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宏正,1948年6月15日生于广东省肇庆市,祖籍广东新会。从曾祖父辈起世代行医,为名老中医梁剑波长子。他耳濡目染,从小立志继承家学。自幼熟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经典。及长溯源而上,在父亲指导下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易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和古文献。从读高中起,每逢节假日便侍诊于父亲身旁,从事抄方临床实践,一直至高中毕业。
1968年,他下乡当知青,期间任肇庆市郊区下瑶乡医疗室医生,因医术出众而在四乡小有名气,来自市郊各乡及城镇的求医者不断。1970年9月被选送到市卫生学校中医班学习。1972年任肇庆市发电厂厂医。1975年调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任中医师。1990年任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门诊部中医科负责人,1991年被遵选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梁剑波教授学术继承人,从师学习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出师。1992年7月,调入肇庆市中医院任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93年10月任梁剑波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负责该中心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同年又取得广州中医学院大专毕业证书。由于业务不断拓展,收治的患者遍布全省各地及东南亚,社会和影响日益扩大。1995年,该研究中心被确定为肇庆市疑难杂病重点专科,梁宏正任该重点专科主任。1997年又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按省重点中医专科要求,亲自制订肾病医疗中心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如期完成了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并在2004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为广东省肾病医疗中心,他被聘兼任为该中心主任。期间在1998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同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名中医”称号。1999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授予“肇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200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004年晋升为内科中医主任医师。2012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2014年10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梁宏正传承工作室。201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2018年1月被遴选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与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和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肇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肇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肇庆市科技专家库专家、肇庆市医药卫生专家委员会委员、肇庆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等职务。
梁宏正历年来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长于著述,曾先后主编出版《随诊馀墨》《梁剑波学术研究》《临床中医家——梁剑波》(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梁氏经效方》等学术专著八部,在国家、省市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发表中医科普文章200余篇。积极进行科研立项和开展科研工作。主持《痫得安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获1995年肇庆市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抑阳转阴法治疗乙肝的临床研究》获肇庆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梁剑波学术思想辨证论治方法研究》科研课题,1998年通过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成果鉴定,并获1998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肾综固本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纳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1999年度立项科研课题。
他擅治癫痫、哮喘、抑郁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慢性肝炎、子宫肌瘤、小儿夏季热慢性前列腺炎等多种杂病。且注重临床疗效,刻苦钻研,善于总结、开创、进取。技术上精益求精,学有专攻,技有专长,医德高尚。历年医疗工作成绩显著,以业务技术好和优质服务深受广大患者好评。1996年起先后评为肇庆市“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和“最受欢迎医务人员”。所带徒弟均已成为省市名中医、各学科带头人、专家。
“愿为甘霖活万家,岂畏忙如转磨牛”“君臣佐使,精诚医道祐仁寿;神圣工巧,青囊秘术济苍生”。梁宏正,一名有着50余年医龄的老中医,50多年如一日,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医事业,怀着对卫生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发展中医事业,以精湛的医术造福广大患者,以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谱就了一名优秀中医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深受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梁宏正认为,中医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精华,故历代医家乃至近代名医,均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临床研究,此亦是治病必求于本的体现。梁宏正教授在继承父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50余年的临床实践,擅用归脾汤,巧用归脾汤,再次扩大了归脾汤的应用范围,他正式提出“归脾法”的学术思想,以“归脾”立法广泛应用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痿证、心脏病、五官病、虚劳、胁痛、胃脘痛、血证、儿科疳积、妇科闭经崩漏及其他杂病等多个领域,认为许多病症虽病因症状各殊,而归于脾病则一,故从调理脾胃枢机入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哮喘控制后,可实行扶正治疗。根据《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指导思想,常以参苓白术散、陈夏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加蛤蚧、海马、款冬花、苏子等以培土生金,实脾益肺。此外,还当注意虚中有实的情况,即脾虚内湿自生,须补而不雍;扶正不碍邪,滋而不腻。补中兼疏,方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方药的效果,如长期服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紫党、款冬花等。
慢性肾炎如长期水肿不消,有蛋白尿等症状,无论肾活检为何型肾病,若西医常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不理想时,均可从脾论治本病。因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营养物质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平素脾气散精归肺,入心化血,藏精于肾,病理上肾病及脾,脾失统摄精微之职,肾失开合,藏精失司,属于“水谷精微”的蛋白质则从尿排出,长期不能得到控制。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则现“诸湿肿满”之症。故从脾论治,先固后天,使脾运健旺,生化有权,输运水湿之功能复常,亦有助先天肾功能恢复,故能取得较满意疗效。临床上,可应用参苓白术散、实脾饮等加益母草、布渣叶、玉米须、山楂等治疗。如遇肾性贫血,可加海马、紫河车、蛤等血肉有情之品治疗。
心藏神,心主血脉,为血之府,心气推动脾胃生化之血循环全身以濡养周身脏腑及四肢百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外溢,以滋养心神,脾气充足,则血不离经,循于脉内,脾气虚衰,固摄无力,易致血行脉外,导致心失所主。故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则致心神失养;脾不统血,脉道不利,则致心气郁闭不通,可发生心悸、胸痹等心脏疾病,梁宏正教授在治疗这类情况时上多从脾论治,用方可予归脾汤加味辨证加减。
梁宏正教授认为痿证的病因虽和五脏相关,但和脾关系尤其密切。因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脾健运则水谷精微可转输濡养宗筋及四肢肌肉,使筋骨坚固,肌体壮实,运动自如。脾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无以散精而敷布周身,致皮肉筋骨枯萎,则发为痿证。痿证日久,病情缠绵,气血津液亏虚,则反过来加重脾虚。治疗上,此类痿证可从健脾入手,用方可予归脾汤、四君子、陈夏六君子类加减使用。
中医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生理、病理的复杂变化。五行辨证思想来源于五行学说,它是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用来识别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梁宏正教授在临床上善用辨证方法,认为适者为上。根据各种疾病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对于五官疾病的诊疗,他喜用五行辨治(隔一、隔二、隔三治法),亦即从脾论治。据五行辨证的理论,脾居中央土位,五官有病皆可影响到脾,治疗上皆可用“归脾法”作为治疗大法。
“归脾法”对于妇科病的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脾主统血,而女子一生以血为本,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故脾与妇科疾病关系密切。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就会出现月经量少、月经延迟、闭经、不孕等病。若脾失统摄,则可出现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妇科疾病,正所谓“土太过曰敦阜,土不足则卑监”。
梁宏正教授是肇庆市中医院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肾病科学术带头人,精研肾病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五之肾病”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疾病发生发展所产生的水肿病,又称为心水病、肝水病、肺水病、脾水病和肾水病,其源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主要归属于“正水”“石水”的范畴。“五之肾病”因其有别于其他水肿病分类和概念,是梁宏正教授对五脏水病的称谓,主要针对五脏水病终末期而言,是他历年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的体会,也是梁宏正教授主要的学术观点之一。由于五脏之间传变、阴阳的关系,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对应、络属关系,从而使五脏的传变疾病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其中五脏水,即心、肝、脾、肺、肾五脏有病所产生的水肿,以最终肾损害为趋归和预后。他认为五脏的水病,因心肺两脏居于上焦,身肿为主,腹大少见;而肝、脾、肾三脏都处腹中,居于中、下焦,所以都有腹水腹大的表现,这是五脏水病的区别。对于“五水”所致肾衰的治疗,梁宏正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点:①在症状上,除应熟知“五脏水”的各自症状外,还应认识其各自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系列临床表现,这对五脏肾病的鉴别诊断是有重要的作用的。②是注重原发病因传变中作用,采取对原发脏腑的恰当治疗,即截断其传变的疗法,如肝病及肾者,采用先治肝脏或肝肾同治,可望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③在五水治疗中,应当重视临床对症治疗,这是因为人是有机整体,标症治疗如对感染、出血、水肿、神昏、贫血、呕吐等等控制后,本病再缓图,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④在五之肾病的治疗上,应当配合药食同疗等方法,以增强和巩固治疗效果。
中医所谓的“神”大部分情况下是作为与“形”相对应的概念来加以阐释的,从广义来说是规律、是法则;狭义来说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梁宏正教授认为人神有先天有形和后天无形之神的区分,先天有形之神来自父母之精,后天无形之神来源于天地气味,此神乃气味相合生神,此神无形,无形为阳,亦称阳神。疾病致病无非气血津液、脏腑等有形物质和情志、思想等无形之物发生病变,有形之邪致病谓之“阴神虚”,无形之邪致病谓之“阳神虚”,以上两邪综合概括即梁宏正所认为之“神虚”。五脏和“神”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其中心为君主之官,是五神脏核心;肾、脾为后天之本,为神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肝、肺为魂魄之使,协调着神的功能。梁宏正教授认为临床上许多慢性病,疑难病均可从“神虚”进行论治,通过调“神”之法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病的基本功,在临床运用时也是缺一不可的。其中切诊主要是指“脉诊”,虽然排在四诊之末,但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梁宏正教授临床运用的脉诊方法,主要是传统脉法配合五行脉法,他将这两种方法糅合分析而做出诊断,具体包括定性、定位、定脏腑三方面:①定性。主要指通过脉诊定人体气血阴阳之盛衰,邪气之表里寒热:如左三部脉旺,则阴分旺,阴邪盛或阴分受邪;右三部脉旺,则气盛,或由气分受邪;脉大为实证,脉弱为虚证……②定位。通过脉诊定邪之部位,可有3种定法:一是按解剖部位定,二是按脏腑定位,三是按空间结构定位即用左右、上下、浮中沉来代表气化结构的定位。③定脏腑。“五行脉诊”以五行属性代替脏腑定位,这样在临床上以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代替脏腑之间病理关系,分析起来简单明了,更易理解。这也是梁氏隔一、隔二治法采取的主要依据。在诊病方面,梁宏正教授指出尤需要鉴别“独脉”,所谓“独处藏奸”。如双手寸部脉诊得浮而无力即为气虚,左心右肺,而为心肺气虚,此为传统脉法。但又诊得右关脉弱,即为脾气虚导致的土不生金,治宜培土生金,即五行脉法,通过补脾益气,宜实子宜母,防止子虚盗母气,即补脾气以充实心气,也即所谓隔一治法、双手尺脉无力,左尺候肾水,右尺命门火,考虑肾阴阳俱不足,但又诊得左寸脉浮,左寸候心,考虑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他经常说到“脉诊虽然重要,但可凭而不可持!”虽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但临床仍需全面综合、客观的分析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梁宏正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新兴起的临床男性病专科的学习。他认为男性病现代已成为独立学科,男性的生理特点和病理改变的特殊性是发挥中医专科特色治疗的广阔领域。他刻苦学习和钻研,开设专科门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男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对于慢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梁宏正认为,肾气亏衰,气虚血瘀为前列腺增生症的主因。基于此,他以补肾温阳、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取春泽汤温肾益气利水之意,以菟丝子、肉桂、牛膝补肾温阳;黄芪益气;炒穿山甲(现已禁用)、王不留行、泽兰、皂角刺、丹参、大黄活血化瘀,消坚散结;猪苓、泽泻利水导浊。诸药合用,随症加减,标本兼治,使肾气得充,气化畅利,瘀浊遂化,积消窍通,癃闭才能痊愈。临床上若能再配合中药灌肠、坐浴、按摩及理疗等综合疗法,则更臻全功。
梁宏正教授认为治疗疾病首先是明确疾病的名称,其次是辨清主要病因病机,最后是抓住主要证候,综合考虑形成相对固定的治法和方药,因为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但无论疾病如何变化,都有最基本的规律(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故治疗上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证方面他自称为“圆通派”,即不同疾病使用不同辨证,同一种疾病可使用一种辨证方法,也可数种辨证同时运用,即所谓“圆通辨证”。如何在临床上提高疑难杂病的疗效已成为临床医家的主要任务之一。他认为疑难杂病病机复杂,阴阳偏甚乖乱,常见寒热相兼,治疗这类疾病,应根据《黄帝内经》“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的原则。又如某些疑难杂病在病情进退中,有时出现无证可辨的阶段,这类疾病需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病因辨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若疑难杂病按常规治法,效果不佳时,可用特殊疗法以毒攻毒。总之,疑难杂病的辨证无固定模式,辨治思路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全过程中加以思索,采用相应对策,才能提高疑难杂病的治效。
医案1 呃逆
患者张某某,女,46岁,1991年6月1日初诊,患者原因不明呃逆半年多,终日气上喉呃逆不绝,声低而频,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见效果,近来更是形体消瘦,精神疲乏。经常彻夜难眠,气短心悸,目布红丝。呃逆时进食则呛,甚为痛苦。舌淡苔白,脉细弱,辨其为心脾两虚,胃失和降,前医或作肝郁或作痰食,治未及本,故而弗效。针对病因,法拟补益心脾,和胃降逆止咳,投予归脾汤合丁香柿蒂汤化裁,一以补益心脾,已治其本;二以温中降逆,以治其呃。处方: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2g,党参15g,炙甘草5g,枣仁12g,木香5g,丁香3g,柿蒂30g,代赭石30g,龙骨30g,沉香5g,大枣4枚,生姜3片,拟7剂,每天1剂,水煎服。
6月8日复诊:服药1周,呃逆渐平唯久久始有一二声,夜已能睡三四小时,精神好转,胃纳增加,舌脉尚无变化。既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14天。药后诸症悉除,身体亦有所改善。
[按语]《病因脉治》谓:“呃逆者,胃气不和,上冲作声,听声命名,故曰呃也。”本例患者呃声频频,声低而急,失眠心悸,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细审其症显属神经官能症,心脾亏虚,胃气失和原因,前医或作肝郁,或作痰湿,治未及本,故而不效。梁师针对其原因,运用归脾合丁香柿蒂化裁,一以补益心脾,以治其本,二以温中镇逆,以止其呃。故药投效现,呃解病除。说明治法多端,贵乎辨证。
医案2 慢性肾衰竭
患者姓名:王某某,男性,47岁。就诊日期:2016年08月12日。主诉: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疲倦、面色萎黄1年余。现病史:缘患者于1年余前出现颜面浮肿,继而出现双下肢浮肿,曾至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肾功能不全,此后反复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现症见:神清,精神疲倦,颜面部稍浮肿,双下肢轻度浮肿,偶有咳嗽咯痰,间有耳鸣,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无腹胀腹泻,纳可,眠差,二便正常。既往史:既往病史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睑结膜及口唇苍白,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舌淡暗,苔白,脉沉细。辅助检查,Crea:1000μmol/l,BUN:22.3mmol/L,CO:17mmol/L,UA:405μmol/L,血常规:HGB:67g/L。中医诊断:关格;证候诊断:三焦壅滞证、浊毒证;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治法:燮理三焦、益肾排毒。处方:燮理三焦方加减,藤梨根15g,炒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草果15g,石菖蒲15g,大黄10g,太子参20g,丹参20g,醋益母草20g,土茯苓20g,积雪草20g(7剂)。2016年8月20日二诊:诉乏力改善,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续守上方(7剂)。2016年8月30日三诊:诉乏力、纳差较前明显改善,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复查肾功能,Crea:845μmol/L,BUN:16.3mmol/L,CO:19mmol/L,UA:385μmol/L,血常规:HGB为70g/L,续守上方(10剂)。
[按]关格是指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临床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梁宏正认为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通道,体内湿浊毒邪十之七八由水液运载经水道而泄,水液流行,靠气之驱动,气机不畅,水液不流或缓流或泛滥,湿浊毒内困不泄而发溺毒之证,因而调理三焦气机是为治疗此证之大法。然气之不畅,有虚与实之别,当细分辨。本证多见虚实夹杂,补虚固本亦当重之。本例患者羁病日久,正气耗损,浊毒内留,深入厥阴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不通,水道不行,致上中下俱病,治则以调和气机,利湿泻浊。本例尿毒症患者,检查提示血肌酐已经明显偏高,但患者除浮肿、贫血外,间有耳鸣、咳嗽等,余无特殊不适,结合舌脉,浮肿、耳鸣均符合三焦辨证的观点,三焦不通,气化失常,水液停留则见浮肿;上焦气机不畅,清窍失养,邪毒内扰,则见耳鸣;结合梁宏正学术思想,予燮理三焦方加味,疗效佳。
医案3 失眠
患者莫某,女,42岁。2015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因失眠一年余为主诉求诊,自诉一年前发现慢性胃炎后渐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长期夜间睡眠3~4小时,时有头晕、心悸。曾辗转求医,前医多辨为心脾两虚,治以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效果欠佳,转求梁宏正诊治,望面色少华,中气尚足,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稍黄,脉见左关弦满应指,右关虚弱无力。证属血虚脾弱,土虚木旺。治宜以益气补血,健脾养神,疏肝解郁。方以归脾汤加减。药用归脾汤加柴胡10g,白芍1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合欢皮10g,夜交藤15g,浮小麦15g,丹皮10g。连服10剂痊愈。
[按]梁宏正重视脉诊,该患者心脾两虚而致不寐,然左关脉弦满应指,出现肝郁之相。肝之所以郁,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一为血少,不能养肝。盖肝之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患者因病思虑伤脾,长期用药克伐脾胃,既有脾胃中土虚弱致木气不得升而郁结,又有心阴血少不能滋养肝体。故使用归脾汤基础上。非加柴芍不得郁解,柴胡为厥阴之报使以升发诸阳。木郁得解,白芍柔肝敛阴,配以龙骨、牡蛎镇肝安神,合欢皮、与浮小麦、夜交藤解郁养血以助眠,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医案4 慢性前列腺炎
患者叶某某,男,21岁,就诊日期:2016年4月12日。主诉:尿频尿不尽,勃起功能障碍4年。现病史:4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尿不尽感,尿频,每日10余次小便,夜尿频,勃起欠佳,并伴疲倦乏力,耳鸣,间中腰痛,纳眠一般,小便色黄,大便可。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精癃。证候诊断:肝肾亏虚、下焦湿热。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治法:滋阴补肾清热祛湿,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味:药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12g,黄柏15g,牛膝20g,车前子15g,天台乌药15g,萆薢15g,莲子12g,灯心草10只,麦冬12g(5剂),另用益肾涤浊丸每次5g,每天3次,连用5天;2016年4月19日复诊,自觉上症较前改善,眠一般,处方:六味地黄汤加知母12g,黄柏15g,牛膝20g,车前子15g,萆薢15g,乌药10g,丹参15g,王不留行30g(5剂),中成药同上。2016年5月5日三诊,患者诉尿频尿不尽较前明显改善,继续守方(5剂),中成药同上。
[按]本案中患者夜尿频,尿不尽,同时伴耳鸣,脉沉细,尺脉明显,肝肾不足,无以固摄,肾精不能上乘,耳窍失养。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辨证考虑下焦湿热存在,符合肝肾亏虚、下焦湿热的症候,故处方以六味地黄汤为底,并予萆薢、车前子加强利湿,结合病史较长,舌尖偏红,加用莲子、灯心草清心经内热,从心论治,以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并予中成药加强益肾化浊,巩固疗效。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证明辨证准确,结合14年病史,久病多瘀,加用王不留行、丹参从瘀论治,并加用缩泉丸以固肾缩尿,改善症状,三诊复诊时疗效好,故继续守方。
医案5 手癣
患者梁某,女,59岁。就诊日期:2015年10月08日。主诉:手足皮损瘙痒、疼痛皲裂1个月。现病史:1个月前开始出现反复手足皮损瘙痒、疼痛皲裂,曾在当地门诊予口服药及药物外涂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近日反复,伴有头痛,口干,大便溏。体格检查:双手掌及指缝见皮肤角化脱屑、水泡,部分手掌皮肤肥厚、干裂、触痛。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鹅掌风(血瘀风燥、风湿毒聚),西医诊断:手癣。治法:活血行血、祛风除湿。
处方: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赤芍15g,丹皮15g,牛膝15g,丹参15g,黄芪20g,红花10g,防风10g,白鲜皮15g,川芎10g,蔓荆子10g,薏苡仁30g,上方7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本院制剂皮痒宁洗剂,稀释后外洗手足,每天1次。二诊:服药7剂,上症稍有缓解,仍有大便溏,前方合升降散、三七末,再服28剂。三诊:药已尽服,手足皮损明显好转,瘙痒、皲裂、疼痛均缓解,诸症悉除,1个月后随访,予上药巩固治疗。
[按]本案患者年过六旬,高年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故容易感受风湿毒之邪,邪气侵犯肌肤腠理,水湿流注肌肤,故见水泡;湿热下注,故见口干、便溏;风毒之邪侵犯肌肤,腠理开合失司,故见皮肤干裂、脱屑;久病必瘀,瘀血内阻,故病势缠绵,脉络不通,故见头痛。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涩均为体虚血瘀之佐证,诊断为血瘀风燥,风湿毒聚。治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桂枝茯苓丸改汤剂加味:桂枝、茯苓益气通阳利血;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丹皮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牛膝引血下行;黄芪、防风、白藓皮、蔓荆子以益气固表,疏风止痒;薏苡仁以健脾渗湿。全方共起活血祛风止痒、渗湿泄毒凉血之功,配合外用本院皮痒宁中药洗剂。二诊上症缓解,仍有便溏,乃邪毒郁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湿浊不降所致,予上方配合升降散升清降浊、散风清热;又考虑病患部位久病不愈,乃血瘀病势缠绵,方加三七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三诊药尽后手足皮损明显好转,皮肤渐复常色,瘙痒、皲裂、疼痛均缓解,余诸症悉除,予上药巩固收功。
医案6 鼻窦炎
梁某某,女,42岁。就诊日期:2018年01月05日。主诉:反复鼻塞流涕10年,再发1周。现病史:缘患者近10年来每逢感冒后即出现鼻塞流涕,多数以清涕为主,早晚明显,曾在外院检查提示“鼻窦炎”,予以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时轻时重,缠绵不能痊愈,1周前上症再作,现为求中医治疗而来门诊求治。刻诊见: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喷嚏流涕时作,多为清涕,鼻塞鼻痒以夜间明显,怕冷,伴有头痛,无口干口苦,食欲欠佳,夜寐一般,小便调,大便偏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中医诊断:鼻窒(阳虚卫表不固),西医诊断:慢性鼻炎,治法:温阳益气,固表通窍,处方:蜜麻黄10g,细辛5g,黑顺片5g(先煎),防风10g,桂枝5g,白芍15g,白术10g,大枣10g,炙甘草6g,通草10g,干姜5g,五指毛桃20g,上方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诉上症明显减轻,晨起有少许流涕、喷嚏,舌脉同前,守上方加荆芥10g再进7剂,后继以上方进退调理,随访基本稳定。
[按]鼻窒是指以长期鼻塞、流涕为特征的慢性鼻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明代医家薛己在《明医杂著》卷三中说:“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因肺开窍于鼻,若阳气不能上行,肺卫阳气失固则鼻窍不通而成此顽疾。此案中患者病程长达10年余反复迁延不愈,疲倦乏力、怕冷、涕清、便溏皆为阳气不足之表象,加之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皆为阳虚卫表失固之佐证,故梁师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为主方,既能温肾阳,又能解表寒、调和营卫,加白术、防风、五指毛桃乃合玉屏风散之意以益气固表。其中五指毛桃乃岭南地区常用草药之一,有“南芪”之称,与黄芪功用相似,可健脾补肺、行气利湿,在岭南地区因湿热偏盛,梁师常以五指毛桃代黄芪使用以避免惹湿化热之嫌,此为临证处方选药因地制宜的体现。另外再加通草可合细辛以通鼻窍,干姜以助附子温阳,整个思路非常清晰,经方与时方巧妙搭配,配伍严谨,用药精炼考究,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张晓娟、娄勍、谢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