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不良情绪带来的困扰并未随着社会发展而减少,反而在一些人群中显得更加频繁和严重,甚至有患者因极度的情绪障碍引发猝死。我认为情绪障碍的发生,可能与人们失去了应有的“静”状态或者超出“静”范围有关。养生保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静”对社会生活、心理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同时,“静”与人体“内稳态”也有密切联系。本文从什么是静、什么是内稳态、静与内稳态关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总结。
静,从青从争。本义为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说文解字注》记载,谓粉白黛黑也,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周礼·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tiǎn niǎn)不鲜,是曰静;人心审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fán)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太公六韬》载“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现代汉语词典》对“静”的基本字义有:①安定不动(跟“动”相对)。②没有声响。③使平静或安静。④姓。
《云笈七签》载“修炼之士当须入静……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此,“静”指的是精神贯注专一,道家一种修养之术。而这里提到的“入静”是指在气功锻炼过程中,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练功境界。宋末元初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唐僖宗光启三年条下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如《性命圭旨》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功法的“入定”相类似。“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的禅定状态,即“入于禅定”,故也称禅定。“定”就是要求将散乱之心念,通过一定的功法,集定于一处。我们认为,“静”是形神统一、和谐、心情舒畅之表现。
内稳态即生理学中的稳态(homeostasis)概念。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通过对交感神经系统和与此相关的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对贝尔纳(Claude Bernard)的内环境理论有了更深刻而具体的理解。1932年他在《人体的智慧》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内稳态理论。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他提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恒定不变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坎农虽然认识到了身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的结果,但还无法具体阐明其作用机制,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坎农和劳伦斯·约瑟夫·亨德森(Lawrence Joseph Henderson)晚年一样确信生命现象不能完全分成物理化学过程,即生命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与简单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不同。他将生物体视为一个整体,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但要通过各种控制过程对各部分进行整合。这反映了一个古老而时髦的哲学命题——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人在受惊吓之后身体又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是内稳态的一个例子。内稳态是指身体内部能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即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一个生物体的体内环境总是保持稳定。
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一般认为内稳态理论是现代生理学建立的标志,也是生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后,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前沿领域:神经生理和内分泌生理。
“静”不是不运动,而是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它不是绝对的。“静”可以是人体的“静”、自然的“静”,也可以是人们内心所需要的“平静”状态,或者运动中动态的“静”,如肢体、呼吸处于协调状态。人与人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此外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从事的工作、自身的兴趣等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会影响每个人对“静”的适应范围,而这也使每个人的大脑意识和行为活动出现差异。但无论如何,当每个人都在自己“静”的最佳范围内,那他应该会处于积极、快乐、向上、幸福的状态,这种良好的状态其实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目标。简而言之,“静”是能够保持整个机体内环境协调的一种和谐状态。动和静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整体观念主要是关于事物完整性、统一性的认识,这侧重于“静”;恒动观主要是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这侧重于“动”;而和谐观主要观察的是通过事物内部协调的运动使其达到整体的统一,这则侧重于研究“动静结合”。机体内稳态的保持,会影响到全身每一个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活动。细胞膜将细胞内环境与其周围环境隔开,因此细胞内外的环境不同。细胞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并保持其内部的恒定性,这是细胞稳态。
高等动物保持整个身体的稳态需要依赖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内分泌系统维持机体的内稳态,主要体现在它有使激素及时释放和停止分泌的能力,这可以维持机体的激素处于正常水平。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机体的稳态,主要体现在它维持生命生存中的各种活动相互协调的作用,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机体基本防御功能的正常运行。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依赖于其所接触的内环境的恒定性。2017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弗里·霍尔(Jeffrey C.Hall)、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迈克尔·杨(Michael W.Young),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发现了调控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上对此的评价是:“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以后,昼夜节律生物学已经发展为一个广泛的、高度活跃的研究领域,对人们的健康和福祉有着重要意义。”所有的生物都有生物钟,生物钟调控着10%~40%的基因,它还影响着血压、血糖、睡眠、新陈代谢等各种生理过程,“没有一个系统会像生物钟基因具有这样的广泛性。”因此,阐明生物钟内在机制意义重大。生物钟的发现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典范。生物钟的出现可使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的稳态,提高生存能力。三位科学家通过基础研究得出结论:打破生物钟的行为,如熬夜,可以造成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使机体产生疾病,甚至促使肿瘤发生。“静”与内稳态是协调统一的,如果超出人体自身调节的“静”的范围,就无法维持“静”带来的最佳状态。如人体需要“静”时,睡眠却被剥夺(什么是睡眠被剥夺?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缺失状态,一般指24小时内总睡眠<4h),就容易引起认知、学习、记忆、心理和免疫功能等一系列身心和行为的异常变化。
近期学者还应用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睡眠剥夺的脑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Vartanian等通过睡眠剥夺,对人脑发散思维任务完成的流利度进行研究,结果证实,睡眠剥夺使前额叶皮层的脑功能活动受损,进而影响人脑的发散和创新思维。Klumpers等对睡眠剥夺后的健康受试者进行识词速度测试并进行fMRI扫描,结果发现该人群识别中性和褒义词的准确率下降,识别褒义词时背外侧额叶皮层的激活增强,而识别情感类词语时岛叶的激活增强。此外学者还引入了精神情绪相关的量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数据和唾液皮质醇等多个客观指标来共同分析睡眠剥夺对人脑神经生理功能的异常影响。另有学者从脑功能网络的层面对睡眠剥夺的静息态脑功能异常进行分析。Gujar等的研究证实,睡眠剥夺后人脑的静息态默认模式网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Wang等对23例健康受试者进行睡眠剥夺后静息态fMRI扫描,发现默认模式网络内两个子模块之间的功能连接度减低,且受试者的精神情绪状态越差,功能连接度减低的程度更严重。
“静”的范围紊乱可以使情志致病,“情志致病”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当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兴奋;内分泌系统激活后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的变化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系统的失调。因此,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状态的机体会产生不良的躯体反应,而这种心理应激的躯体反应可影响到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研究发现适宜的运动训练可改善系统的适应性,减少内源性应激的激素分泌水平,这可能是运动对心理神经免疫影响的重要机制之一。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慢性长期兴奋,这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有学者从复杂疾病的系统医学视角进行研究,发现内源性网络理论可利用功能性景观理解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作出可验证的全新预测,这可为复杂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系列潜在的思路和方案。
总之,“静”与内稳态密切相关,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与内稳态一致,可以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否则可能使机体出现病变,并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黄帝内经》提到的“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对“把握事物与非致病的双重性”“摄生防病理论立足于合”和“遣方用药以平为期的审慎性”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学者认为,通过生病起于过用来看《黄帝内经》非平衡稳态思想,用稳态有序(生理)-失稳态无序(病理)的模式来阐释中医发病观,这点也可以作为理解“静”和内稳态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