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研究生招生类型分为统一考试、单独考试、联合考试和推荐免试四种。其中,中药学研究生的招生方式主要涉及统一考试和推荐免试两类。
统一考试是指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硕士研究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均采用相同考试科目和同等分数线选拔录取。中药学硕士研究生考试的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及专业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参加全国统考的招生单位采用全国统一命题);选拔要求因层次、地域、学科、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研究生考试的国家线分为A、B类,其中实行A类线的地区为一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实行B类线的地区为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区的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63家,二区的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10家。中药学博士研究生入学需要参加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考试目的在于科学、客观、公正地测试考生掌握和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
推荐免试是部分高等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后,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只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复试,即直接进入面试环节。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均接收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组的考核作用,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核,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目前“申请—考核”制已成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8家中药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至少有九成招生单位全面或部分实行“申请—考核”制招生。
以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101计划”)的7所高校为例。2019—2023年,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整体上呈扩大趋势,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则基本稳定(见表2-1)。
表2-1 2019—2023年我国7所高校中药学研究生招生情况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的拟招生人数。
我国研究生按录取类别可分为非定向培养和定向培养两种类型。
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又称“非定向研究生”或“非定向生”,属于国家计划招收的研究生。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并在生活上享受一定的助学金或奖学金;毕业时,原则上由国家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在国家计划服务范围内安排就业,实行“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就业方案。
定向培养研究生又称定向研究生或定向生,指由国家按照计划招收,在招生时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其毕业后工作单位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凡属研究生国家招生计划服务范围的用人单位,即高等学校,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类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均可要求定向培养研究生。在录取前,考生工作单位、录取学校、考生本人三方须签署定向培养协议,考生档案、人事关系、户口、工资关系仍留在原工作单位,考生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
截至2025年,非定向培养研究生是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录取类别,仅有少量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相比之下,中药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招收定向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为普遍。
中药学研究生的就业涵盖中药的研发、生产、监管、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具体可到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制药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及医药院校等,从事中药检验、中药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生产管理、药品营销等工作。
随着我国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的逐渐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2019年近10年间,全国中药师(士)人数从9.7万人增长到12.7万人,增加了3万人。在从业人员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共有3.96万人获得药学类执业药师资格,8.73万人获得中药学类执业药师资格。全国累计在有效期内的执业药师人数为59.42万人,注册人数同比增长15.16%。注册人员执业领域分布为:药品生产企业0.66%、药品批发企业5.78%、药品零售企业91.10%、医疗机构2.44%。同时,《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7690家,药品经营企业57.33万家,生产中成药的企业有2160家,生产中药(含饮片)的企业有4357家。由此可见,随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药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日趋广阔,就业机会也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