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灵感的种类:观念型灵感

“观念型灵感”指的是人在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时所产生的顿悟,其实也就是认知水平。这种灵感一般来源于人对过往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通过人在各个方面的遭遇,从而找到的一种认知共性。它改变的是我们的工作方式;有时,它颠覆的是我们的自我认知。

一般来讲,观念型灵感会改变一个人对环境的一贯态度,这种态度是一种最基本的处世哲学,会让人对生活、工作以及其他行为产生巨大的认知改变。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正是通过观念型灵感突破了思维的局限,发现了新的真理。那么,观念型灵感是如何产生的?它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刻意培养它呢?

认知的“跳跃”与非线性思维

传统的理性思维往往是线性的,即通过逻辑推理,一步步得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有其独特的价值,比如在逻辑学、数学、科学实验等领域,严密的逻辑体系有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相比之下,观念型灵感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它更像是一种“跳跃式”的认知转变。

举个例子,你可能花了几年时间思考人生意义,但真正的顿悟可能只发生在某个瞬间——比如在阅读一本书时,或是在某个特定场景中,你忽然想通了什么。这种跳跃的过程,实际上是你的大脑在长期积累信息后,突然建立了新的连接点,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顿悟往往发生于偶然。例如,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 Köhler)曾进行著名的黑猩猩实验,他发现黑猩猩在思考如何获取食物时,并不是通过试错解决问题,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意识到可以把两根木棍拼接在一起,从而拿到食物。这种瞬间的洞察,其实就是观念型灵感。

观念型灵感的关键在于突破固有认知模式。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被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束缚,导致我们只能在熟悉的框架内思考,而无法看到新的可能性。

举例来说,古代人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种认知才被颠覆。对于当时的人而言,日心说的出现就是一种观念型灵感,它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了宇宙。

我们每个人由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特定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然而,不同环境虽然各具独特性,但也会有一定的共性,所以人们顿悟的观念也会具有相似性。

比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的是人再强大,不吃饭也不行。而草原游牧民族对这一观念的说法则变成:“遭遇饥荒的时候,狼都会变成狗。”

这两句话意思相近,却来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因此,观念型灵感突破的关键在于对环境背后某种规律的认知,而不是必须换一种环境才能获得这种灵感。

很多人认为,提高认知最好的办法是跨领域学习知识,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信息,如果只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则思维容易被局限住。

当然,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信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人生经验,但我们应该反思,这种人生经验是必须有的吗?

认知的提高和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信息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跨领域的智者有很多,而专耕一域的智者也不在少数。如推崇跨领域交叉学习的著名人物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曾提出过非常多横跨物理、数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思维工具,用来看清事物的本质;而推崇专精一域的则有晚清名臣曾国藩,他说“穷经必专一经”。王阳明亦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也证明了提高认知无须向外求,从内求亦可顿悟。

由此可以说明,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并无定法,关键取决于你喜欢哪种方式,但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你都要学会深入思考: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先问自己为什么。当你有了结论之后,再去观察现实是否如你所想,你就会产生新的观念。当然,这种观念不一定就是你的最终观念,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再次发生变化。有句俗语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YArpiR01+qkABuwodrtfAcIgQO4wNu7x3Oxn//oq7PCOaEa8k10Qdrc/mD8MBe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