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框架型灵感?
与上一章讲的观念型灵感不同,框架型灵感通常具有明显的结构,使得原本的碎片化信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这种灵感常见于网上说的各种“套路”,游戏有游戏的套路,写作有写作的套路,它不仅能让我们快速理解事物的核心要素,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做事效率。
这种灵感和上述的观念型灵感一样,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果说观念型灵感是瞬间的顿悟,是思维的跳跃,那么框架型灵感则是认知的系统化,是思维的精炼与建构。
框架型灵感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信息收集:感知碎片化的知识
任何框架的构建,首先都需要足够多的信息,但不需要广泛涉猎。这可能比较反常识,足够多的信息和广泛涉猎之间似乎存在矛盾。实际上,这里的不需要广泛涉猎是说,你不需要去涉猎那些和目标无关的信息。比如,你想从营销文章中寻找某种框架,你就不需要涉猎小说的内容框架,反之亦然。
信息本身在你脑海里是无序的,它们像拼图碎片一样散落在各处,看似没有明显的关联,但如果你持续积累,某一天,你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共性。
比如你,偶然看到一篇令人惊叹的文章,乍看之下被文章的逻辑感、文采、结论吸引了,但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好的文章总是有脉络可循。比如,在议论文中,常见的有总(论点)—分(分层阐述)—总(结论)结构;叙事文中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结构;还有就是新媒体文章中常见的“Situation(情境)—Conflict(冲突)—Question(问题)—Answer(答案)”这样的结构。
想要拥有框架型灵感,你需要从大量类似案例中提炼出关键要素。例如,你研究了几十个知名财经作家的写作方法后,可能会发现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遵循着类似的写作原则,比如:
选题:有价值的主题才能吸引读者;
结构:好的文章有清晰的逻辑框架;
语言:文字要精准、生动,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情感:优秀的作品总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这些要素就是你构建写作框架的基础。在提炼出共性之后,你需要构建一个清晰的框架,使其能够指导实际应用。这样,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就被整理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框架,让人一目了然。
框架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它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优化。现在互联网发达,你想要什么样的框架都能找到,但我要说的是,你可以找成品框架,但你一定要自己去拿着这些框架去分析文章,然后得出自己的感悟。
记住,所有外部的信息都不是你的灵感,只有你自己感悟到的,才是你的灵感。很多人读了一篇好的文章,或者是看到别人分享的思维框架,就赶紧点击收藏,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仿佛收藏这一步完成之后,自己就学到了东西。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无论你得到什么好东西,你都得去研究、去揣摩,最终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做到完全理解,彻底消化。否则,哪怕《九阴真经》摆在你面前,你也练不成绝世高手。
除了上面写作等例子外,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框架,比如“AARRR模型”是互联网企业用来分析用户增长的经典框架,它把用户行为拆分为“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活用户)、“Retention”(用户留存)、“Revenue”(盈利)、“Referral”(传播)五个模块。有了这个模型后,互联网公司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公司的运营状况究竟如何,不然就会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
如何培养框架型灵感
拥有框架型灵感是一个人从菜鸟变成高手的必经之路,几乎各行各业的高手都拥有框架思维能力。
既然框架型灵感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第一,刻意训练框架思维。
在接触任何令你惊讶的信息时,刻意让大脑动起来,思考这个信息为什么让你惊讶,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比如,你在看完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时,不要光被书中的观点或者情节吸引,而是要思考这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不要担心自己总结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对。
其实你总结出来的内容,无论如何,对于你来说就是最好的,因为别人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你,你也不一定完全理解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要对自己总结的东西有充分的信心。王阳明说“心即理”,就是这个道理——你内心觉得正确的东西,就是你的真理。
当然,你以后也许会推翻之前的总结,但是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下你总结出来的,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只要是你内心认可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尝试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实践。
利用自己得出的思维框架,对其他类似信息进行分析,看看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果结论出现偏差,则反思自己的思维框架中的要素,是否在这类信息中具备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