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的定位是继承、创新与发扬中医药学,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条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长远道路。这一路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从经验医学时代跨越实验医学时代到整体医学时代,无不是经历万水千山走来的。尽管如此,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医务工作者与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学者们依然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我们在对糖尿病耳聋的研究中提出了“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开展系统性研究,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建立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可能。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位医师,也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体液学说”。盖伦(约130—200)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医师,他为西方解剖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其学说在公元2~16世纪时期被奉为信条。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西方医学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些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并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同时也把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一起带到了中国。这使原先华夏大地上的医学格局被打破。自此在中国医学舞台上出现了第二种医学——西医学。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所代表的两个文明体系相互碰撞、交流、兼并和融合。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形合”,两个文明体系的融合是“神和”。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中医学和西医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冲突和融合,在这种融合之下,便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共同产物,它体现了思想融合、优势互用和疗效提高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客观对象是一致的,但由于它们认识对象的角度和话语体系有差异,导致它们认识事物时存在异质性。但双方可以通过充分、及时地交流和对话,在异质性中求生存、求兼容、求发展。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充分交流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到张锡纯的“衷中参西”,从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到后来提出的“中医要科学化,西医要中国化”,这无不体现出中医学家们力图促进两种医学的充分沟通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1958年,全国范围内广泛组织了“西学中”班,以“西学中”为主要形式的中西医结合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1997年我国开始提倡“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旨在鼓励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该法明确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的提出及相关研究,主要理论来源于中医学和西医学。从广义上讲,该理论是中西医两个医学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创新突破的产物。从狭义上讲,它是李恩教授在肾本质研究中,揭示出的以“五脏”为核心的中医脏腑经络系统唯象论所体现的内在联系。具体来看,它揭示了人体“肾虚”与“糖尿病”发展和防治的内在规律之一,也为架设微观信息沟通桥梁、寻找信息交流产物提供了现代化的思考方向。
该理论是根据中医学“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血不能上达耳窍影响“肾开窍于耳”功能的理论提出的。参照现代研究发现的糖尿病与骨钙素关系,结合以往工作基础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糖尿病听力下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虚(糖尿病肾虚耳聋与基因相关研究),肾虚可致“肾主骨”功能下降,进而影响骨代谢(骨生髓),使髓不能生血,最终导致血不能上达耳窍(影响内耳微循环)而造成听力下降。
现代研究表明,骨骼是一种内分泌器官,骨骼分泌骨钙素可提高胰岛素的分泌水平,而胰岛素具有敏感性、可阻止脂肪的积累,参与糖代谢。鉴于此,我们用补肾疗法治疗肾性糖尿病听力下降,结果发现成骨细胞分泌骨钙素可对糖脂代谢产生影响(包括对内耳微循环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补肾中药可明显改善肾虚糖尿病患者成骨细胞的功能。成骨细胞上有胰岛素受体,成骨细胞可特异合成与释放骨钙素。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胰岛素受体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该系统产生病变,因此提出“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发病的机制及防治方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中医特别强调肾与消渴的密切联系,《济生方》曰:“消渴之疾,皆起于肾。”《儒门事亲·刘完素三消论》言:“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载:“真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灵枢·五变》也有“肾脆则善病消瘅”的记载。《景岳全书·消渴》篇说:“凡治消之法……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中医学认为消渴的病变部位关系到肺、胃和肾,但以肾为主,这是由于肾为水脏,内藏真阴,为脏腑阴液的根本。肾阴亏虚,必然影响胃之阴液不足,而肺燥、胃热、津液亏耗,久必及肾,《圣济总录·消渴》指出的“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即此意。
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糖尿病伴耳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对此进行相关研究,发现肾虚可造成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而内分泌紊乱又加重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补肾疗法不仅能纠正和改善内分泌功能紊乱,还可起到“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一些学者立足中医辨证观点提出通过“控制证型发展”进而防治糖尿病的思路。
(1)张辉关于“腰痛酸软与糖尿病肾虚症状相关性”“糖尿病兼证及其复杂的肾虚证组合”的研究。
(2)谭从娥关于“糖尿病家族遗传特性与肾虚证的相关性探讨”“糖尿病家系中肾虚证相关功能类基因的筛选及验证”的研究。
(3)秦乐关于“2型糖尿病肾虚证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从多角度证明了肾虚证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
为揭示中医肾本质内涵与糖尿病耳聋的现代医学关系,我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用李恩教授的话说就是:“认识向纵深发展,在面上拓宽,点上深入。”我们先后开展了以下研究:
(1)“肾主骨”与肾虚糖尿病耳聋及补肾方药治疗的关系。
(2)“肾主骨生髓,髓生血”与糖尿病耳聋不同证型骨密度的关系。
(3)“髓通脑,脑为髓之海”与糖尿病耳聋发病和补肾降糖防聋方治疗的研究。
(4)降糖防聋方对糖尿病耳聋动物模型胰岛细胞中胰岛素的表达影响。
(5)糖尿病对听力及耳蜗形态学结构影响的相关因素。
(6)补肾中药对糖尿病耳聋骨钙素通路表达的影响。
(7)中药对成骨细胞及骨钙素合成的影响。
(8)降糖防聋方对糖尿病伴耳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9)降糖防聋方对体外高糖培养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的影响等。
课题组的研究先后多次获得河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及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该研究成果已总结并发表了40余篇研究报告,其中有部分被SCI、EI、ISTP等收录。通过大量较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探讨、研究和总结,最终初步构建了“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的理论体系。
“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是对中医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西医学的创新和发展。课题组在充分继承以“肾”为主体的脏腑理论及其与五官九窍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具有补肾功效的降糖防聋方为切入点,研究传统中医理念中的“肾系统”在现代医学中的相应作用机制及信号载体,这在中医学是发展,在西医学是创新,如同打磨通向彼此世界的“金钥匙”。
“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借助不断变化发展的西医学理论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试图阐明中医“肾”与“耳”在整体宏观辨证理论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防治糖尿病和应对各种糖尿病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有效方案。它是中西医“提高中的结合,发展中的结合”。它离不开中医学理论的指导,却又有别于这些理论,如降糖防聋方对糖尿病耳聋动物模型胰岛细胞胰岛素表达的影响;降糖防聋方对糖尿病耳聋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降糖防聋方对糖尿病伴耳聋患者骨密度的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已不能单纯用“肾主骨”“骨生髓”等传统理论概括,一体论来源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却又有别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如降糖防聋方治疗糖尿病耳聋的多位点相关集合作用,仅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已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一体论依靠现代医学的实践所证实,却又不拘泥于现代医学的理论框架(如糖尿病骨质疏松)。
中西医结合需要吸收现代医学的许多成果,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同时突破理论束缚,唯有如此,才能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其医学模式为自然医学模式,思维模式为形象思维模式,研究方法为直接领悟或取类比象。其特点为具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并注重整体和七情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传统中医学受限于时代和历史的条件,缺乏对药物分析的细化,以及存在实验分析方法不足等劣势,但其整体、宏观、辩证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堪称嘉惠。
人体作为完整的、宏观的、整体的生命体系,虽然是由许多微观客体组成的,但它具有各个部分本身所不具有的整体性。如果单一强调辨病诊断、微观考察、单体药物来治疗疾病,而忘记或淡化中医诊疗核心要素,就等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无法从根本上把握疾病的本质的。“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在充分吸收、借鉴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宏观的中医治疗原则,最终丰富和发展了中西医结合医学。
西医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其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思维方法为逻辑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为实验分析法,特点是以实验分析法为主,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
中医药学理论不是建立在形态解剖基础上的,尽管形态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但由于历史局限性等未被中医学充分纳入认知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医学的研究突破了形态学的局限,进而把握到客观世界的整体关联性。随着对客观对象认识的不断升级以及认识内容的逐步扩展,中医学也在不断更新其认识形式,具体体现在其逐渐加强在客观层面上对人体和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融合系统论、还原论、方法论。
“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较充分地运用了持续发展的西医学理论与技术,并引进中医学整体宏观辨证的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在糖尿病的发病和防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寻找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它是两个医学“提高中的结合,发展中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异同点,并吸取二者之长而创建起来的医学理论新体系,它是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不仅需要借鉴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创新、突破及理论升华。它不仅需要借鉴医学最新成果,还需要整合多学科前沿技术,使其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所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包括了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本体论等许多原创思想。我们不能把中医与植根于上述思想的理论等同起来,但可以利用这些理论,作为研究中医的一个方向和手段之一。“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除了借鉴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也吸纳了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本体论等。
“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及其相关疾病学说的提出,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产物。其理论来源于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其有效性和科学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证实,且有所创新和提高。该研究不仅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角度探讨了糖尿病对听力的影响,还有望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上取得更大突破。“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科学假说。在中医学系统论思想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使中西医互相借鉴,可促进“肾-骨-糖尿病-耳”一体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在中医原创思维的启发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新事物、阐明新功能、得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