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说明

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其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唐代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602—664)为钻研佛法,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历经艰难险阻,耗时十九年,带回数百部佛经。玄奘取经的事迹被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他的故事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渐渐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唐代末年的笔记中,已经出现关于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目前所见把神话与取经的故事联系起来的最早雏形。宋元时期,出现了《西游记平话》,故事更加完整生动,主要情节已经接近《西游记》。

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刊刻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这部书并未署作者名,《淮安府志·艺文志》等资料载,吴承恩亦撰有《西游记》,故后世多以其为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人。其“幼年即好奇闻”,成年后仕途多舛,又多历磨难,这为其晚年创作《西游记》积累了文学经验。

关于底本

本书以世德堂本《西游记》为底本,参考其他版本进行校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世德堂本虽然详细介绍了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的身世,但没有写唐僧的身世,而第九十九回细数唐僧经历的难关时,又有金蝉遭贬、出胎几杀、满月抛江、寻亲报冤四难,因此可以推测,《西游记》应该有相应的文字介绍唐僧的身世,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世德堂本没有刊出。清初刊本《西游证道书》补上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有些清刻本也依样补出。这部分文字不像吴承恩所作,并且与世德堂本其他回目的情节存在冲突,但考虑到它补充了重要情节,冲突之处也不影响其他主要情节,因此我们将这段内容作为别录放在第八回之后,以弥补情节的缺失。

书中第九十九回列出了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明清诸版本文字各不相同,并且都没有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排列,因此本书沿用世德堂本的顺序,未做改动。

关于批语

本书凡例、题辞、批语来自《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明刊本),据钱希言《戏瑕》、盛于斯《休庵影语》所载,批语实际是叶昼伪托李贽(号卓吾)之名所作。叶昼,字文通,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擅长评论,托名李贽点评了多种小说、戏曲。叶昼十分欣赏《西游记》的奇幻,“俱从笔端幻出,殊为骇异”(第十一回),“文人之笔,奇幻至此”(第四十六回),并点出奇幻之中暗藏讽喻,“游戏之中,暗传密谛”(第十九回)。

关于插图

《西游记》问世以后,刊行时不乏配有插图的版本。如杨闽斋本《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和闽斋堂本《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图片约占四分之一的版面;《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每回正文之前配有两幅版画,共二百幅。本书选用的插图是清代民间画工根据《西游记》创作的工笔重彩。原画虽没有署名,也没有印章,但其线条流畅,布局得当,色彩明丽,将上天入海、腾云驾雾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与奇幻的原文相得益彰。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的校订、整理难免存在疏漏,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4wJ/mPVwCfESdNW3NDhJir9MWulJcP7S1NZgoPY0vVBHh2kfVU9qfAT+nTn4VQ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