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三桂和他的邻居们

吴三桂在云贵当上藩王后,清初的局势基本上就稳定了下来。康熙初年,朝廷四大辅臣联合执政,但实际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都当了甩手掌柜,只有性格与吴三桂颇为类似的耿直大臣鳌拜负责具体的事务。

鳌拜对吴三桂非常放心,不仅没有遏制吴三桂的势力,反而让吴三桂放开手脚,独立处理云贵事务。除了因战事结束,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被收缴之外,吴三桂在云贵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当然这也不排除鳌拜懒得去管山高皇帝远的西南边陲的可能。

当时在清朝的南疆,除了吴三桂外,还有两个半藩王。其中一个是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一个是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还有半个是镇守广西的广西将军孙延龄。

这四位都掌握着一省或两省兵马,并不受掣肘。除了孙延龄外,另外三位还都是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

大家都熟悉清初三藩和三藩之乱,实际上三藩并非同盟,甚至不是朋友,有的藩王之间还互相看不惯。

那么三藩后来为什么造反了呢?大家的主要印象可能还是来自《鹿鼎记》,一般认为是吴三桂心怀不轨,耗费国家粮饷,康熙帝英明神武,将之平定。

实际上三藩的叛乱原因各有不同,绝不像大家印象中的那么简单。

吴三桂早期一定是不想反的,他为了保证自己在云贵的王位,上了双保险。一方面,吴三桂竭尽全力向清廷表忠心,跨国追杀永历帝,还把儿子吴应熊送到北京当人质,这还不是忠臣,什么叫忠臣?另一方面,吴三桂盖了奢华的王府,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在云贵也有横征暴敛的行为。很多人说,康熙帝最恨吴三桂浪费钱财、欺压百姓,因此要干掉这个坏人。

实际上呢,这不叫贪污,这叫自污。秦朝老将军王翦、汉朝老相国萧何都干过类似的事。位高权重的大臣这么干不仅不会让皇帝反感,反而会让皇帝放心。

另外,请大家想想鸿门宴的故事,为什么范增要劝项羽摆下鸿门宴杀刘邦?不就是因为刘邦进了咸阳不贪污、不受贿,赢得了民心吗?

帝制时代,正面形象要给君王,带兵的大臣不配拥有好名声。正因如此,吴三桂在云贵横征暴敛,听见老百姓骂他,他也就放心了。

不过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事不少,所以吴三桂又额外加了一道保险,就是笼络大臣,加强自己的实力,时不时挑起云贵土司之间的矛盾,显得云贵离了他不行。

鳌拜执政的时候,对云贵边陲懒得管,将之放手交给吴三桂。但是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废了鳌拜。当康熙帝亲自执掌大权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其实历史上比较忌讳年轻和年老的皇帝:太年轻的皇帝往往容易凭着血气之勇干出冲动的事,而且有的是精力瞎折腾。岁数大的老皇帝心态多多少少会有些扭曲,手握那么大权力却濒临死亡,多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顶得住?这是皇帝制度造成的,任谁都不能免俗。

就说康熙吧,他一辈子都在折腾。他折腾完鳌拜后,就决定折腾吴三桂。我倒是理解康熙帝废藩置县的想法,因为和平年代留着藩镇确实像留着定时炸弹。但是怎么撤藩?这就应该玩点手段了。汉朝推恩令,宋朝杯酒释兵权,都是历史上现成的成功案例,完全可以拿来改造利用。但是康熙不这么想,他还年轻,正是不服就干的年纪,因此对他来说,暴力撤藩是最见效的。

康熙帝一点面子也不留,不断地加强云贵地区地方官的权力,并逐渐让吴三桂军政分离。吴三桂面对康熙帝此举,虽然感到不舒服,但也忍了,万一这是朝廷的试探呢?

有时候,吴三桂也亲自上书请求减少自己的权限,再让部将上书恳求康熙帝不要减少吴三桂的权限。但老吴又不是袁世凯,搞这一手就不高明了,而且也没什么效果。康熙帝每每以照顾吴三桂身体、尊重吴三桂意见为理由,同意削减吴三桂的权限。老吴吃了哑巴亏,也无能为力。

不过,真正引起吴三桂恐慌的不是康熙帝削减他的权力,而是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出现了家庭纠纷。

那么,老尚家的纠纷,怎么刺激到吴三桂了?

首先我们得知道,尚可喜和吴三桂没什么交情。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三个原毛文龙部将是一起降清的技术兵种将领,给八旗兵带来了大炮。这三位也都被封王,成了旗人身份,属于清初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最早的三藩。后来定南王孔有德被李定国偷袭,兵败自杀。于是,尚可喜、耿仲明和吴三桂成了南方三藩。我前边说的那半个藩王孙延龄,其实就是孔有德的女婿,统领的正是孔有德的部将。

藩王之中,耿仲明早逝,他的靖南王王位先后传给了儿子耿继茂和孙子耿精忠。这也为其他藩王树立了榜样:朝廷是不会亏待藩王的。实际上呢,台湾郑经未灭,朝廷需要耿家镇守福建。

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对朝廷忠心耿耿,其实朝廷也最看重尚可喜。但是这个位极人臣的平南王有个很大的烦恼,他的长子尚之信是个忤逆不孝的畜生,尚之信在亲爹面前都敢拔刀比画。尚可喜打算上奏朝廷,把王位传给次子尚之孝。结果奏章还没发出去,尚之信又闹了起来。军中有很多尚之信的党羽,所以尚之孝不敢接任王位,尚可喜也只好作罢。

这样一来,老尚家的家庭矛盾越来越深,尚可喜一看尚之信连亲爹都不孝顺,能忠君吗?早晚得惹祸。因此尚可喜上书朝廷,说自己年老体衰,想要退休回辽东定居,广东交给尚之信镇守,他带全家走人。

其实呢,尚可喜就是打算离尚之信远远的,也不排除最后一句让尚之信镇守广东是尚之信逼迫老尚加上的可能性。

这道奏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康熙帝下旨准许尚可喜退休去辽东,但不用尚之信镇守广东。

这下尚可喜没意见,但耿精忠和吴三桂可吐血了。在康熙年间,四大辅臣中有一个提出不再辅政之后,另外三个都得争先恐后地上书辞职,否则就有擅权的嫌疑。所以三藩中有一个要撤藩,另外两个也必须上书要求撤藩。就算你不愿意,也得在上书撤藩后再商量。

康熙帝的作风一贯雷厉风行,马上准许了各位王爷的撤藩请求,这事就这么定了。这里先不提吴三桂,耿精忠这位靖南王是真想造反。不知道是他自己编的还是他部将编的,福建当时流传一个谣言:天子分身火耳。

火耳,不就是“耿”吗?

耿精忠做起了皇帝梦,他早就想造反了。但是他不敢,因此保持观望。

吴三桂记吃不记打,还是寄希望于康熙帝能跟他客气客气。因此他一方面上书要求撤藩,另一方面再发动部下、朝中熟悉的大臣上书康熙不要撤藩。

实际上,对于是否撤藩,朝廷的意见并不统一。传统说法上,一般认为反对撤藩的大臣是奸臣,支持撤藩的大臣是忠臣。但忠奸并不能以此区分,我们也不应该完全站在康熙帝的角度看问题。

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绝大多数大臣反对撤藩,至少他们反对随便一道诏书就撤藩。最起码得跟人家吴三桂聊聊撤藩后怎么优待,爵位怎么传承之类的。但是康熙帝不管这些,基本政策就是先撤藩再说。朝中耿直的大臣和收了吴三桂钱的大臣都劝康熙帝再想想,这可不是件小事。就算吴三桂老老实实撤藩,那么老吴走后,靠巡抚、提督能稳定偏远的云贵地区吗?这些都是现实问题。后来雍正帝派鄂尔泰去云贵改土归流,也是先有了成熟的方案再去执行的。大臣们共议反对撤藩,也不仅仅是收了老吴钱那么简单。

当时支持撤藩的大臣有三个。第一个是明珠。他支持撤藩的主要动机是皇帝要撤藩,那就坚决支持撤藩。明珠的后台是岳父阿济格,但这位英亲王我们说过很多了,努尔哈赤死了以后,阿济格就没受待见过,所以明珠想要混起来,就一定要跟岳父的桀骜不驯反过来。

第二个是莫洛。莫洛是个官场不倒翁,无论是鳌拜还是康熙帝说了算,莫洛都能受到重用,你说这哥们得多厉害。

第三个是米思翰。这是个冷门人物,他的特点就是无条件忠君。所以他支持康熙帝的一切决定,当然也包括撤藩。米思翰虽然不太有名,但他的儿子马齐是康熙末年举足轻重的马中堂,对雍正帝的继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不能说满朝文武就这三个人是忠臣吧?他们不仅对撤藩的危害没有预判,而且对即将发生的严重后果也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是一味迎合康熙帝的喜好罢了,这其实就是奸臣。像什么蔡京、严嵩之类的著名奸臣,干的就是这样的事。

康熙帝大喜,有这三位支持就够了。自从鳌拜倒台,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帝的约束也就那样了。于是,康熙帝下旨,同意吴三桂、耿精忠的撤藩请求,不解释。

耿精忠接旨后就盘算造反了,但是考虑到不能当这个出头鸟,因此保持了一定的克制。耿精忠想的是让吴三桂先反,自己坐收渔利。

而吴三桂突然没主意了,他哪知道康熙帝这么大的事居然都不客气一下,直接成交了。吴三桂一面坐等朝廷撤藩,一面联系他侄子辈的耿精忠问情况。得知耿精忠也想造反后,吴三桂分析的情况是这样:撤藩不得人心,得以战迫使朝廷收回成命。

能不能反?难啊。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老吴要以什么名义造反?凭那个年代老吴身边的智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编不出来的。

然而在老吴犹犹豫豫的时候,又有位关键人物推了吴三桂一把。 bKGJf3nk70TLm30a1Am75W29/F39UYiFvWFfjT/Oz7HSCJRxLd9A0Hwu0IMa1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