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非常高兴为高旭东教授的新书写这篇推荐序。我与高老师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经常就企业管理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交流。高老师非常认同万华化学的管理实践和创新成就,认为其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看到高老师的书稿,结合万华化学的实践,我想分享对企业管理四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是企业树立高远目标的重要意义。高老师在书中提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很多,首先是要聚焦基本工作,做到守法诚实做生意,以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坚持稳健经营,从而保证企业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要努力追求卓越,包括以高远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如国外的索尼、丰田、特斯拉、苹果等,国内的华为、中石油旗下的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简称“东方公司”)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万华化学的实践也是以高远的愿景照亮团队前行的方向。万华化学的起点不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都在求生存,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少企业的经营极度困难,人才大量流失,可以说是处于破产边缘。经过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和创新,万华化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万华化学的变化从哪里来?除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除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长期坚持高远的发展目标是重要原因。2008年万华化学的愿景是创建“社会尊敬,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提出了零排放的环保理念。2024年3月开员工大会时,我说把“国际一流”改成“国际领先”。高远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凝聚团队的合力,培育团队的执行力,推动企业取得超预期的业绩。
二是长期持续不断提升企业能力的重要性。高老师指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正把企业能力培养放在了战略管理最为核心的位置,认为能力培养需要花时间、花资源,认为能力培养是有效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的基本条件。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全书12章内容中有5章用在了深入探讨企业五大能力(企业高管的领导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与使用能力,协调与整合能力,动态能力)的培养上。
万华化学的实践表明,把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是抓住了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都要聚焦和服务于能力培养,只有如此,制定战略才有基础,执行战略才有保障。前文讲过,万华化学长期坚持以高远的目标引领企业的发展,而其之所以能够不断实现高远的目标,就是因为进行了有效的能力培养,在企业能力培养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改革方面成效显著。比如,在技术创新方面,万华化学已经实现了从“MeToo”(跟随)到“MeBetter”(我更好)再到“MeOnly”(独家)的跨越。
三是勇于探索的重要性。高老师在书中很多地方分析了勇于探索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第十二章专门讨论了国企的战略管理,在第五章第四节讨论了国企企业家精神,倡导做一些“正本清源”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国的国企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更为有效的探索。
万华化学的实践表明,虽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但是只要勇于探索、善于探索,国企是可以搞好的,国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也是可能的。比如,很多国企认为在创新中很难做到“宽容失败”,结果是不敢创新,创新成效不大。而在万华化学,我们真正做到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又比如,很多国企认为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很不容易。而万华化学的实践之一是坚持市场化薪酬体系并注重公平公正,而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事业至上。
四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性。高老师在书中指出,企业战略管理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重视科学决策。比如,竞争战略不止一种,但是中国企业需要特别重视先行者战略、“低成本+差异化”战略、平台与生态战略,尤其是先行者战略。在中国教育、科技正在加速走向世界前列的背景下,它们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万华化学的实践也印证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万华化学的决策尊重三个规律:人性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尊重人性规律,就是用优良的文化弘扬人性光辉的一面,用好的制度约束人性的弱点,最终激发出人的潜能。早在1998年,万华化学就把人才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培育,并逐步确立了比较高的人才培育目标,即打造化工行业的人才高地,培养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能打胜仗的“六有”(有激情、有思想、有胸怀、有韧劲、有担当、有业绩)人才队伍。
尊重市场规律,就是相信并坚持优胜劣汰、效率优先。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企业需要下决心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在内部,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各种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各种改革。特别是国企,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个攻坚碰硬的痛苦过程,企业家如果没有使命感,没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很难成功的。在外部,企业仅仅停留在“跟随”“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敢于创造,敢于竞争,敢于争一流,敢于争第一。
尊重科学规律,就是需要长期不断积累。比如,万华化学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不能指望制造能力的培养一蹴而就,更不能临时抱佛脚。实际上,1998年成立的时候,万华化学对创新并没有那么自信,常常讲“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呈现,万华化学逐步做到了积小胜为大胜、用胜利激发胜利,现在已经进入“外国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的状态,有了很多的首创技术。
经营一家企业不容易,创建一家世界一流企业更不容易。但是,只要积极努力,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在高老师的书中,这种积极努力的氛围随处可见。正因如此,我衷心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希望书中积极努力的氛围出现在更多的企业中,也希望我国的企业能力更强,我国的经济活力更大,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廖增太
万华化学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