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组织破界:打破思维次元壁

组织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在一个实行扁平化管理的组织中,信息流动加快,决策权下沉。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中层管理者的思想还停留在“科层制”时代——他们依然习惯于画地为牢、各自为战、推诿扯皮。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作为中层,现在是时候打破那堵看不见的“思维次元壁”,让组织真正活起来、跑起来、赢起来。

1.打破组织的物理边界

曾经有一家大型快消品企业,在推进新品上市时遭遇了典型问题:市场部只负责推广方案,研发部只管产品设计,销售部只关心渠道铺货。结果是,产品定位模糊、推广节奏混乱、终端反馈滞后,最终上市失败。

这并不是个例。现实中,太多企业的失败,并非战略错误或执行不力,而是内部协同断裂造成的系统性崩溃。

而反观字节跳动,在其早期推行“飞书文化”的过程中,就明确提出一个理念:没有“我”,只有“我们”。在项目制运作下,不同部门的人被拉进同一个作战单元,目标一致、数据共享、责任共担。这种“破墙作战”的方式,让产品迭代速度大幅提升,组织响应能力显著增强。可见,组织的战斗力,不在分工有多细,而在协作有多深。

2.打破思维的认知边界

很多人说,“中层是最难改变的一群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变,而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被过去的经验所固化了。

2018年,美团点评启动“组织升级计划”,其中一个核心动作就是强制要求所有中层干部参与“跨界学习营”——财务出身的去学用户运营,技术背景的去体验一线销售,市场条线的去参与供应链优化。

一开始,很多人表示不解甚至抵触:“我又不做这个,为什么要学?”但几个月下来,变化悄然发生:做预算的人开始理解业务增长逻辑,写代码的人开始思考用户体验路径,搞营销的人也开始关注成本控制效率。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培训,而是一次深刻的认知重构。当一个人跳出自己的专业舒适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3.打破角色的心理边界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中层最怕“越位”、最怕“多管闲事”。但在扁平化组织中,真正的领导者,往往是那些敢于跨出自己职责范围,主动承担更多责任的人。

阿里巴巴在“中供铁军”时期就曾大力倡导一种精神:“你不需要授权,只要你是为用户好、对公司有利的事,你就可以去做。”正是这种“人人都是CEO”的文化,让前线员工敢于拍板、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中层要做的,不是死守岗位说明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要思考:我在组织中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能为团队带来什么增量?当你不再把“职责”当成挡箭牌,而是把“贡献”当成衡量标准时,你就已经打破了心理边界,迈向了真正的领导力。

4.打破机制的行为边界

很多企业的问题,不是没有人想做事,而是制度让人不敢做、不能做、不会做。

华为曾在其“军团作战”改革中,将原本层层审批的流程大幅简化,赋予前线小组更大的自主决策权限。比如,客户经理可以直接调用后台资源,产品经理可以现场调整功能设计,甚至连交付团队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安排进度。

这一变革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客户需求响应时间缩短50%以上,项目落地效率提升30%以上。

机制不应成为束缚组织活力的枷锁,而应是激发潜力的引擎。中层要学会在规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遵守基本秩序,又要敢于突破常规;既要尊重流程,也要推动流程进化。

不同于在传统的组织结构图扮演的角色,在新组织形态中,中层应该是一个“连接器”“催化剂”“破壁者”。其要做的不是维持现状,而是不断打破壁垒——自己的存在,不是为了守住边界,而是为了炸开边界。尤其是在这个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谁先打破思维的次元壁,谁就能率先赢得未来。 PGVXGXaNYzBgxuoalEI/zPrTBv98dDj07IPQJM34WuVaZV/9HmkghYOO6LmGxe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