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里的时候,一些人心里一定会产生一种困惑:你说的什么框架型灵感我早就有了,但是我还是没办法做好事情。这就类似于番茄炒鸡蛋,即便是将方法都告诉你了,但是你的番茄炒鸡蛋就是没有大厨做得好吃。
确实,同样是写文章,同样的结构,有些人的文章文采斐然,个性十足,用词一用一个准,直击人心,让人大呼过瘾;而有些人写的文章是一潭死水,文字平平无奇,虽说也能读下去,但是别人既不会收藏也不会点赞。
那么,怎么才能写好文章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重点——技能型灵感。
前面我们谈到了框架型灵感,它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思维结构,让知识和经验变得系统化。然而,仅仅有框架型灵感是不够的,它只是让你变成高手的前提,但是想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我们就必须拥有技能型灵感,它使作品更加生动、精准、有感染力。换句话说,框架型灵感是建筑的骨架,而技能型灵感决定了建筑的美观度和居住体验。
那么,怎么找到技能型灵感呢?
在第一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讲过,灵感是外界向我们内心输入信息时,我们内心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技能型灵感也不例外。我们灵感枯竭,或者完全找不到头绪时,应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找类似的信息,而不是去河边走走。可能很多人会反驳,说很多大作家都有类似的怪癖,比如在树林里写作,躺在浴池里写作等。我想说的是,他们这些习惯,是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下去写——确实有些人躺着感觉比坐着的时候脑子更清晰,思维更敏捷,但这不代表是在找灵感。找灵感和让自己状态好是两回事。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读一篇精彩的文章时,内心产生了某种想法,从而让你也产生某种创作欲,这种创作欲就是灵感。所以,当你写文章灵感枯竭时,第一时间应该去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与之类似的文章,重新寻找那种感觉。有时候,它不必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只是文章的一个片段,但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重新去找到它,并认真花几分钟读进去,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几乎一定会再次产生灵感。这时候,你就可以继续写下去了。
找灵感的时候,有一个时间点需要大家注意。只有到了这个时间点,你才算找到了灵感。
什么时间点呢?就是你在阅读素材的时候,内心产生了兴奋感。这个时候,就是你找到了灵感的时候。
一定要等到这个时候。如果你发现,你在阅读素材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那么你就要反思,你是不是没有全身心投入进去,是不是被制造的焦虑给影响了,导致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去理解素材、分析素材。
一般情况下,好的素材是不难找到的,尤其是今天这个互联网十分发达的年代,想要找一份素材,简直不要太容易,但难点在于你是否能够集中精力去感受素材,这才是你有无灵感的关键。
技能型灵感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提高的唯一途径就是熟能生巧,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别人能向你展示他的技术,但是不可能教会你技术,真正的技术一定是自己反复实践领悟来的,这属于肌肉记忆的一部分。所以,想要写好文章,除了有自己的框架外,一定要通过多写类似的文章、多读类似的文章,以及多积累类似的素材,掌握至少一套技术。
创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切记不要不查任何资料,硬坐在那里苦思。如果你没有类似的经验,任你如何思考都是没有意义的。记住,大脑只是信息的加工厂,不是生产厂,它无法生产任何信息。所谓的灵感,不过是几种信息被大脑组合了起来。就算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了,如果没有信息输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找到技能型灵感最快的方式,其实就是模仿。
听到“模仿”两个字,很多人的创作羞耻就上来了,就好像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总感觉很别扭。实际上,模仿是这个世界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人类早期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为了保存和传递信息,人们最开始采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画画。比如说,我要告诉你河边今天有野羊,那我就画河边有野羊的画,告诉你去河边打猎,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模仿自然传递信息。直到今天,北美的印第安人和奥吉布瓦人还在使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叙事
。
后来经过漫长的发展,人类逐渐发展出了词符文字——其实就是用符号代替了图画,以提高信息编写的效率(想想也明白,写一个“马”字和画一匹马的效率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字,早期就是通过直接模仿其他物体进行绘画来传递信息,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词符文字(文字就是人类灵感的产物)。
为什么人类文明是从石器时代开始呢?因为石头是那时最容易获得的坚硬物体,而人类在观察自然环境时发现,尖锐的石头或者动物的犬齿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于是模仿它们的尖锐形状,把石头制作成了武器。后来,人类又发现了铜、铁等金属,于是结合之前的经验,发明了各种刀剑。
所以,你只要仔细复盘人类文明的发展,就会发现模仿的痕迹无处不在,你也就没必要有什么心理负担了。只要不抄袭,以其他人的优秀作品为参考进行模仿,是非常自然且必要的成长过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你不参考其他人的作品,就自己写,难道就不是模仿了吗?你只不过是用平时观察到的东西作为参考进行模仿,这没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我们最终的问题不是模不模仿的问题,而是如何模仿的问题。
这里,我们有一个模仿模型供读者思考:
直接模仿:在最初阶段,直接模仿优秀作品,熟悉其结构和风格,让我们找到那种良好的心理体验。这就像其他技能训练一样,上手就要模仿标准的动作来固定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才不会走偏路。
拆解分析:思考作品为什么吸引人,比如对方采用了什么句式结构、情感表达和叙事节奏。虽然这不能直接提升你的技术,但是你需要沉浸在这种氛围中,让自己找到其中的门路,不至于每次写作的时候脑袋空空,啥也没有。
变化练习:尝试在核心要素相同的情况下,换不同的人物、背景、事件进行写作。比如,同样是写分手题材的文章,尝试在优秀文章给你的灵感下换掉所有东西,只保留主题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