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西汉时期,邗沟以东、江淮海之间只有海陵、盐渎、射阳3个县。所以,当时的海陵境域很大。据《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就有海陵县。《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七》云:“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一万年前,泰州还是汪洋大海,长江的泥沙入海,在扬州向东经泰州到海安这一段逐渐沉积,形成“扬泰岗地”。扬泰岗地像是从海中升起,后历经千年形成冲积平原。2100多年前,汉武帝在此设海陵县。东晋时设郡,曾名海阳。南唐时(937)为州治,取“因泰兴而建州”之意,始名泰州。
泰州是承南启北的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为苏中门户,在中国历史上的浩荡战乱中,鲜有城毁,故又被称为“祥泰之州”。长江、淮河、黄海三水汇聚于此,而“泰”字恰恰是“人在三水中”,正是这种三水汇聚的地域特点,千百年来受江淮海洗礼,兼容吴楚越文化,使泰州形成了开放包容、宽厚坚韧、不屈不挠的文化气质。
泰州自古名贤辈出,“儒风之盛,素冠淮南”。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北宋教育家胡瑗,元末明初文学家、《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明代五朝元老高谷,明代内阁首辅李春芳,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明末清初评话宗师柳敬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19世纪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等,都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此外,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名将岳飞、《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民族英雄林则徐、书画大师齐白石等均在此主政或兴业。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事迹承载着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理解,为泰州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历史上,泰州地区多次成为人口大迁徙的流入地,南来北往的人给泰州地区带来思想激荡和文化交融。明洪武年间,大批苏南民众被遣迁泰州,有些人被安置在稻河西北处的打牛汪周边,进而形成五巷、时巷、多儿巷、新华巷、萧家巷等聚居地,成为改造后的今稻河古街区。泰州市中医院十大家中徐汉江、王继安、张述黄、许钜材、卞则潜等都是从外地迁至泰州。他们带来精湛医术,为稻河医派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泰州学者刘宁总结:“泰州自成一体的本土文化,内敛、平实、厚重。”名人的故事、精神内涵、魅力品质,有一种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教化作用。比如,北宋时期曾在泰州为官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对泰州文化的影响很深。他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沉浮得失置之度外,“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关心着民众的疾苦,勤勤恳恳为百姓干实事,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泰州人民对他无限敬仰,范公堤就是他和老百姓“双向奔赴”的见证。除了内敛平实、外柔内刚的秉性,“君子不独乐”也是泰州人最朴实的行为规范。
自范仲淹以后,良医被尊为儒医。“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范仲淹的这句话将医与良相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巧妙结合,使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儒而从医者安心于岐黄之术。泰州的名医多是儒医,如武简侯精通国学经史,人称“两脚书橱”,其书法也名噪一时,其作品被收入郑州黄河碑林。他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知我内省,大医为民,为泰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泰州文化的兼容并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