为中医药伤科历史悠久,是中国医学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随着工农业、交通事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骨伤科技术水平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中医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较为密切、较活跃的学科之一。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其各家学说,及时跟踪并掌握本专业疾病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有所继承、创新。治疗骨伤疾患,在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主张坚持先中后西、先闭合后开放,中西结合的治疗原则,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化医学技术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骨折脱位的手法整复固定。

李万逸对正骨手法整复研究十分广博,他认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归纳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成为后世正骨手法的基础。各种正骨手法是分解手法,善于应用这些方法,并在运用中有机的结合整复,则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整复前给以安全有效的麻醉,有利于整复。手法时要细致轻柔,勿用暴力。持续、稳、准而有力,以不引起患者的痛苦为准。手法适宜,又及早完善的整复,治愈快,功能恢复佳。迟迟未能得到满意的整复,则恢复慢,且可遗留残疾。就医过晚,手法不当,手法粗暴或无计划地反复多次施用手法,既可造成患者的更大痛苦又可能增加骨与组织的损伤,所以手法至关重要。骨折整复后应根据外固定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来选择。比如夹板局部外固定,适用于一般骨干骨折,如骨折部软组织较多,肌肉拉力强的股骨干骨折,不稳定的胫腓骨干骨折,则应以夹板局部外固定结合骨牵引固定。局部外固定后,抬高患肢并观察肢端血运。李万逸主张骨折复位局部外固定四日内每日将夹板布带放松一点,保持一厘米左右的上下移动度,以后每日将布带紧一点。两周后肿胀消退,骨折断端即可稳定下来。

二、骨伤科制剂研发工作。

李万逸认为骨伤科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学科,在药物治疗方面有众多的汤剂、丸散膏丹等良方妙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带领骨伤科团队,通过挖掘、总结、整理出有效验方,创制了伤科祛瘀片、愈伤接骨片、乌芪舒筋通络片、壮腰健步丸、伤科一号跌打粉、伤科二号跌打粉等骨伤科系列制剂应用于临床,填补我市空白,疗效良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其中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伤科祛瘀片获2004年度肇庆市科技奖二等奖,补益肝肾、接骨续筋促进骨折愈合的愈伤接骨片获2011年度肇庆市科技奖三等奖。

三、中西医结合处理多发伤骨折

在处理多发伤的骨折中,他认为应仔细地分析伤情,按照“急则治标”的原则,排列好处理顺序,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以轻重缓急而有序地进行救治。如交通事故伤员中,颅脑损伤占很大比例,不少严重颅脑损伤伤员就诊时处于重危状态,应对症使用甘露醇及激素等药物,以缩减脑容积,缓解脑疝对脑干的压迫,在有条件时即行CT检查,明确血肿情况,即行手术等对症治疗。

多根肋骨骨折常合并肋间血管或肺部损伤致血胸、气胸,特别是张力性气胸伤员得不到及时抢救会很快死亡,治疗上尽快降低胸腔压力恢复胸腔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是抢救气血胸的有效措施之一,开放性气胸应尽快关闭创口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控制大出血是急救的紧急措施,制止外出血的有效办法应是加压包扎,同时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再行病因处理。内出血多见于胸腹腔出血,应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紧急手术探查止血。

对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者宜先纠正休克,然后根据创伤及骨折程度处理。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手术时应进行严密的监护,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做到低创、低失血,内固定力求简单有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创面较少,污染较轻,骨折稳定性较好的开放性骨折,采用局部麻醉下进行清创闭合伤口,通过手法复位固定处理,能减少局部损伤和感染,减少手术危险,降低并发症。股骨骨折,肢体的多段骨折及关节内移位骨折,由于内固定容易获得解剖复位,平素健康,经积极抗休克或施行脏器损伤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心肾功能正常等无形成危险者,可考虑早期骨折内固定术。其他闭合性骨折,大部分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也能达到复位要求和骨折良好愈后的目的。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术后间隙感染

腰椎间盘术后患者在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又突然出现腰背痛及下肢痛,血沉增快,应考虑术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其病程长,恢复慢,治疗周期较长,或因其他诱因引起并发症,是临床棘手的问题。

主要治疗措施:

(1)予以腰围固定,静卧休息。

(2)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症状明显者以静滴,减轻后改为口服。

(3)辨证内服中药:早期腰背痛剧烈,纳差,口干口苦,烦躁,舌质暗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弦者,选用加味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以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处方:黄柏15g,苍术10g,牛膝15g,生薏苡仁20g,羚羊角骨20g,银花15g,蒲公英20g,地丁20g,赤芍15g,延胡索15g,乳香10g,甘草5g。若腰背及下肢疼痛明显缓解,血沉正常,神疲气弱,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以益气血,补肝肾,祛风通络止痛,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桑寄生20g,杜仲15g,狗脊15g,党参15g,白芍15g,何首乌20g,延胡索15g,乌梢蛇15g,川续断15g,炙甘草5g。

治疗腰椎间盘术后间隙感染,李万逸认为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和对症及支持疗法,同时应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病期,为热毒壅盛,聚留于筋骨,经络阻塞,治宜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后期患者气血及肝肾亏损不足,以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为主。多年来,经他治疗的腰椎间盘术后间隙感染都取得较好效果,免除患者再手术的痛苦。

医案医话

医案1 骨折术后发热

黄某,男,34岁,司机,因车祸伤致左侧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于1993年7月30日入院行骨折切开复位髓内针加钢丝捆扎内固定术。术后低至中等度发热5天不退,唇红面赤。查体见左侧大腿肿胀,有压痛,伤口无渗液,无潮红,无波动。X线检查骨折对位及内固定良好。血常规检查正常。诊断为左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热,辨证属气滞血瘀,积瘀化热。治以行气活血,清热消肿止痛。方选清骨散加减:银柴胡、胡黄连、秦艽、地骨皮、知母、青蒿、牛膝、乳香各10g,赤芍、桃仁各15g,三七6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进药3剂,发热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再进5剂,无发热,左大腿无肿痛,伤口愈合良好。

医案2 手法复位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内固定钢板弯曲螺丝钉断裂骨折畸形

陈某,男,42岁,司机。于1995年7月6日因车祸伤致右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第2天在本市某医院行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术。2个月后下床活动发现骨折部向外凸起,患肢短缩,局部疼痛,经该院诊治X线片为钢板弯曲,螺丝钉断裂,骨折严重畸形,需要手术取出钢板螺丝钉后继续行内固定处理。其家属及患者皆惧。遂于1995年9月12日转来诊治。检查见右下肢外旋,大腿中段外侧皮肤纵向切口瘢痕长约16cm,皮温正常,局部向外,凸起明显,肿胀,压痛,异常活动不明显,较健侧短缩3cm,肢体功能障碍,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X线照片显示右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加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钢板中段弯曲,骨折远端3枚螺丝钉断裂,1枚松动,骨折部向外呈35°,无骨痂生长。

治疗: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持续拔伸牵引患肢10分钟,术者立于患侧,右前臂放在骨折远端内后侧,左前臂放在骨折突起处,双手指交叉对握,左前臂向内后,右前臂向前缓缓用力相向推压,致畸形消失后,于大腿骨折处凸部及内侧之远近端加垫夹板外固定,患肢置托马氏架上维持胫骨结节骨牵引处理。手法复位固定经X线照片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弯曲钢板基本复原。中药内服药物以行气活血,补肝肾,壮筋骨,益气血为主,药用黄芪20g,党参15g,白芍15g,三七10g,丹参15g,川芎10g,续断15g,杜仲15g,自然铜15g,骨碎补15g,何首乌30g,牛膝15g,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内服。经治疗两个半月后,X线照片检查,骨折无移位,有明显骨痂生长,双下肢等长,去骨牵引,带夹板下床逐渐进行功能锻炼。8个月后骨折达骨性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而康复。

医案3 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膝骨痹证

董某,女,68岁,2015年5月20日初诊,患者自述双膝关节无明显诱因疼痛3月余,双膝关节疼痛重着,遇寒湿天气加重,恶风寒,怕冷喜暖,夜间及晨起痛甚,活动后好转。伴有畏寒,肢体困重。查体:双侧膝关节有磨响,压痛,活动度减弱。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缓。DR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改变,骨赘形成。中医诊断属膝骨痹,肝肾亏虚(寒痹)型,治宜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主,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桑寄生15g,桂枝10g,细辛3g,防风10g,秦艽15g,牛膝15g,白芍15g,苍术10g,防己6g,肉苁蓉15g,当归10g,白芍10g。水煎服,每天1剂。治疗中嘱患者多休息,配合口服舒筋通络片,温经通络外洗方中药熏洗,经治疗2周,疼痛渐缓解,双膝关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守上方继服五剂,症状缓解,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本案中李万逸老师认为患者年事渐高,肝肾亏虚,脾胃虚弱,肾虚不固,肝肾亏损,筋萎髓枯,筋骨松弛易动,加之长期劳损,气血不足,气虚不运,血滞经络,血虚不荣,经络失养则出现麻痹疼痛,久行而跛;卫外羸弱,营卫失和,六淫由表侵入经络,阻遏经气,不通则痛,不荣而痛,久之邪气由表入里,由腑入脏,使病情愈加缠绵难愈。治病机理主要体现在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邪引热3个方面。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症,中医称为“痹证”,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跌仆损伤,使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本案中李万逸以独活、桂枝、桑寄生、细辛、防风、秦艽、牛膝等补肝肾,益精血,使骨髓生化有源,配合本院制剂乌芪舒筋通络片、壮腰健步丸等治疗,体现了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着重改善患者的素体体质,标本同治,故取良效。

(区钰强、彭建 整理) eWG7fJ1DUelrzn0PGRWcFk40IvyUhwitzFWU6rmI/2FMpueUSk9syeDC+yEiGT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