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否真的有绝对的原创

在讲寻找灵感的方法前,让我们先来破除某些读者的某些心理障碍——害怕原创。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创新、创造,就是因为他们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认为,创造就是从0到1的过程,绝对不能参照任何他人已有的成就,否则就不是原创。

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进行研究,一旦发现前人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成果,便开始后撤,生怕自己会沾染上他人的光辉。以至于到最后,他们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发出悲鸣:父亲啊,您为何没有留下一块土地让我去征服?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有绝对的原创吗?

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创被奉若神明,似乎只有完全独特、前所未有的作品才能称得上伟大。然而,绝对的原创真的存在吗?有没有一种思想、艺术或技术是完全独立于过去的经验、文化与知识体系而诞生的?

本章内容将探讨原创的本质,并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原创,一切创造都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所谓“原创”,只是新的组合、新的表达或新的角度。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互动实验:

我曾经遇到过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叫作“一一一”,那么请大家猜猜,我看到的动物长什么样子。

现在想好了吗?让我来猜猜你在想什么:

第一类人,看到我描述的动物,联想到的是蛇或者一些长条形动物,比如蚯蚓、蜥蜴等等。

第二类人,预判了我的预判,于是故意把这种动物想象成大象或者其他毫不相干的事物。

第三类人,想象的是某些动物的组合,比如蛇和鹿角的组合,或者蛇和鸟类翅膀的组合,等等。

但不管怎么说,毫无疑问,你们都不能肯定这种动物是什么。因为你们从来没见过,也从未获得过任何与“一一一”这种动物相关的概念。

因此,你们只能从已有的经验试图去理解这种动物。

这个互动实验并非在戏弄大家,而是在向大家传达一个重要的观念:人是无法想象自己没经验过的东西的。

换句话说,你想剥离过去的经验、文化与知识体系而完全创造一项新事物,是不可能的。

四维空间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迄今为止,没人能想象出四维空间的样子,只能够基于数学模型推理出它可能的形象。因为没人有这种经验,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创造出四维空间。

有人可能会说:“怎么会?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牛顿的原创吗?”

实际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被发现的,不是被创造的。就像煤炭藏于地下,你把他挖出来了,不代表煤炭是你创造的,而是你发现的。

况且就算是牛顿,也是在前人建立起来的科学基础之上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如果他没有任何知识储备,这也是做不到的。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一些人非常厉害,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原创,其根源在于他们不知道别人的参考源在哪里。有些人从自然界获得了灵感,有的跨领域获得了灵感,因此他自己的作品就产生了一种陌生的组合带来的奇妙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常人的认知范围,让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没有绝对原创的几个例证

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布克在《故事的七大基本情节》中指出,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归纳为七种基本情节模式,例如:英雄之旅、灰姑娘型、复仇故事等。即便是今天被认为最具原创性的小说,也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某些经典故事结构,只是赋予了不同的背景、人物和情节细节。

在音乐圈,旋律的本质就是音符的排列组合,这些旋律组合有的人听了非常愉悦,有的人听了非常排斥,还有的人听了不知好坏。

有些歌曲在旋律、歌词、编曲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内核——和弦——并无本质差别。即便是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也可能在节奏、调式或旋律片段上找到相似之处。

在短视频平台,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把一首歌的歌词套在另外一首歌的旋律上,结果完全契合,这就是因为两首歌本质上并无差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二次创作。

艺术圈如此,科技圈也不例外。科技的发展常常喜欢用“突破”“创新”“升级”这些概念,但几乎所有的技术革新都不是完全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的改进。

例如,互联网的发明源自军事通信领域,TCP/IP协议建立在早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上,Web(万维网)的出现则是基于超文本思想的实现。

再来看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的诞生,并不是某位科学家一拍脑袋想出的,而是建立在数十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能力进步等基础之上的。正如牛顿所说:“我能够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说到这里,想必我们应该充分理解了原创的本意:它不是全新的创造,而是独特的表达。

既然没有绝对的原创,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追求创新?当然不是。真正的创造力,不在于完全从零开始,而在于:

· 重新排列已有要素,创造出新的意义;

· 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赋予其新的价值;

· 即使内核相似,独特的表达方式也能带来新意。

村上春树刚写小说的时候,是用日语直接写的,但是他在读自己作品的时候感觉那个味道不对,于是他又开始用英文写小说,然后再把自己的英文小说用日语翻译过来。结果这种风格在日本广受欢迎,使得他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这说明,即使是同一种东西,你表达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可能天差地别。 oNirwYbHGNX9p4FS0JjPMk/gxxdHqVb5YWquIdziTEuItBShgvwDbgQLAU5+sU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