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缘起

泰州中医有记载的历史目前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这段历史中,名医辈出,杏林繁荣。据记载,泰州有著名医家538人,医学著作166部。其中,南朝1人;宋代8人,医著5部;元代3人;明代46人,医著27部;清代480人,医著134部。这些医学著作涵盖经典、养生、本草、方剂、针灸、脉学和临床各科。名医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治愈病痛,更在于保护这座城市人民的健康和福祉,滋润着这片土地。

自汉初起,地处江淮海三水交汇处的泰州,成为淮盐稻米由东向内陆转运的枢纽。稻河是泰州市境内西汉初开凿的邗沟支道——古盐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老通扬运河,上承长江,下连淮河,成为盐运和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是历代王朝的经济动脉,也是沟通古城内外一条重要的水道。

稻河承载了古城泰州最厚重的历史记忆。明洪武二十五年,因淮水经常倒灌泰州,稻河和东面不远的草河被分筑东西两坝,由此城市商业中心开始北移,大量人口集聚,形成以两河为骨架、沿河发展的聚居地带。与盐运、粮运直接相关的盐栈、船行、粮行等遍布沿坝口西板桥向北的稻河两岸。至明万历年间,稻河两岸古民居建筑群和彩衣街形成,成为重要的商旅集散地和文化中心。除了客栈、油坊、饭庄、寺庙、戏院、杂货铺,药铺和诊所也逐渐增多。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稻河两岸市场更为繁荣,名医汇聚,其影响辐射至现在的整个苏中地区和大部分苏北地区。

最近出版的《泰州名中医传》又提出了“泰医”的概念。泰医是“泰”地长期积淀形成的医家队伍和医学思想、医学流派的统称。泰医和稻河医派更多的是一种地域和文化的定位。

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稻河中医现象与泰州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批判精神和平民意识强烈的学派。王艮师从王阳明,宣扬心学,更突破师说,践履儒家精神,将之与百姓日用实践结合在一起。他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和“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说,成为泰州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用“天何言”喻指儒家思想的道德实践特性。中国哲学全部精神集中于身心之躬行与体验,务求把思想与行为交融互化,一以贯之。

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没有出仕。他们或只有较低的功名,或是平民,他们的文字内容和表达方式贴近民间,用非中心、非主流、非上层、非精英、非正统理学的弱传播,把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民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形成了当时的民间儒学形态;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儒学的淑世情怀、道家的狂放自在、禅家的直截明快的泰州精神。

在泰州精神的基础上,近现代泰州稻河中医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创新性、批判性、特色性和平民性的特点。稻河中医容纳了周边地区多个中医学派的精华,并根据泰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师古不泥古,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中医的精髓,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科。 sHLXmokEQODAfPpuH2asCQXCXGURVFur5sMytomHK1R4NWUkmCOBt6PesDEWwB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