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组织把创新当成“高层的事”“研发的活”,仿佛只有脱离日常运营、设立独立部门,才能搞出点“颠覆性”的东西。但现实是: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最不起眼的执行细节里,在看似死板的规则中,找到那个撬动组织跃迁的支点。
在扁平化时代,中层不再是流程的守门人,而是创新的孵化器。你不需要等一个“特别项目”,也不必等到“资源到位”。你要做的,是在每一个常规动作中,问一句:“有没有更好的方式?”“为什么不能这样试试?”“如果打破这个限制,会不会打开新的可能?”
也就是说,中层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听话,而在于能否在既定规则中,找到那个撬动未来的破局点。所以,一个好的中层不会被动地等待上级的授权,而是善于在规则中主动寻找破局点。
1.让制度成为跳板,而非枷锁
2016年,京东物流启动“无人仓计划”,当时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传统仓储系统高度依赖人工调度,流程复杂、效率低下,而且错误率高。按理说,这种涉及供应链底层逻辑的变革,必须经过层层审批、试点论证、风险评估……
但中层团队没有等待“上级发话”,而是主动提出:“我们能不能先用一个小仓库做实验?”他们不是推翻原有流程,而是在现有框架下寻找“最小可突破单元”,以极低的成本快速验证可行性。
结果无人仓试验成功后迅速复制,京东的仓储效率提升了40%,人力成本大幅下降。这一项目后来被称为“京东智能物流的转折点”。
由此可见,创新不是破坏规则,而是在规则中找到弹性空间;创新不是对抗制度,而是在制度中寻找突破路径。
2.跳出惯性看问题,逆向思考找答案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创新,是因为他们太相信过去就是这么干的。但创新的本质,就是对既有模式的挑战——有时候,答案就藏在你认为“不可能”的地方。
以海尔为例,这家企业曾长期采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决策缓慢、响应迟钝。从2013年起,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提出“人人创客”战略,将数万名员工转变为“小微创业者”,鼓励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微创新。其中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位售后工程师发现用户反馈冰箱噪声大,但他并没有简单地去“优化电机”,而是反过来思考:“是不是冰箱摆放的位置导致共振?”于是他设计了一套“自适应脚轮”,能根据地面情况自动调节支撑高度,从而降低噪声。
这个创意最终被纳入产品标准配置,并成为一项专利。而这名工程师,也从一线员工转型为“内部创业者”。这不是偶然,这是中层思维的跃迁:不再被动接受指令,而是主动挑战假设;不再只做执行者,而是成为问题定义者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者。
3.在日常工作中孵化创新火种
创新并不总是惊天动地的技术革命,它更可能是某个流程的一次优化、某个服务的一次升级、某个沟通方式的一次改变。
美团早期在拓展外卖市场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骑手送餐超时率居高不下。总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强培训”“增加奖惩机制”。但一名区域经理却提出了另一个思路:“我们能不能让骑手自己来决定路线?”
他发起了一项“智能路线推荐+自主选择”的试点,让骑手结合平台算法推荐与自身经验,灵活调整配送路径。结果,该区域的准时率提升了25%,客户满意度也显著上升。
真正的创新,不一定要颠覆全局,只要能在局部打开突破口,就能引发连锁反应。中层要学会在执行中寻找“创新触点”。比如,某个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是否隐藏着可以系统解决的机会?某个员工提出的抱怨,是否指向了流程中的真实痛点?某个客户的无心之言,是否暗示了潜在需求?这些,都是创新的种子。
在扁平化组织中,中层既是承上启下的桥梁,也是组织的神经末梢——感知变化、识别机会、快速试错、推动进化。因此,不要满足于“我们一直这么做”,而要追问:“为什么不换个方式?”更不要视规则为一成不变的铁律,而应在看似固化的体系中点燃创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