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略传导:从“上传下达”到“上下同频”

战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也不是写在报告里的空话。它是一群人共同奔赴的方向,是企业发展的灯塔。然而,很多企业的战略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方向错了,而是因为灯塔亮了,下面的人却看不清、听不懂、走不动。

在扁平化管理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传统的“上传下达”式战略传导方式已经失效。中层不再只是信息的搬运工,而要成为战略的翻译官和催化剂。只有让上下的认知达成一致,让员工真正理解战略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战略才能落地,组织才有力量。

1.战略传导的本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统一认知

2019年,小米集团启动了“全员战狼计划”,雷军亲自带队,对所有中层管理者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战略宣讲与实战训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培训,而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认知升级。中层不仅要理解小米“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还要学会如何把这套逻辑用一线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组织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目标对齐,销售团队开始主动思考如何围绕生态链产品做增值服务,客服部门也开始收集用户反馈用于产品迭代。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战略传导不是把老板的话原封不动地传下去,而是要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把高层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基层的行为动能。

2.传统方式失效:命令式传达带来执行力黑洞

过去我们常说:“中层是承上启下。”但现实是,很多人只做到了“上传下达”,而没有做到“承上启下”。他们像一个传声筒,把老板的指令传达给下属,却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也不关心员工是否理解。这种机械式的沟通方式,导致的问题就是——执行变形、效率低下、员工迷茫。

有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其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总部要求各区域门店上线新的智能库存系统。中层管理层直接转发通知,强调“必须按时完成”,但没有说明新系统的价值和使用方法。结果很多门店为了应付检查,数据乱填、流程跳过,系统上线后反而成了摆设。后来公司重新调整策略,安排中层亲自参与试点并分享经验,才逐步扭转局面。

从中不难看出,没有理解的执行,就是形式主义;没有共识的推动,就是无效内耗。

3.中层的新角色:战略翻译官+行动催化师

真正的战略传导,需要中层扮演两个关键角色:

(1)战略翻译官:把“老板语言”翻译成“员工语言”。高层的战略往往宏大、抽象,比如“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提升客户体验”“构建生态闭环”,这些词汇对于一线员工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中层要做的是把这些词拆解成可操作的动作,比如“我们要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我们要增加产品的附加服务”等。

(2)行动催化师:把“战略目标”转化为“行为习惯”。战略不能只停留在会议上,也不能只靠考核推动。真正有效的战略传导,是通过日常的例会、复盘、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周复盘会上分析哪些行为符合战略导向,哪些做法偏离了方向,用实际案例帮助员工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运作标准。

4.实操四步法:让战略真正“跑起来”

要实现战略传导的有效性,中层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让自己成为“战略明白人”。

参加公司战略会议时,不要只带耳朵,更要带脑子。带着三个问题去听:

(1)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2)它对我们部门的影响有哪些?

(3)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第二步,把战略目标变成具体任务。

将战略关键词转化为员工能理解的具体行为,例如,“提升客户满意度”可以拆解为“每天主动回访3位客户”“处理投诉不超过24小时”等具体的行为指导。

第三步,用重复的力量建立认知。

战略不是说一遍就完事了,要经常讲、反复讲。可以在晨会、周会、项目总结会上不断提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让员工感受到战略的存在感。

第四步,配套机制——用制度保障战略落地。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指标、流程优化方案,确保战略不只是嘴上说说。比如,设立“战略贡献奖”,奖励那些在执行过程中提出有效建议或取得突出成果的员工。

总之,战略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信仰。当一个企业的中层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战略的理解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那么这家企业就已经具备了真正的战斗力。 qwKZVgxzmVDYhnrvimtFZ1QKw6kggjrSIzIfcBHVFZhejrPa7lfwNBmq2KWQdi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