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大医精诚》)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医药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6年12月25日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2023年2月28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和创新,而名医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传承的重点。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承古拓新,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亦为帮助青年中医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歧路以正本源,提高中医“真本领”,特著此书,以供参考。作者融汇40余年临床经验,编写《全国名老中医李瑞玉学术思想及经验》,全书主要包含6章。

第一章是医学之路感悟与理论探讨。该章首篇《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感悟与体会》之精要被收入由吴咸中院士、李恩教授、陈士奎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开拓者》之中。该章中的理论探讨性文章,多已见刊于专业期刊,其中《淫羊藿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于2019年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第二章是治疗疑难病学术思想及经验。该章介绍了作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思路和临床经验,以及治疗肺癌、胃癌、肝癌的临床经验,并初探用药规律。该章中的诊疗方案经临床反复验证,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例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以“调和营卫”“肺朝百脉”为原则,首创“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关联现代医学大、小循环的科学假说,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类疾病提供理论基石;在防治肺癌方面,立足肺脏生理提出“通风与换气”理论,阐释“强肺气以促癌细胞凋亡”机制,并论证其临床转化路径,为中医药防治肺癌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在防治胃癌方面,提出“以通为用”“兼顾他脏”的治则,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念;在防治肝癌方面,提出“温通导入法”“逐层分解法”,获效显著。此外,《新技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及对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启示与思考》一文首创非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法,并获授国家发明专利,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三章是医案。太炎先生有云:“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医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理法方药之完整记录。医生在临床中,可验证医理,更可归纳特定病机下理论运用规律,诸般精要皆载于医案,启后学而避歧途。医案可对“医学理论”的有效性、局限性、科学性、适应证和禁忌证等进行总结。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本章按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五官疾病、肿瘤疾病、骨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和其他疾病进行分类。

第四章是医话、随笔。本章通过师生就某一话题的对话,阐述对某一疾病的认识和见解,以开放、自由、灵活的对话方式加以探讨。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避免“课堂式”的“大锅饭”样的思维输入,帮助学生更加精细化并深入去认识某一疾病,把握治疗要点。此外,作者还将日常撰写的学术随笔附于本章,内容涵盖重要中医理论的认识、感悟和启发,以及对一些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与方法的探讨等,以供读者参考。

第五章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未来发展方向。该章节重点收录作者对学科前景的前瞻性思考。其中,《中医药在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作用》一文,基于我国“三个医学”,通过分析其特点,系统论述如何遵循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身的规律,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强调中医药原创思维体系对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引领作用。2016年4月1日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路径探究》一文以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中西医价值共识、创新中西医协同发展模式等问题,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最后是附录。该部分系统整理了作者的学术成果,包括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历年来获河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及国家发明专利情况及历年来获市,厅级科技奖励情况。

值得说明的是,作者李瑞玉的父亲为其学术的引路人。父亲的殷切期许铸就其矢志岐黄的精神品格。同时,李瑞玉在此还感谢恩师——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李恩教授的多次指导和支持使李瑞玉得以深谙中西医融贯之道。

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李瑞玉的学生潘茹芳(河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杜军霞(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邢台学院副教授)、张晨宇(贵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女儿李月(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长子李蒙(武警新疆总队和田支队军医)、次子李星(河北中医药大学在读)、卢胜达(中医药科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郭炜亚和陈娟(李瑞玉担任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期间所带的博士和硕士)、何冰(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协助部分资料的整理和校对;贾英民(李瑞玉担任第五批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时所带的学生,现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在读博士)在跟作者出门诊、查房过程中,协助整理了部分案例。感谢他们的付出,谨此致谢。

西方的哲学家康德“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思想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非常一致。中医在继承创新中呼唤新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思维。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旨,本书力倡学术争鸣而非强行共识。然学力所未逮处,恳请读者斧正。在此,感谢读者朋友的关注和阅读!

李瑞玉
2025年1月1日 tLsxiORlkKr/qLEo8DC37jCTN6mvG8BDXpXdYWbk7R1M6IGLSxvjjdH9wXO8Hi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