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归因:用文化标尺丈量每一次事故

事故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组织文化的“显影剂”。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企业真正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惯性。当一个团队频繁出现沟通失误、推诿责任、隐瞒问题时,表面看是流程不畅或员工能力不足,实则是文化导向出了偏差。

因此,中层领导必须具备“文化视角”,学会用文化这把标尺去分析每一起事故。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识别问题、纠偏方向,真正实现以文化引领团队、驱动变革。

2018年10月,印尼狮航(lionAir)JT610航班坠毁,调查显示,这起悲剧背后的最终根源是错误的企业文化,管理层更关注成本控制与运营效率,而忽略了安全文化建设。中层领导长久以来对此隐患麻痹大意,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系统性风险层层累积,最终酿成了这起航空史上的巨大灾难。

文化缺失比制度漏洞更具破坏力。制度可以修补,但文化一旦扭曲,就会持续侵蚀组织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所以,中层管理者须具备“文化标尺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中层管理者为了更好地用文化标尺分析事故,可采用以下三步工作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一步,建立“文化坐标系”。企业文化不应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应成为组织运行的“行为导航仪”。中层管理者需要将抽象的文化关键词(如诚信、创新、协作、客户第一)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行为指标,构建一个清晰的文化坐标系。

例如:

客户第一:是否在关键时刻优先保障用户体验?是否愿意为用户安全牺牲短期利益?

诚信透明:是否主动上报问题?是否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

协作共赢:是否打破部门壁垒?关键信息是否实现共享?

责任担当:出现失误时是有人站出来承担?还是互相推诿?

这一坐标系不仅是评估员工行为的标准,更是判断组织文化健康度的“体检表”。当事故发生时,中层管理者可以用它快速识别出哪些文化维度出现了偏差,从而精准施策。

第二步,引入“文化归因分析”。在事故复盘过程中,大多数团队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或流程漏洞上,却忽略了更深层的文化诱因。一个好的文化布道者,必须学会从行为出发,追溯组织的集体惯性。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在产品上线前出现严重漏洞,原因竟是测试人员未按时提交报告。表面上看是一次工作疏忽,但深入分析却发现,该团队存在“怕担责”的文化氛围:谁提出问题,谁就要负责解决;谁暴露风险,谁就可能被问责。于是大家选择沉默,问题被层层掩盖,最终导致产品失败。

通过文化归因分析,中层可以跳出“追责式复盘”,转而思考:“我们是不是鼓励了错误的行为?”“我们的制度是不是在惩罚诚实?”“为什么员工不敢说真话?”这种思维转变,才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关键。

第三步,推行“文化矫正机制”。每一次事故,都是文化的一次深度曝光。中层不能止于总结教训,更要建立“文化矫正机制”,将事故转化为文化升级的契机。每次事故发生后,中层应牵头制定一份“文化矫正清单”,应包括以下这些关键信息:

哪些行为需要强化?哪些行为必须禁止?

哪些制度需要补充?哪些流程需要调整?

哪些仪式、培训或沟通机制需要引入?

以印尼狮航空难为例,其背后暴露出的是“高风险容忍”与“信息孤岛”的文化顽疾。事后,航空公司设立了“安全文化日”,推行“无责备沟通机制”,并强制要求维修记录同步上传云端供多部门查阅。这些举措不仅修复了流程漏洞,更重塑了组织对“安全至上”的文化认同。

文化不是口号,而是行动的结果。中层管理者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学会用文化标尺丈量每一次失误,从中提炼出组织的价值底线与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事中应对”到“源头治理”的跨越。 bT35aX1FuCf0nphCZo6th288j6sguwknbOyps1ZQhR1zj5jIG2fz+ND+gvGAOX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